日前,路透社援引航运数据分析公司Xeneta数据称,尽管中美航线目前仍是集装箱航运公司最盈利的航线之一,但自6月1日以来,亚洲至美国西海岸和东海岸的集装箱平均即期运费分别暴跌58%和46%,预计还将继续走低。
行业专家表示,运力过剩、关税变动与地缘政治引发的贸易路线调整或是导致本轮运费暴跌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美中贸易谈判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市场波动。不过船舶改道有望缓解部分跌幅。
Xeneta数据显示,5月末至6月初海运运费曾短暂回升,因托运人趁美国总统特朗普90天关税暂停期加紧出货,但随着运力超过需求,运费迅速回落。
“全球运力严重过剩,这一态势将持续影响市场”。Xeneta首席技术及数据官Erik Devetak表示,“中美贸易遇冷叠加欧盟经济疲软,航运公司为维持运费将频繁采取停航措施。”
物流巨头DHL指出,今夏亚洲至北美航线运量激增推高的即期运费现已回落。“承运商为抢占先机匆忙增加跨太平洋运力,但随着势头消退,供应过剩问题日益凸显”。DHL全球货运亚太区首席执行官Niki Frank表示。
Veson Nautical海事分析师Jarl Milford预计,随着更多船舶投入市场,下半年运费将稳步下降。“包括关税政策和全球需求放缓在内的持续不确定性,正在形成额外压力。”他说。
由日本川崎汽船、商船三井和日本邮船合资的海洋网联船务,也在上周表示“近期贸易不确定性将使本财年下半年前景更趋复杂”。
值得注意的是,就往年情况而言,国内供应链通常在3~6月签单生产,以应对年末“黑五网一”购物季的订单高峰;随后的7~9月则成为中国出口商向美国市场集中发运备货的关键窗口期。
当前中美海运运费的持续走低,固然有助于降低商家的物流履约成本,但运价的下跌也揭示出另一侧面:今年的大促备货阶段,中美海上货运需求萎靡,整体货量或较往年同期呈现收缩态势。
然而,航线调整形成托底效应,有望成为吸收过剩运力的关键因素。相关分析称,也门局势紧张导致承运商避开红海航线,部分船只为规避关税绕开美国港口。这些更长航程消耗了更多运力,为运费提供了支撑。
“红海航线改道能够吸收超过10%的集装箱船运力,使运力利用率保持在86%~87%的健康水平”。杰富瑞分析师指出。尽管中国对美出口下降,但对其他地区出货量仍在攀升。该机构表示,近期美国航线即期订舱数据显示7月货量可能下降,将跨太平洋运费压至年内低点,但欧洲和拉丁美洲等市场运费尚处于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