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眸娱
观众千呼万唤的“二本恋综”真的来了。
去年的《心动的信号第七季》嘉宾刻意塑造精英感而遭到全网群嘲太“装”,恋综卡学历、卡背景、卡工作属实是有点不太“接地气”,难道内娱就没有真正适合普通人的恋综吗?
节目组显然也听进去了观众的意见,今年《心动的信号第八季》在选角上更加普适化,嘉宾学历背景比第七季“落地”非常多,因而节目刚开播,#心动的信号8 二本恋综#的词条就率先登上微博热搜。
“二本恋综”,倒也并不是一概而论嘉宾均毕业于二本院校,只是相比于前几季节目,整体来看在学历、工作方面“精英感”没有那么严重。
以被诟病过于精英化的第七季为例,嘉宾基本都是名校毕业、大厂工作,或是家庭实力雄厚的海归,履历符合世俗意义上的“精英”身份。
而第八季的嘉宾履历相对更加“落地”,中医馆学徒、眼科医生、博物馆讲解员、在读研究生,离普通人的生活更近,没有太强的距离感,但嘉宾精英感被弱化的另一面则是过于普通的问题。
观众一边吐槽恋综选角精英化,过度重视嘉宾学历,一边又嫌弃普通嘉宾质量不高,履历不够好看,这种矛盾的观点之下,延伸出了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观众到底想看什么样的恋综?
恋综的精英化
嘉宾精英化,其实是恋爱综艺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早年电视荧幕上出现的婚恋节目,都以非精英群体的普通人为主角,并不存在“精英化”的概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标准的“二本恋综”和“大专恋综”。
最具代表性的《非诚勿扰》实际上就是“普男”“普女”的相亲实录,因而节目中呈现出来的婚恋观念也更贴近现实,“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想在自行车上笑”的择偶观曾掀起了舆论风暴。
这是因为早期的婚恋节目可以看做一种面向下沉市场的速配式相亲,以牵手结果为导向、以步入婚姻为目的,相比于过往履历,更聚焦当下以及未来的现实生活,在择偶过程中也更注重职业、性格、工资、家庭这些可能影响现实婚姻的因素。
但随着年轻人恋爱、结婚意愿持续降低,以配对成功为导向的速配式相亲节目不再流行,相对于早期婚恋节目组展现的实用性,观众更倾向于获取单纯的情绪价值,因而婚恋节目的内核也逐渐发生转变,《心动的信号》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
2018年播出的《心动的信号》开启了国产恋综的新阶段,不再强调男女嘉宾的配对结果,更注重展现年轻人的交流过程以及亲密关系的形成。
简单来说,恋爱元素相对减少,社交元素大大增加。
在不以现实婚姻为目的、而是以情感社交为核心的前置条件下,筛选嘉宾的条件自然而然发生了变化,个人履历的重要性大大提升,因为情感交流初期本身就是以双方阅历和信息的分享为主,同时过往阅历丰富的嘉宾也能够为节目提供更多故事素材,因而嘉宾普遍带有“名校”“海外”“大厂”背景,强化了“精英”的刻板印象。
事实证明,《心动的信号》打造的“高质量人群恋爱社交”模式是成功的,观众确实能够从高质量恋综中找到情感代餐,而年轻化、精英化的选角影响到了整个恋综市场的发展,各个平台推出的同类型恋综在嘉宾筛选上都遵循着同样的套路。
随着同类型恋综的累积和井喷,选角精英化的问题逐渐被放大,《心动的信号7》可以看作是一个“集大成者”。
节目囊括了名校毕业、互联网大厂工作、海归留子等传统精英阶层,前期确实因为刻意强调精英感遭到全网群嘲,被吐槽是大厂留子的专属心动信号。
但实际上引起观众逆反的并不是优秀的个人履历和背景,而是嘉宾身上流露出来的“装感”,中英文混杂、秀奢侈品、分享海外经历,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在网络群体情绪中被放大成了精英阶层的“优越感”。
或许是“吃一堑长一智”,《心动的信号8》不再强调个人履历,变成了面向非精英群体的“二本恋综”,但从目前的节目效果和市场反馈来看,其实是不如上一季节目的。
《心动的信号7》首播当天就冲上了猫眼综艺全网热度榜TOP1,开播多日热度稳居第一,“精英感”也迅速带动节目破圈。但第八季的市场关注度相对逊色,首播当日只拿下了猫眼热度榜第三的成绩,目前讨论度也并没有发酵起来。
“二本恋综”真的来了,但观众为什么不爱看了?
没有精英感的精英
不得不承认,观众其实爱看高质量人群恋爱社交。
从市场层面来看,《心动的信号7》无疑是成功的,随着嘉宾社交的深入,个人性格被完全打开,情感交流逐渐推进,“精英”阅历丰富、社会化程度高的特点反而成为了一种优势,在社交过程中贡献出了非常多精彩时刻,节目后期呈现出了刷屏热搜的趋势。
观众态度的转变其实可以看出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他们反感的并不是“精英”,而是嘉宾前期流露出的“精英感”,甚至可以说观众是喜欢“精英恋综”的,“二本恋综”《心动的信号8》的市场反馈也可以佐证这一观点。
以《心动的信号7》中在观众侧人气最高的两位男嘉宾彭高和赵牧辰为例,他们其实很好的诠释了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恋综。
彭高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硕士毕业于上海交大,在互联网大厂腾讯工作;赵牧辰本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毕业于澳洲国立大学,任荣耀产品经理,两人其实都是“精英男”,代表了恋综观众的审美。
一是慕强,中式教育下诞生的观众就是存在一定的学历歧视、工作歧视,学历高、工作体面的嘉宾会让观众不自觉高看一眼,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根深蒂固的社会现象。
二是社会化程度高,在社交过程中展现出的圆滑妥帖、游刃有余,同样能够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让观众能够从中寻找到自我投射,赵牧辰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
而《心动的信号8》已经因为嘉宾学历不够高、职业不够优秀、社会化不够好掀起了一波争论,虽然观众直呼不能“学历歧视”“工作歧视”,但到具体环境中又不一样了。
事实上,观众喜欢的是“没有精英感的精英”。
精英代表着学历高、工作体面、人生阅历丰富,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相对来说社会价值更高,而“精英感”可以看作是阶层的“优越感”,会让普通观众不适甚至反感。换言之,就是知世故而不世故。
虽然观众的恋爱、结婚意愿大大降低,但是在观看恋综的过程中,他们仍然会不自觉将自己的择偶观投射到节目中,进而关照到自我,无论如何,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精英显然更符合传统的择偶观。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