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6小时前
用人民币感受德国物价,贵到离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作者回国后,亲身体验了德国物价的显著上涨。从超市采买到理发、扔垃圾,各项日常开销都比以往高出不少。作者以自身经历为例,详细阐述了物价上涨的原因,包括超市定位、食材品质以及高昂的人工服务费用。文章指出,尽管物价飞涨,但许多德国普通家庭的工资并未随之增长,导致生活压力增大。作者也分享了邻居为了节省开支而进行的“消费降级”现象,并对德国高昂的人工服务费用以及部分商品的高价表示惊讶。文章最后,作者呼吁大家共同面对生活压力,也为有手艺的人才在德国提供了就业思路。

🛒 **超市选择与价格差异**:德国超市定位多样,从廉价的PENNY、ALDI到中档的Edeka,选择不同超市直接影响账单金额。PENNY价格较低,但商品不全;Edeka品质较高,蔬菜水果新鲜,有机食品多,价格也更贵。作者一家两天的采买费用就接近200欧元,凸显了超市选择对家庭开支的重要性。

🌿 **对食材品质的追求推高成本**:作者的消费理念是“不省吃喝”,即使是同样的纸箱食物,选择高品质、有机食材(如本地肉品、玻璃瓶装水、有机蔬果)的价格会比选择超市白牌产品高出近一倍。例如,四片厚切牛肉就花费了50多欧元,这表明追求健康天然的食材是家庭开销飙升的主要因素之一。

🛠️ **高昂的人工与服务费用**:德国人工和服务费用普遍较高,作者举例说明,扔垃圾的指定垃圾袋一个需8欧元,理发(无复杂造型)两人花费80欧元,甚至连建材市场里粗糙的石雕马也要3900欧元。这些高昂的费用反映了德国劳动力成本的显著增加,也让作者感叹拥有手艺的人在德国更容易致富。

💰 **物价上涨与生活压力**:作者提到,邻居抱怨巧克力价格翻倍,洗手间使用费也从0.5欧元涨到1欧元,这些细节都印证了物价的普遍上涨。对于普通工薪阶层和中产家庭而言,即使是基本的三餐开销也占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再加上房租、油费、保险等其他必要支出,许多家庭面临“捉襟见肘”的窘境,生活压力倍增。

📉 **消费降级成为一种选择**:面对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许多德国家庭不得不做出“消费降级”的选择。邻居从Edeka转向更廉价的ALDI采买,过去被认为“伤面子”的消费行为,如今为了维系家庭生计也变得合理。这反映了在经济压力下,实用性逐渐压倒了面子和品牌偏好。

回到德国郊外的家里,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超市里采买。

之前的几年在国内,几乎从不亲自去超市买菜,已经习惯了在打车去上班的路上,打开买菜APP,迅速地买好今天需要的日用和菜品。

而在德国,自然没有了这样的便利,采买打扫洗涮晾晒,都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

我们先去了一家重新装修后开业的超市,叫做PENNY,在德国这属于一家廉价超市,商品的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在这家超市里我们买了一些面包,水果和调料,花了大约六十多欧。

因为PENNY超市里的东西不够齐全,于是下午我们又去村里的另一家超市Edeka继续采买。

村里的这家超市的定位属于中档,走品质路线,蔬菜水果的种类比较多,菜品新鲜,而且有很多有机食品,超市里设有鲜肉柜台,可以买新鲜的肉类和现切的奶酪和香肠。

在这家超市,我们买齐了这两天家里需要的食物和饮料,结账的时候一看,130多欧,相当于人民币一千出头。

我和木马爸爸对视了一眼,都有一点小小的咂舌,不过是买了小小一个纸箱的东西,只够我们全家大约两三天的吃喝用度,居然在两个超市已经花了总共约两百欧了。

从去年夏天回德国,便总是听邻里朋友抱怨,这两年物价上涨,日用开销增加了很多。如今自己开始采买,才有了更深的感触。

爱吃甜食的邻居抱怨道:原本几毛钱一块的牛奶巧克力,现在居然卖到了1.99欧。他半开玩笑说,这下他真的要戒甜食了。

最近我们常常奔驰在高速公路上,进了休息区的洗手间,赫然发现,多年来一直是5毛钱一次的洗手间使用费,现在已经涨到了1欧元。

没想到,连上厕所都变贵了。

我在心里粗粗地算了一下,按照我们平时的家庭采买习惯,一周的日用品和食物开销就要超过三百欧,一个月便是1200-1500欧。

这对于德国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即使是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也忍不住要思量一下,在超市里也没有那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轻松了。

而这些仅仅是一日三餐,如果再考虑到家庭里的其他必要支出,房租/房贷,汽车油费,保险,水电气,家庭旅.....

对于德国大部分人来说,物价涨了,工资却没有涨,难怪很多德国普通家庭的生活突然变得捉襟见肘。

我们邀请要好的邻居来家里吃晚餐,大家的话题也总是绕不过物价问题,邻居朋友说,现在他们家已经不经常去镇里的Edeka买东西了,改成去隔壁镇上更廉价的ALDI超市采买了,这也是一种消费降级。

曾经,德国本地的中产家庭不爱去走廉价路线的ALDI买东西,多少有点“伤面子”,而如今面对实实在在的家庭支出,面子不如一日三餐重要。

我忍不住拿起超市里的账单研究起来。仔细看来,会让账单上的数目飙升的,主要是几个因素:

去哪里买决定了账单的大小

德国的大型连锁超市有很多,零售业很发达,每一个连锁超市都有自己的定位。在你选择去哪一个超市采买的时候,往往已经对账单有了巨大的影响。

比如已经把店铺开到了国内的ALDI,它在德国是以超级性价比著称的廉价超市,可以理解为德国超市线下版的拼多多。

品质还凑合,价格卷到极致,这是ALDI的特色。

它还会印制每周的特价海报,告诉你本周什么东西最划算。如果你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且愿意花时间去研究超市的特价海报,去ALDI真的能省出不少钱。

说实话,我们家向来不是ALDI的目标用户,因为我家附近没有ALDI分店,且我也不愿意花时间成本去研究如何在超市省钱。

木马爸爸也不爱去这样的超市,因为他朴实地相信,当一个商家把成本卷到了极致,这里面纵然有很多优秀的管理经验,但是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

一大盒鸡肉卖一两欧元时,你无法相信它是优质的食材,更不愿去想象它产出的过程。

想要讲究品质,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这些年,我们家的消费理念一直是,可以不买奢品华服,但是不要在日用吃喝上省钱。

其实很多德国家庭都是类似的消费观念,比如买肉和香肠,我们尽量买鲜切柜台的肉,因为大部分是巴伐利亚州本地的肉品,也更新鲜。但是代价是比冷冻柜里的盒装肉贵了不止一倍。

三口之家的晚餐烧烤,买了四片厚切的牛肉,花了50多欧。

家里的日用饮水,不想买最便宜的塑料瓶的,买玻璃瓶装的水,价格就会贵上一些。

还有牛奶,早餐谷物,水果,蔬菜,如果买品质好的,甚至是有机的,那价格立刻翻番。

左下角的BIO标志,表明该食品是有机的

如果只买超市里最便宜的白牌产品,只买最便宜的牛奶和肉,那开销其实不算太高。

但是,但凡想要追求自然健康的食材,希望家庭餐桌上不仅有新鲜牛肉,也能有莓果蔬菜,还能经常吃上海鱼,那采买的账单便飙升了。

同样是一个纸箱的食物,可以是50欧,也可以是150欧,区别就在于对食材的品质追求。

人工和服务贵到离谱

在德国这样的西欧国家,人工和服务都很贵,这本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也早已习以为常。

但是这次回来后,仍然被各种服务的价格震惊了一下。

我们在德国家里休假期间,自然也要处理生活垃圾,在德国小镇扔垃圾太痛苦了,此处省略万字血泪史。

因为我们这几年不常住在德国,因此度假期间我们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装在一个指定的垃圾袋里,等到收垃圾日到来时,市政部门会收走。

市政的这种服务通过垃圾袋来收费。

这种指定垃圾袋是个灰色的大袋子,比常见的蛇皮口袋小一些,需要在市政部门那里购买,一个袋子要8欧元。想到扔垃圾的成本,我在厨房做饭都变得小心翼翼,尽量避免产生垃圾。

木马父子回到德国后,去了镇上的理发店,于是体验了一次德国理发的服务。两个接近平头的男生,没什么造型要凹,只是修理了一下头发,两人花了80欧。

至于全身按摩这种我们在南京常常享受的服务,在德国更是属于奢侈品了。

在德国但凡要用到人工的地方,费用都很高,难怪千万富翁尼克也要亲自动手,爬上花园里的大树上,自己伐木。

但换句话说,如果你有一门手艺,且吃苦耐劳,在德国真的很容易发家致富。欢迎国内广大的理发师、按摩师、园丁、水电工来德国就业,拯救一下这里的消费者。

最后,来分享一个最近震撼到我的价格标签。

前几天,陪木马父子去建材市场买东西,在市场入口立着几个石雕,是看上去做工比较粗糙的石马,可以用来做花园里的装饰。

我随意瞟了一眼,这马普普通通,造型也谈不上特别,工艺也谈不上精细,一脸蠢笨,再看了一下价格,我倒抽一口冷气,我的天!

这匹马要3900欧!

除了价格毫无亮点的石雕马

我心里大惊,这丑东西凭什么这么贵,这难道是徐悲鸿亲手雕的马吗?

木马爸爸见怪不怪地说,这马虽丑,但也需要人雕刻啊,而且还需要人工运输,搬运进花园,成本自然高了。

我抚住胸口,忍不住打开某宝,看看石雕马的正常价格,这才平复了一下心情。

回德国两周,已经深刻感受了这两年物价的变化。

这几年世事变化,生活不易,不管在中国还是德国,愿普通家庭都能扛住生活的压力。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德国物价 生活成本 消费升级/降级 家庭开销 通货膨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