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个暑期家长们普遍捂紧了钱包,但“遛娃”这件事,依然有不同选择。有人奔赴城市营地、图书馆讲座,也有人踏上了飞越半个地球、奔向非洲草原的旅程。
肯尼亚这类东非目的地,在小红书和朋友圈里频频出镜,配图是草原上奔跑的野生动物、布置考究的野奢帐篷……是“此生必去一次”的理想地,也是不少中产家庭眼里的“旅行顶配”。
至于它到底值不值得,向来见仁见智。
在“暑假旅行鄙视链”里,肯尼亚牢牢占据前三的位置。一趟下来动辄数万元起步的预算,以及令人艳羡的朋友圈素材,确实让人觉得“会玩”“敢玩”的人,都去了这里。
但真到了肯尼亚,旅途体验远比照片里更复杂。天气多变、舟车劳顿、漫长的车程、基础设施差异,还有不少被“美好攻略”刻意忽略的现实窘境。
一、“大迁徙”的真相
7月到10月,是被中国游客默认有希望看到动物大迁徙的旺季。
但在当地,人们其实更加相信:不是你能看到什么,而是草原选择让你看到什么。
纪录片里气势磅礴的“天国之渡”,是概率极低的奇观。
在东非,动物们一年四季都在迁徙,随着旱季与雨季的交替而做位移。从坦桑尼亚迁到肯尼亚,又从肯尼亚迁到坦桑尼亚,目的只有一个,看看哪里的草更丰茂一些。
所以迁徙时常有,大或者小就很难一刀切地划分。如果有人在行业淡季碰巧看到多一点的角马、瞪羚过河,恭喜您,也算是看到了“大迁徙”。
绝大多数的游客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财力去蹲守“天国之渡”,只能坐在越野车里随着有经验的导游在国家公园里晃悠,除非自己有足够的钱买够时间,买通人力,才可能蹲到一个比较好的点位。
这一等,七八个小时是常态,如果今天没拍到,那么就得明天再来。在等待的时间里,炎热、憋尿、饥饿都成为难熬的障碍。
就算万幸碰到了大迁徙,你在越野车里坐的位置,车顶斗篷打开的角度,拍摄设备的“软硬程度”以及技巧,也统统成为考验,而且你绝对没有可能性下车凑近了拍——还要不要命呢?
所有这些关于“大迁徙”的真相,你在社交平台上一般是看不到的。一般只有人到了内罗毕,司导才会打预防针一样地说给你听,就是为了泼泼冷水,降降预期。
那么问题来了, “大迁徙”真的是难以企及吗?那倒也不完全如此。
我今年2月过完春节就随精品小团来到了肯尼亚,打卡了安博塞利和马赛马拉两大国家公园,还非常幸运地拍到了以“非洲五霸”为代表的动物们。
这个季节的草原还属于旱季,每天都是晴天,但也没有那么热、晒,早上出发时甚至要穿外套。再玩一个月左右进入四月,差不多就到了雨季,去年肯尼亚草原还发生过洪水,这场洪水的破坏痕迹至今还能看到。
在国家公园里蹲守动物有非常成熟、传统的路线,就跟北京三四五环的划分差不多,车多了就会堵车。
当一头已经有了名字的网红狮子出现时,越野车们纷纷停下来排队给客人定点拍摄,在七月旺季,这里堵车的情况堪比北京周五晚高峰。
我很幸运地目睹了几头瞪羚过河的场景,河对面不远处就已经是坦桑尼亚。我尝试将拍摄设备的取景框压死对象,多拍细节和动态,放弃广角、全景。你别说,反正输出的照片是有“天国之渡”那味儿。
人类的想象力与自我找补的心理在这里起到了正向作用。依葫芦画瓢,我在纳瓦沙湖也看到一群火烈鸟,虽然没有目睹粉红浪潮的盛况,但也得到了满足,尤其是在镜头里重点拍摄了它们的休憩与起飞。
二、同一张朋友圈,背后的价格两重天
来东非去看动物,是我一直以来想实现的愿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电影《走出非洲》的“蛊惑”而种下情结。
最初,我也随大流试图选择考虑7月的“肯坦”,甚至斗胆试图做成定制游,但出于个人的种种原因,最终还是选择2月出发,后来想起来倒是很合适。
最明显的好处就是酒店价格降了不少。第一晚入住了安博塞利保护区一家主打帐篷特色的酒店,房间一晚折合人民币一千出头。
据导游说,这家酒店颇受中国游客喜欢,不少人会带着放暑假的孩子来住,因此在旺季一房难求,价格逼近一万元大关,尤其是能在房间或者露台直接看到雪顶的那几间“帐篷”。
酒店里随时可见大大方方溜达的猴子,蜥蜴等动物,导游特别提醒我们,看见猴子千万不要靠近逗它们,如果被抓了,就得坐五六个小时的车回内罗毕打狂犬疫苗,后面的行程就废了。
这家酒店比较“哇塞”的地方在于,足不出户,就能在园区里清晰地看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顶,假想自己就是大文豪海明威与之合影同框。
同样有季节性表现的服务就是司导,在肯尼亚、坦桑尼亚最重要的就是挑车,没有人可以自驾去看动物,更别说徒步,既危险,也是不被允许的。
唯一允许的就是获得通行证的“越野车”,一辆车就是一个司机,他的经验直接关系到你看到动物的数量、角度与种类,所以好的司机在旺季供不应求。
不同的车有不同的价格,这也与全程的舒适性直接挂钩。
我主要目睹了三类越野车,自己坐的算中段位,有空调、能充电,同排座椅之间有保温箱,可以放冰水解暑,比我们“破”的车就没有空调,降温全靠把车窗手动摇下来,如果距离动物很近,为了安全起见就要摇上去,附带的苦头是要吃一路尘土。
而比我们豪华高端的车,车里的三排座椅呈阶梯状,最高阶梯的座位价格最高,因为视野最好,司机、导游还有其他阶梯的客人都在自己的“脚下”,“阶层感”呼之欲出。
酒店、司机以及车的费用占据了整个行程预算的大头,它们的波动也直接决定了你到底会花多少钱,就我自己而言,撇开机票大概是一万元,而在旺季,这个价格至少要乘以二。
三、没有“长焦”,一部手机也能出片
毫无疑问,东非旅行最先是被摄影爱好者卷出圈的。
北京有一家罗红摄影艺术馆,主人是“好利来”老板罗红,他曾数十次前往非洲拍摄,基本上是公众熟悉的视觉天花板。
除了真正的摄影发烧友,很多游客选择去东非前也都会考虑,要不要提前买或者租摄影器材,微单还是单反?长焦镜头带几个?这些专业问题浮上心头,客观上也增加了旅行的预算。
我也没有免俗,一度考虑自带长焦镜头,搭配卡片机,但即便如此,配好电池等附加设备后也要一万元,实在肉疼。
我专门请教了一位在国际摄影比赛拿奖的专业人士,这位“大师”很含蓄地告诉我,即便这款卡片机有长焦镜头,如果距离遥远,实际上输出的效果也不够好,在电池续航、对焦速度、画幅沟通等方面都有遗憾。
我很认同他说的——卷设备是卷不完的。要是没有能力,还不如就带一部手机去,所见即所得。最后,一部苹果15 pro担任了我这次旅行的“主摄”。
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我倒是挖掘出不少用手机拍照的好处。
首先就是轻,行路长无轻担,那些摄影器材,有时候一个镜头重达三四斤,还得轻轻拿轻放。我同车一个“兄弟”就因为忘了带防尘罩,导致镜头被风沙刮出细痕,他一路心疼,陷入emo情绪。
当超过一只的动物出现时候,手机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快速抓拍,无论拍照还是视频都很及时。有的人一手相机一手手机,手忙脚乱,更别说有时还要拉拉防晒的帽子,防尘的口罩等,恨不得化身千手观音。
接近十天的肯尼亚之行,我对自己的评价是基本没有遗憾,记忆里诸如《狮子王》的二次元画面具象化了,文学名著里那些看到过的场景描写细节化了。
“相对于如此高渺的天空,你尽可以自由自在地呼吸。你的心境自由开阔,自信满满。”“疾风尽吹,长长的草儿在旷野里奔跑。在孤独和寂寞中,旷野、大风和我的心一起嬉闹。”
这些都是小说《走出非洲》里写到的心情,如今,我也感受到了。
不再“卷”点赞、流量和设备,只是在安全、舒适的前提下,允许自己与那些同样为造物主偏爱的生灵——草原上的动物们,发生几次真实的相遇与凝视。哪怕只是这样,也已是人生中值得庆幸的体验。
而人类的幸运之处在于,我们能用文字和影像,将这份幸福感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