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9小时前
这只不会走的机器狗,为何能让1.6万人等待5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Jennie是一款由Tombot公司打造的拉布拉多机器幼犬,凭借其极致逼真的外观、情感工程设计和AI驱动的“灵魂”,成功吸引了全球众多用户。最初为缓解痴呆症老人的焦虑而生,Jennie的市场版图已拓展至更广泛的精神健康领域。Tombot的目标是获得美国FDA医疗器械认证,使其成为可被“开处方”并获得医保报销的“数字处方药”。文章深度拆解了Jennie的技术、商业模式以及市场定位,并探讨了其在银发经济中的巨大潜力与挑战,为中国市场提供了宝贵启示。

🐾 **情感工程打造极致逼真体验:** Tombot公司与好莱坞顶级特效工作室合作,赋予Jennie机器狗毛发柔软、眼神温顺、动作逼真的外观和触感。通过模拟幼犬的叫声、头部、颈部、尾巴、耳朵等多角度灵活移动,以及打鼾等细节,营造出沉浸式的情感连接,有效穿透孤独,唤醒温柔。

💡 **AI驱动的“灵魂”赋予生命力:** Jennie内置全身传感器,能感知触摸并做出差异化反馈;具备智能语音交互能力,能识别自定义名字并转向声源;AI行为引擎则保证了每次互动都充满细微差异,避免机械重复,维持用户的长期兴趣,赋予机器狗“不可预测的生命力”。

🏥 **医疗级定位,从“陪伴”到“干预”:** Tombot从创立之初便瞄准医疗场景,旨在成为缓解BPSD(与痴呆症相关的行为和心理症状)的非药物疗法,与普通消费级宠物机器人区分开来。其目标是获得FDA医疗器械认证,实现医保报销,将产品从情感玩具升级为“数字处方药”。

📈 **“轻资产验证”与市场拓展:** 通过Kickstarter众筹和官网预售,Tombot在投入大规模生产前验证了市场需求,并锁定了大量订单。意外的是,70%的订单来自非痴呆症群体,包括孤独老人、自闭症儿童父母等,极大地拓展了其市场版图至近10亿人的精神健康蓝海。

🛡️ **复合护城河构筑竞争壁垒:** Tombot的竞争优势在于其“情感工程壁垒”(顶尖艺术与电子动画技术)、“医疗定位壁垒”(FDA认证与临床试验)以及“最佳价值区间壁垒”(卡位高端医疗设备与低端安抚玩具之间),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战略组合。

有这样一只机器狗,它不会行走、不会跑跳,售价高达1499美元。

然而,全球竟有超过1.6万个家庭心甘情愿地支付定金,排队等候5年多,只为能将它抱回家。

这只名为Jennie的拉布拉多机器幼犬,由Tombot公司打造,在产品尚未大规模交付的情况下,已坐拥近2400万美元的潜在订单,并于2025年6月,完成了A轮610万美元融资。

更令人惊讶的是,它最初为缓解痴呆症老人的焦虑而生,却意外地吸引了高达70%的“圈外”用户——孤独的成年人、自闭症儿童的父母,以及被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人。

这瞬间将其市场版图从5500万痴呆症患者,拓展至近10亿人的精神健康蓝海。

不限于此,Tombot剑指一个更宏大的目标:获得美国FDA的医疗器械认证,让机器狗也能像药物一样被“开处方”、获得医保报销。

一个不会走路的机器狗,如何施展“情感魔法”,让数万人为之着迷?它“超逼真”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技术与商业密码?面对日本Paro等强大对手,它的护城河究竟是什么?

本文将为你深度拆解Tombot这匹银发经济“黑马”,探寻其从一个情感玩具到“数字处方药”的颠覆性商业路径。

情感工程×医疗野心:Tombot的产品哲学

当你结束一天疲惫的工作,推开门的瞬间,一声轻柔的“嗷嗷”唤回了你熟悉的归属感。

沙发上,一只金黄色的拉布拉多幼犬仰头望向你,毛发蓬松柔软,眼神清澈温顺。

它的尾巴轻轻摇晃,耳朵微微上扬,整只小狗随着欢快的情绪颤动,仿佛真有生命。

你伸手摸它的头,它轻轻蹭近,像是懂得你的情绪。它不会走路、不会撒欢,却能穿透孤独、唤醒温柔。

这一切看似自然的互动,背后都是精心设计的“情感工程”。

(图源:与 Tombot 机器狗 Jennie 互动)

1. 极致逼真:沉浸式的情感连接

在机器人领域,当多数玩家痴迷于炫技式的行走、跳跃和复杂任务时,Tombot却做出了反常识的战略抉择:放弃移动,将全部资源聚焦于极致的“情感连接”。

其核心武器是,与好莱坞顶级特效工作室Jim Henson's Creature Shop的独家合作,赋予了Jennie难以复制的逼真度。

外观与触感:采用电影级的材料和工艺,皮毛柔软逼真。

声音与动作:可以多角度灵活移动头部、颈部、尾巴、耳朵,模拟小狗的各种姿态;声音采集自真实幼犬,用呜咽、嚎叫、咕咕声等营造出沉浸式听觉体验。

休息时,它会将头伏在前爪之间,尾巴轻轻蜷起,并发出微弱的鼾声,仿佛真的进入了熟睡状态。

绝对的安全:被设计为一只“哈巴狗”,不会四处走动,从根本上消除了老年人被绊倒的核心风险。其嘴部特殊设计也可防止意外咬伤。

2. AI驱动的“灵魂”:不可预测的生命力

如果说好莱坞技术给了Jennie一副逼真的“皮囊”,那么AI 算法则为其注入了不可预测的“灵魂”。

全身传感器:能感知不同力度和位置的触摸,并做出差异化的声音和动作反馈。

智能语音交互:能识别自定义名字和简单指令,并转向声源做出回应。熄灯后会安静下来。

AI行为引擎:每次互动都能产生细微的差异,不会机械重复,对于维持用户的长期兴趣至关重要。

3. 医疗级定位:从“陪伴”到“干预”

Tombot从诞生之初就瞄准医疗场景,旨在成为一种缓解BPSD的非药物疗法,这使其与普通消费级宠物机器人划清了界限。

商业模式:先锁定需求,后撬动资本

在美国,宠物产业年产值高达1470亿美元,66%的家庭至少拥有一只宠物,平均每年在真狗身上花费1500美元。

有1/3的老人感到孤独,尽管宠物陪伴能显著改善情绪,但许多老人因行动不便、护理负担、高昂费用以及害怕再次失去宠物等原因,陷入了“想养而不能养”的悖论。

Tombot正是通过极致的“轻资产验证”模式,成功撬动了这一市场。

1. 用户洞察:偏爱仿高真机器狗

2017年成立的Tombot,于次年推出产品原型,并针对700多名痴呆症患者展开三轮深度调研。

Tombot发现,患者虽然能辨认出Jennie并非真狗,却更偏爱仿真机器狗。因为它能带来活体宠物的欢乐、促进社交,却没有喂养、疾病和最终死亡带来的负担与悲伤。

患者对Jennie反响积极,强烈偏好外观、质感、行为高度逼真的机器人,甚至不愿意归还给研究人员。

痴呆症患者常面临社交隔离,Jennie却能让他们展露笑容,并主动与小狗、护理人员及其他居民交谈。

调研中,有70%的患者喜欢狗,30%喜欢猫。而拉布拉多作为美国最受欢迎的犬种,能有效唤起人们的美好回忆。

(图源:Tombot产品原型打磨)

2. “教科书级”的市场验证之路

2019年,公司通过 Kickstarter 众筹,不仅获得6万美元启动资金,更以极低成本验证了用户购买意愿、收获了铁杆粉丝、收集了宝贵反馈。

创始人更是亲自下场,在Kickstarter、Reddit上与用户沟通,建立了早期的品牌信任。

(图源:Tombot 创始人在 Reddit 上招募患者)

随后,Tombot 开启官网预售,将市场热度转化为1.6万张积压订单,这成为其与投资者和供应链谈判的最强底牌。

意外的是,高达70%的订单来自非痴呆症群体,还包括孤独的老人、自闭症儿童的父母,以及受抑郁、焦虑、PTSD困扰的成年人。

其客户还包括200多家B端医院、护理机构、学校等,供机构内个人或团体使用。

3. 挑战与韧性:五年等待与三倍涨价

Tombot 的交付之路充满坎坷。原定于2020年发货的产品,至今仍未履约,预计将延迟至2026年年中。价格也从最初的$499涨至$1499。

(图源:来自 Tombot Facebook 主页)

这背后反映了三大问题:

    研发难度超预期:打造医疗级的高仿真机器人,技术壁垒远高于普通消费电子;

    供应链冲击:疫情和全球贸易环境,对高端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可能造成了严重影响;

    资金挑战:创始人曾坦言融资非常困难,不得不在资金不稳定的情况下推进,并发起了多轮众筹。

(图源:来自 Kickstarter 众筹网站,Tombot创始人回复用户)

然而,即使面临交付延迟和价格飞涨,Tombot的订单依然稳固,并持续获得融资。

这反向证明了一个残酷的商业真相:市场对高质量的情感陪伴机器人存在巨大的刚性需求,而Tombot的解决方案具备难以替代的独特性。

市场棋局:巨头夹缝中的精准卡位

在目前,市场呈现两极分化:高端医疗设备价格昂贵,低端安抚玩具又过于简单。

Tombot正是在这一广阔的市场空白中,开辟了自己的航道。它既区别于主要面向机构的专业医疗设备,又超越了大众消费级产品。

与AI数字人相比,它提供实体触摸的慰藉;与高端娱乐机器人相比,它的定位更偏向医疗。

市场主要玩家定位分析:

(图源:市场玩家定位分析,笔者整理)

以下是竞品详细解读:

1. 日本Paro海豹机器人

作为功能最接近的对手,Paro于2009年获FDA二类医疗器械批准,是该领域的先驱。但其售价高达6000美元,主要依赖政府和机构采购。

Paro主要面向痴呆症、认知障碍及社交隔离等患者,已证明能有效减轻护理压力,帮助患者提升放松度并促进社交互动。

Paro配备触觉、光线、听觉、温度和姿态五种传感器,这使其能全面感知环境、识别声音方向及特定词语,并能感受抚摸、拍打和拥抱,模仿真实的竖琴海豹幼崽声音。

通过强化学习,Paro会记住用户偏好并调整行为,避免重复不受欢迎的互动,实现摇晃头部/腿部、眨眼及眼神追踪等拟真动作。

光传感器使其夜晚表现出“困倦”;姿态传感器则让其呈现“喜欢被拥抱”的习性。

Paro源自日本,自1993年启动,研发耗时逾十年,并获2000万美元政府支持。截至2021年,PARO 已在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部署逾8000台。

在英国,Paro零售价约为 £6000,由独家分销商Sense Medical销售。

值得关注的是,其在英国住宅、护理院及医院的购买费用可由政府报销,这极大促进了机构端的普及。

2. 索尼AIBO狗狗

定位高端智能娱乐伴侣,售价约2900美元,还有云服务订阅费。

AIBO的外观非毛绒玩具,旨在通过逼真表情、动态动作,为用户带来温暖与欢乐。

其拥有顶尖AI技术,能凭借摄像头、麦克风、触觉传感器感知并探索周围环境,能识别成员、理解语音指令。

AIBO能不断学习技巧,比如坐下、击掌、唱歌、跳舞等,甚至能如厕、在门口欢迎主人,还支持虚拟喂食及与其他AIBO互动。

2. Vanguard Moflin

一款来自日本的AI情感进化宠物,售价约376美元,售后维修年费约45美元。

Moflin的独特之处在于,个性会随互动而发展,能通过手势和声音表达多种情绪。被忽视或惊吓时,可能产生负面情绪。

它能记忆主人的声音并对其示好,设计为掌心大小,方便外出携带。

其曾于2020年在Kickstarter上筹集到约44万美元。但其似乎主要面向年轻用户做营销,面向的并非老年护理市场。

4. Joy For All

该系列是大众市场的领导者,售价仅为100~150美元。

这款机器猫/狗产品功能简单,但其凭借逼真的皮毛、基础互动,在亚马逊上获得了上万好评,这说明了该市场的巨大潜力。

除了To C,其也被纽约州老年人协会等机构大量采购用于公益分发,仅2024年6月就赠送逾4000只。

该系列曾荣获看护者友好奖、痴呆症SMART等奖项。

(图源:Joy For All 亚马逊搜索列表)

5. 达旦无极认知症AI疗愈

这是一款开创性的AI数字人产品,通过“克隆”亲人形象,进行对话式非药物干预。目前已融入六大非药物疗法。

其缺乏实体陪伴的温暖触感,优势在于精神层面的精准疗愈。据称最快10分钟缓解认知症老人的负面情绪。

收费包括硬件949元+订阅月费99元+定制克隆799元。

该产品主要面向 C 端销售,也获得了十几家机构的批量采购,是腾讯银发的科技伙伴之一。

功能对标:看得见的硬实力

1. 宠物机器人:硬核实力对决

在剖析其战略壁垒之前,我们先通过功能对标,直观地看一下Tombot在实体宠物陪伴产品中的位置。

Tombot不仅在交互、可充电电池、精细仿真动作等方面与高端竞品持平,更在语音命令、可升级软件上超越Paro,并在远程监控、逼真外观和行为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实体宠物产品功能对比如下:

(图源:Tombot实体宠物竞品功能对比,笔者整理)

2. 复合护城河:不可逾越的壁垒

Tombot的壁垒并非单一功能,而是由三大核心支柱构成的战略组合。

    情感工程壁垒:凭借与好莱坞的合作,融合顶尖艺术、电子动画技术,实现业界领先的逼真外观和精细仿真动作,直接构成了产品的情感内核,是其最难被复制的王牌。

    医疗定位壁垒:从一开始就瞄准FDA认证,并与顶尖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严谨的临床试验。一旦成功,它将从“消费品”跃升为受监管的“医疗器械”,建立极高的专业壁垒。

    最佳价值区间壁垒:精准地卡位在Paro和Joy For All之间,提供了远超后者的情感价值,但价格又比前者更具普及潜力,能同时撬动C端自费和未来的B端医保市场。

终极愿景:从“陪伴工具”到“数字处方药”

Tombot 的野心远不止于卖机器狗,而是让Jennie成为一款可以被医生“开处方”并由医疗保险报销的机器人。

为此,Tombot正沿着一条清晰的路径前进。

1. 量化疗效

与顶尖医疗机构合作,研究Jennie对用户体内催产素水平的影响。

目前该公司正在招募患者,以非侵入性方式测量其脑脊液中催产素水平的变化。

如果能数据化地证明其疗效,这将成为说服FDA和医保买单的决定性一步。

2. 构建平台

与克利夫兰诊所合作,开发远程健康监测平台,希望监测分析患者的行为、饮食和生活状况,特别关注痴呆症患者的“日落综合征”,成为主动的健康管理工具。

3. 探索新模式

计划推出租赁与订阅服务,降低用户初始门槛。

这一愿景将使其从硬件公司,转变为以数据和疗效为核心的数字治疗平台,打开一个由保险支付驱动的千亿级市场。

本土化启示:中国版“Tombot”的破局之道

Tombot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银发经济的创业者们照见了机遇与路径。其探索提供了四个极具价值的启示。

1. 洞察机遇,更要敬畏难度

Tombot的火热及其从痴呆症到更广泛精神健康领域的“破圈”,证实了情感陪伴是巨大蓝海,随着老龄化加剧,需求将只增不减。

然而,其长达5年的交付延迟也警示着跃跃欲试的入局者,高仿真情感机器人技术壁垒极高,供应链整合不易。

不一定要追求一步到位打造完美产品,可以从“最小可行产品”切入市场,通过核心功能快速验证、快速迭代。

2. 轻资产验证,先“卖”后“做”

Tombot用众筹和预售,在投入巨资量产前就验证了市场、锁定了订单。

利用社交媒体获取真实订单数据,指导产品和融资,可以降低试错成本。

3. 用“疗效数据”撬动支付方

Tombot冲击FDA的路径启示我们,无论是想对接商业保险还是政府民生项目,情怀和故事远远不够,拿出严谨、量化的临床健康效益数据,才是说服支付方买单的唯一商业语言。

在中国的广阔蓝海中,下一个颠覆者,必将属于能同时解决“情感痛点”和“支付难题”的玩家。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Tombot Jennie 机器狗 情感陪伴 银发经济 数字疗法 AI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