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4小时前
花99块,能在她的演唱会笑足两小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深入探讨了58岁歌手那艺娜的现象级翻红。文章剖析了其演唱会独特的“退票”互动模式,指出这已成为观众与艺人之间一种默契的狂欢信号,将假唱、跑调等“漏洞”转化为情绪价值的载体。那艺娜以其“没有技巧,全是感情”的风格,迎合了当下年轻人宣泄情绪、对抗生活压力的需求。文章还分析了她在互联网语境下的“可玩性”和“二创”潜力,以及她如何从一个农村妇女蜕变为抽象圈的顶流,并探讨了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时代困境与年轻人对“真实”的渴求。那艺娜的成功在于她成为了一个提供情绪出口的文化符号,与观众共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娱乐体验。

🎤 **“退票”的狂欢信号:** 那艺娜的演唱会以观众高喊“退票”开场,但这并非不满,而是演变成一种独特的互动仪式。当观众喊出“退票”时,意味着演出的真正开始,所有人都抛开对音乐品质的执念,沉浸在一种集体的情绪释放和狂欢之中,将批评和质疑转化为表演的一部分。

🌟 **情绪价值的核心驱动:** 在“情绪价值成为刚需”的时代,那艺娜凭借其“土味”的音乐风格、糟糕的普通话、以及被电音修饰过的嗓音,成功地为年轻人提供了宣泄生活压力的出口。她的演唱会不再是听觉的享受,而是成为一种情绪的“疗愈所”,让观众能够暂时忘却烦恼,尽情释放。

🤹 **互联网语境下的“可玩性”:** 那艺娜的走红离不开互联网的“二创”文化。她身上大量的“梗”,如“神P图”、“娜婴献声”等,以及她与观众之间充满误解又充满默契的互动,都为网友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这种高度的“可玩性”使得她的形象和作品能够持续在网络上被解构和传播,保持热度。

🚜 **“漏洞营销”与“真实”的吸引力:** 58岁那艺娜的“无知”和“粗俗”反而成为一种稀缺的“真实”。与许多过度包装的明星不同,她毫不掩饰自己的不足,反而将这些“漏洞”转化为吸引力,让年轻人觉得亲近和共鸣。这种“低位”的设定,使得她能接住年轻人抛来的各种古怪想法,并将其转化为共同狂欢的燃料。

📈 **时代困境的映射与抵抗:** 那艺娜的翻红也折射出当下年轻人在结构性困境面前的迷茫与对发泄渠道的渴望。当传统上升路径受阻,不确定性增加时,年轻人需要一种方式来对抗生活的压力。那艺娜的抽象和荒诞,为他们提供了一种“任性的逃离”和“对不快乐的抵抗”,即使这种自由是短暂的,但却是真实的。

“你们喊得不够整齐!”面对全场观众爆发出的铿锵的“退票”声,台上红裙金发的女士右手持麦,左手叉腰,从容得像做过200次现场表演的老艺术家。

她面带微笑,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音乐演出,批评的声浪被她的气场吞没,化成曲子的一部分。观众八拍“退票”后,她分毫不差地进入歌曲,全场大合唱:燃烧那爱情的火焰/取一把烈火在人间/红尘里爱恨一瞬间/可曾记得彼此的脸。

什么音准、音乐性、审美、规矩,当台上台下的人们一起沐浴在高饱和暖红灯光和凌厉的电音舞曲中,合着拍子摇头狂蹦时,一切都不重要了。

爽就完事了。在情绪价值成为刚需的时代,正确售卖情绪的人永远是焦点。

一、退如票

许多年后,更年轻的人们刷到这一系列“神启”般的演唱会的视频时,脑子里会冒出三个问题:她是谁?她在干什么?为什么观众一边喊“退票”,一边兴奋地整齐跟唱?

2025年6—7月,当同龄人大都在打麻将、跳广场舞、带孙子和刷手机时,58岁的那艺娜已经官宣了7场国内巡演。接下来她甚至有国外巡演,6月最密集时3天连开3场演唱会,7月温州铁定溜溜草坪音乐会连演2天。背靠背演出,白天飞、晚上演,每晚演2小时,一线明星的工作强度,对那艺娜来说是家常便饭。

和演出一起蓬勃发展的,是与那艺娜有关的梗:爱如火,圈如钱;《苹果香》假唱播了童声版,粉丝们说这是“娜婴献声”;P图P得鬼斧神工,粉丝辩称“神本无相”;粉丝在台下高喊“我是10年老粉”,她实诚回应“我出道才2年”;“娜师傅诊疗所,只接坚强笨女人,挂号不退,性感歌喉疗愈心灵创伤”。

玩梗花样繁多,年轻观众乐此不疲。具体到演唱会,花229元可以与那艺娜近距离互动,花666元就可以与这位“前苏联遗珠”合影,性价比最高的还是99元档,有观众感慨,“花99块钱就能找到这么多能和自己同频共振的人一起线下疯玩,我觉得非常值”。

观众喊“退票”,起初是因为那艺娜在杭州演唱会上假唱《苹果香》,假唱播的甚至是童声版。对于这种离谱操作,观众起初感到不满和愤怒,但它逐渐发展为一种默契,一种从愤怒到迷茫,从迷茫到发疯的“意识流”。“退票”变成那艺娜与观众之间的一个暗号,一种精妙的互动,一种“你们喊我假唱,那我就假唱了”的自嘲。

“退票”意味着狂欢的开始。所有人抛下对假唱或真唱、好听或难听的世俗执念,进入超脱忘我的境界,与那艺娜被电音修饰过的粗嗓一起,蹦到不知天地为何物。

互动是一种天赋。那艺娜常常听不懂观众在说什么,但依然能形成互动:观众说“考四六级”,她听成“四十六级”;观众要她跟朴彩英道歉,她说“我凭什么道歉?”;她唱到“辛劳一生的爸妈”时,观众笑着大喊“哎!”……

把调侃和攻击当成演出的一部分,在演出中不断形成共识并强化特色,能做到这一点的,怎么会是普通人?

那艺娜买网课学乐理,自称“没有技巧,全是感情”。土味正拍,过量电音,糟糕的普通话,几乎没有的唱功,这些都不重要。毕竟,谁是来那艺娜演唱会听歌的?

一般的演唱会是细腻真实的现场演出,是与偶像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是造梦,比如最近五月天请来F4重新合体。很明显,那艺娜的演唱会不是一般设定,年轻人来这儿不是为了听歌,更不是为了做梦,而是把自己扔到泥里,和几千人一起满地打滚、寻快乐。

如今和正儿八经的歌手节目相关的热搜都是“难听”,为什么还要计较那艺娜演唱会好不好听?她的演唱会虽然以音乐为名,但承载了比音乐深刻得多的功用。它让年轻人汹涌的情绪有了去处,生活中的怨念和不快,在荒诞的对话和表演中消散。

这是那艺娜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意义。

二、成如名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那艺娜说,再不成名就晚了。

那艺娜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才学了2年音乐,本来没有打算开巡演,但团队的人劝她,“你现在58岁了,你想等到啥时间?”,她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要是你没赶上17岁的泰勒·斯威夫特、18岁的比莉·艾利什、19岁的阿黛尔和22岁的Lady Gaga,就不要错过58岁的那艺娜”的梗应运而生。

脸皮薄的人,混不了互联网。在网上,身份是自己给的,设定是自己和网友共创的,作品必须可以被解构,被嘲弄,被以各种无法预测的、高度抽象的形式传播,以达到最大的可玩性,这是成名的关键,也是名气延续的关键。

看看此前与那艺娜路线接近的那些人:完颜慧德开始尝试走严肃路线,凉了;三梦奇缘学那艺娜搞巡演,没有声量。失去网络语境下丰富的可玩性,失去了情绪反复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那便一无所有。

如果放不下身段,不能把自身特色最大化,就不可能和观众默契地达成合作:网红将自己的解释权卖给观众,观众在新的理解和创作中找到乐子,情绪高涨,周而复始,网红则享受这份名气带来的好处。

正如陕西汉中农民庞麦郎说,他来自不存在的“加什比科”,是全名为“约瑟翰·庞麦郎”的天才音乐家;湖北钟祥农妇翟革英同样可以说,她来自俄罗斯,是网络上“老外爱中国”大军中的一员。据说《爱如火》版税已高达1.4亿元,风头和吸金能力都堪比在Spotify月榜中超过周杰伦的说唱歌手揽佬。

起初很少人能预料,她在互联网的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更红,其抽象程度和对网络吐槽的包容程度,远超常人想象。“俄罗斯娜娜”时期,她的抖音粉丝数量高达200万人,后来以“大中国娜娜”的乡土形象重启,初期流量低迷,直至签约公司推出《爱如火》后,她慢慢攀到抽象圈顶流,2023年至今以“那艺娜”名字出道,在抽象圈和主流圈的边缘随意出入,凭借《爱如火》的病毒式传播及亚文化玩梗,重新破圈。

那艺娜的声音里有土地的厚实、杂草的韧劲,她像一个农作物那样被挖到互联网进行展览。她先是将钟祥方言和俄罗斯弹舌揉面团似的揉到一起,发酵成巨大的互联网奇观,现在又借音乐之名开始了新的冒险。她的吐字,说得好听像田震,说得不好听像砖头,硬生生塞满听众的大脑缝隙,让他们停止思考,停止寻找意义或者展开批判,疯起来就完事了。

乐子人的情绪锚点,就是用荒诞对抗荒诞,用土味包围精英,打破精英叙事的遥远,反对主流规则的无聊,以那艺娜为符号和武器,大张旗鼓地抒发情绪,抄底快乐。乐子人中分化出的“娜家军”则抱持着将抽象贯彻到底的决心,在不断的二创中抬高那艺娜的声量,那艺娜的新亚文化精神图腾和网络潮流坐标地位,就此坐实。

三、网如红

能在这个时代成为特殊个体,总有过人之处。网红永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能在某个时代火起来,需要的大概不只是傻、疯、胡闹、脸皮厚这种简单的要素。真正意义上的红,多是因为卡在时代的咽喉,替人们展示了当下某些问题与矛盾,提供了一些非常规的解决办法。

那艺娜翻红的背后,是正在面临结构性困境的年轻人:过去许多上升路径仿佛失效,但新的方法还没有着落,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年轻人需要发泄的渠道。他们或者借偶像移情,或者借抽象解压,如果是抽象的偶像那就更好了,大家一起发疯,一起消解严肃的问题。

每一次二创狂欢,都是年轻人的一次任性的逃离,是一种对巨大的不确定、不快乐的坚定抵抗。以抽象为名的自由虽然短暂,但非常真实。

有人先后打卡庞麦郎和那艺娜的演唱会。这二位都是近年抽象音乐人的翘楚,但类型完全不同:庞麦郎的调子是灰暗的,是低着头喃喃重复“我的父亲是瓦匠”的茫然,去他的演唱会仿佛置身于无意义的旷野,其间观众会不停追问自己,产生哲思:我是谁?我在这里干什么?我为什么要听下去?而那艺娜是炙热的,所有揶揄、批评、看不起都照单全收,她在设定上、表演上、物料上的无数漏洞像一把柴火,一点着,年轻人的火便旺起来,成为维持她热度的燃料。

她的演唱,无论听感或观感都像砂纸,但它似乎能将年轻人打磨、抛光,让进场时有些惆怅的他们,在无厘头的剧烈互动中享受规则倒置的快感,散发出生命的亮色。

所以,谁说养成系偶像只能从8岁看到18岁?愿意陪着娜姐从58岁唱到68岁的大有人在——应该会有的吧?

互动和成长是养成系偶像的重点,放到那艺娜身上也说得通,这是她“漏洞营销”的重要基础。即便漏洞百出,但每一个漏洞似乎都非常合理,一个58岁的农村妇女,什么都不会才是合理的;同时她身处一个合适的低位,能接住年轻人抛来的古怪、诙谐、无厘头的东西。歌唱得多像牛叫、演唱会和周边物料多砢碜、妆前妆后差别多大,其实并不重要,年轻人需要这样一个可以近距离观赏、狠狠二创的标志,来与许多事情达成和解。

那艺娜以及她塑造出来的形象,难免是粗俗的,但这种粗俗自有它的生命力,甚至可以算作优点。在娱乐圈“活人”越来越少,许多明星的形象塑造越发虚假的时候,这种毫不掩饰的“无知”反而显得珍贵。

“那艺娜”们提供的是一个虚幻的,但真实存在的可能性:不必总是感叹别人的特殊,我可以成为那个特殊的人,即便样子有些滑稽,也总归是到了台前。

仰望、追逐、效仿、意义,听起来都太累了。“那艺娜”们承接的不是重要议题,而是把重要议题拆成可消化的养分,帮助人体吸收外界的东西,用极致的荒诞对抗生活压力。她与年轻人合力,以空前抽象的姿态,击退被不够彻底的抽象作品和工业流水线作品围绕的麻木感。

也许等下一波流量风口来了,她换个方式还能逗年轻人开心。

不就是全场喊“退票”吗?没什么大不了的。掉拍、走音、假唱,那么多自称专业歌手的,还不是唱得一样难听?不就是再次消失吗?那艺娜其实早就想好了。她曾经被流量追捧,也曾被狠狠推下高位,现在媒体叫她“中国DIVA”,但她没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农妇。她在58岁生日时畅想到鸟巢开演唱会,也不讳言“不红了可以回家掰玉米”,大不了就回到湖北钟祥的田间地头,回到那片不在俄罗斯的故土。到那时,没人再要她唱歌、劝她巡演、喊她妈妈,或者起哄让她道歉和退票,要她锐评那些她听都没听过的明星。

她可以一边掰玉米,一边刷短视频,却再也刷不到自己。看到新的抽象乐子人时,可以用她宽厚洪亮的声线说:“这人挺搞笑的,比我还搞笑。”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那艺娜 抽象音乐 情绪价值 互联网文化 网红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