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12小时前
今年暑期档没那么差,电影圈还有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2025年暑期档电影市场面临挑战,票房表现不及预期,但8月份的《东极岛》等影片有望提振市场。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同比增长,但二季度下滑明显,影院经营承压。光线传媒、万达电影、横店影视等公司在上半年实现盈利,而中国电影、博纳影业则面临亏损。在市场格局变化下,IP运营成为电影公司新的发展方向,通过衍生品、玩具等拓展收入来源,以应对行业寒冬。

**2025年暑期档票房表现不及预期,但8月有望回暖:** 截至暑期档第67天,总票房为75.28亿,远低于2023年同期,6月和7月市场表现惨淡,仅《南京照相馆》票房破10亿。然而,8月份即将上映的《东极岛》等影片被寄予厚望,有望提振整体市场表现,超越2024年同期票房。

**上半年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影院业务成亮点:** 全国大盘票房同比上涨,观影人次增加,但二季度票房和观影人次大幅下滑,影院经营再次承压。尽管如此,新建影院数量增加,影院业务成为部分影视公司盈利的重要支撑,万达电影和横店影视的影院业务表现突出。

**头部公司盈利与亏损分化,IP运营成为行业共识:** 光线传媒、万达电影、横店影视在上半年实现盈利,其成功得益于优质内容产出和多元化的业务布局。而中国电影、博纳影业则因投资失利面临亏损。面对市场挑战,IP运营被视为行业自救的关键策略,通过衍生品开发、IP授权等方式拓展收入来源,以降低对单一爆款影片的依赖。

**IP运营潜力巨大,是电影公司未来发展方向:** 《哪吒2》的衍生品收入远超票房,显示出IP的巨大商业价值。万达电影、上海电影、横店影视等公司纷纷加大在IP运营方面的投入,通过与IP玩具公司合作、建设IP全产业链开发运营平台等方式,积极探索IP变现新路径,为电影公司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在很多人眼里,暑期档哑火似乎已成事实。但去年这个时候,关于暑期档的新闻同样倾向于悲观,只是最后的结果不一定有预期中那么坏。

2025年暑期档时间是6月1日到8月31日,共92天,从实时数据来看,到了60天左右才由《南京照相馆》来拉高大盘,同期对比来看,也是近三年最差。

图片来源:猫眼专业版

《哪吒2》带来的影院爆火和春节档之后陡然进入的寒冬形成了鲜明且残酷的对比,当红果短剧的用户已经超过两亿时,关于电影未来的讨论不可避免地走向悲观。

但当市场的预期来到最低点时,新的行业生机或许正在浮现。

后发制人

今天是暑期档的第67天,档期总票房是75.28亿,2024年同一天,票房是84.18亿,而在2023年,这个数字是146.85亿。

2024年,因为《抓娃娃》和《默杀》均在7月定档,6月份的市场可谓是惨淡一片,但时间来到2025年,一直到7月底《南京照相馆》上映后,市场才显出往上走的趋势。

从目前的市场看,《南京照相馆》已斩获票房18亿元,大概是档期内唯一一部总票房可以达到30亿的片子,与2024年的《抓娃娃》相媲美。但除此之外,今年暑期档还没出现一部票房过10亿元的影片,唯一一个被猫眼预测票房达到9.52亿元的是由上海电影主导、中国电影参投的《浪浪山小妖怪》。

不过也不必过于悲观,事实上因为排片节奏的问题,8月份的市场或许更令人期待。

目前还未正式上映的《东极岛》原本就被认为是今年暑期档真正的“大招”,作为一部讲述二战期间中国渔民营救英国战俘的反战题材电影,相比《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的主创阵容更为强大,尤其是主演朱一龙扛票房的能力已经被多次验证。

而更重要的是,它已经被预言的光明未来里,藏着太多公司2025年的“口粮”。

《东极岛》是今年难得的被业内老炮“攒”出来的电影,其出品方集齐了华谊兄弟、光线、中国电影、万达以及北京文化等诸多大厂。

图片来源:猫眼专业版

虽然其第一出品方为导演管虎实控的“七印象”,但该公司的股东列中也有华谊兄弟的身影,故而这部影片也多次出现在华谊的财报里,但从出品方来看,华谊兄弟并未直接投资。

因为《封神2》失利,上半年财报并不好看的北京文化,因为同时踩中了《南京照相馆》和《东极岛》,或许能凭借这两部影片力挽狂澜。

同时,这部影片也为万达电影多上了一层保险。其在暑期档中已经投资了《南京照相馆》和《长安的荔枝》,如果《东极岛》能再获成功,万达电影将成为暑期档的赢家之一。

而对于发行大户中国电影来将讲,今年也是”有战绩可查“,除了《东极岛》,其还主导了《南京照相馆》、参投了《浪浪山小妖怪》。

此外,由爱奇艺主投、成龙主演的《捕风捉影》还未上映,也有成为“黑马”的可能。

所以从今年暑期档的走势来看,或许没办法超过2023年200亿的档期票房,但超越2024年并不成问题。

谁在赚钱?

但不论暑期档表现如何,上半年中国电影的市场已经有了结果。短短半年,电影圈就经历了刺激的“冰火两重天”。

首先,上半年的全国大盘票房达到292.31亿元,同比增加22.91%,观影人次也增长了16.89%。虽然其中154.45亿的票房是由《哪吒之魔童脑海》贡献的;其次,票房之外,影院生意又成了香饽饽,上半年全国新建影院555家,同比增长了9.3%。

截图来源于猫眼

然而行业看似欣欣向荣,但持续的时间并不久。第二季度,全国的票房仅48.42亿元,同比下降了34.74%,观影人次亦下滑34.6%。万达电影在其财报中提到,市场处于”近十年较低水平,影院经营再次承压。”

而在这样的极端环境里,以电影为主业的公司,还是有人在赚钱。

从目前的财报披露情况看,光线传媒作为上半年的赢家是毋庸置疑的,其第一季度的净利润就超过了20亿;第二位是万达电影,其院线票房份额为16.44%,为上半年全国院线票房里的第一名。万达电影在公告中表示上半年的净利润在5亿元-5.67亿元之间,对比2024年同期1.13亿元的盈利上涨了超300%;

图片来源:光线传媒一季度财报

第三位则是横店影视,上半年的利润同比增长了超一倍,大约为1.8亿元到2.3亿元。

而谁在亏钱呢?发行投资的“大户”中国电影上半年预计亏损8千万元-1.2亿元;热爱“大片”的博纳影业因为《蛟龙行动》的惨败,预计要亏损近10亿元。

没能赌对“爆款”却仍以出品、发行电影为主的公司,在当下的市场中显得十分被动。

中影院线是上半年仅次于万达的全国排名第二的院线,同时它也是上半年新建影院数量第一位的公司,但是放映板块的突出掩盖不了投资上的失利,其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也是主投电影的票房不及预期,导致毛利减少。

相比来看,万达电影的营收结构中,影院业务的占比更大。以2024年来看,其观影收入占其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而同期中国电影占总营收半数以上的业务仍是发行和创作板块。

图片来源:拓普数据

同样的道理,横店影视上半年的业绩预增主要原因仍是电影的放映及衍生业务。根据其2024年的营收结构,该业务要占到总营收的近90%。

上半年的行情中,除了光线传媒,院线恐怕是最大的赢家,或许单个的影院还会因为第二季度格外惨淡的市场而陷入亏损,但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院线的影视公司,则在第一季度就赚回了整年的预期利润。

而在这样的格局下,真正的电影制作、出品公司已经慢慢消失在市场中了——就像今年暑期档毫无存在感的博纳电影。

电影公司的下一步

当《浪浪山小妖怪》以黑马之姿在暑期档大放异彩时,电影角色的同款玩偶已经在直播间开卖了。

上海电影旗下的IP运营公司“上影元品”和其直接授权的“问童子”两个直播间正在轮番售卖“浪浪山”IP的一系列玩偶,同时,上美影业的经典IP如孙悟空、黑猫警长等角色形象的衍生玩具也均有售出。

图片来源:“问童子”抖音直播间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影院端消费市场,但电影票房受到各方因素影响,无法稳定输出利润。IP运营,已经成为很多电影公司的下一步棋。

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开幕论坛上,诸多影视行业的高管提到如今行业寒冬的自救策略,除了降低成本、提高项目质量外,向IP要收益成为了业界共识。

光线传媒的董事长王长田就表示,《哪吒2》在票房之外的收入远比票房更加惊人。“如果不是盗版,我认为上千亿的哪吒衍生品销售规模是完全有可能的。”

万达电影也在财报中不断强调IP价值运营,并与儒意控股携手入股了中国IP玩具公司的第三名“52TOYS”;拥有多个“童年回忆”角色的上海电影要建设IP全产业链的开发运营平台;横店影视在旗下的院线影城里引入潮玩品牌。

IP能讲的故事实在太多,游戏、玩具、主题乐园···一切的行业变化都在告诉身在其中的电影人,生路要向外寻,而在内容产业转变形式和载体时,依然执着于大成本制作、以爆款决定企业存亡的电影公司也会不断遭到市场的冷眼。

曾经的影业巨头,留给它们转身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源Sight”,作者:源Sight,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暑期档电影 电影市场 IP运营 影视公司 票房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