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20小时前
五年间累计亏损超13亿,呷哺呷哺“不好吃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自2021年起陷入持续亏损,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将达1.0亿元,五年累计亏损已超13亿元。其高端副品牌“凑凑”也表现疲软,亏损占比近九成,客单价与翻台率均出现下滑。主品牌呷哺呷哺则因价格带上移,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失去了平价市场的优势。公司股价大幅下跌,市值蒸发严重。盲目扩张、经营效率低下、定位不清的转型失败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导致呷哺呷哺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火锅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呷哺呷哺亟需在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上寻求突破,以应对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重拾市场竞争力。

💰 **营收与亏损双重压力:** 呷哺呷哺自2021年以来持续亏损,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0.8至1.0亿元,五年累计亏损已达13.26亿元。其核心收入来源两大品牌呷哺呷哺和凑凑均表现不佳,特别是凑凑,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26%,净亏损3.53亿元,成为集团主要拖累,客单价和翻台率也显著下降。

📈 **盲目扩张与转型困局:** 呷哺呷哺曾在2018-2021年激进扩张,导致门店选址不合理、坪效低下,大量门店亏损。随后的收缩策略也伴随着经营效率低下,同店销售额下滑,翻台率未随人均消费降低而提升。此外,从“快餐”向“轻正餐”的转型尝试未能成功,导致品牌形象割裂,定位模糊,流失了消费者。

⚔️ **激烈市场竞争与消费者需求变化:** 火锅赛道竞争日益激烈,新品牌层出不穷。呷哺呷哺面临来自同类快餐火锅、下沉市场竞品及高端火锅品牌的竞争压力。消费者更追求高性价比和高质量的餐饮服务,而呷哺呷哺在产品特色和服务上的不足,使其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近一年内,火锅行业大量门店出局,显示出市场对品牌创新和服务质量的严苛要求。

📉 **资本市场表现惨淡:** 曾以“连锁火锅第一股”风光上市的呷哺呷哺,股价已从2021年的高点27.15港元跌至0.77港元,市值从290亿港元缩水至8.3亿港元,资本市场的残酷反应印证了其经营困境。

持续亏损的呷哺呷哺,如何吸引食客的味蕾?

8月4日,“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在港交所发布的公告显示,预期截至2025年6月30日,收入约19亿元,净亏损约0.8亿元-1.0亿元之间。

自2021年起,呷哺呷哺便踏上了亏损之路,截至2025年上半年,五年间累计亏损约13.26亿元。

一边是呷哺呷哺业绩的焦灼,另一边,巴奴火锅顶着“国内最大的品质火锅品牌”的招牌正在冲刺上市。2024年巴奴的收入约23.07亿元,经调利润约1.96亿元。2025年一季度(截至3月31日),上述数据分别为约7.09亿元、7670万元。

巴奴这碗火热的毛肚,更映衬着呷哺呷哺当前冷清的局面。

回溯其发展历程,从台湾出发的一人食火锅,迅速扩张开店千余家,到顶着“连锁火锅第一股”风光上市,再到数年亏损陷入关店潮。短短数年,呷哺呷哺经历了从高光到阴影的转换。

而被寄予厚望的高端副品牌“凑凑”,如今正在成为业绩的拖累,2024年,该品牌亏损占比近九成,客单价与翻台率双双跳水。与此同时,主品牌呷哺呷哺因价格带上移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失守“一人食”平价市场。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残酷,呷哺呷哺股价已经跌至0.77港元,市值也从曾经的290亿港元下跌至8.3亿港元,距离高光时刻,仅剩一个零头。

曾经的连锁火锅第一股,不好吃了吗?

01 营收压力大,5年亏了13亿

事实上,呷哺呷哺已经陷入亏损局面良久。

回溯呷哺呷哺财报,2021年至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2.93亿元、3.53亿元、1.99亿元、4.01亿元,今年上半年亏损约为0.8亿元。这意味着,近五年时间,呷哺呷哺已累计亏损13亿。

从品牌线看,呷哺呷哺和凑凑两大品牌组成了呷哺呷哺最为核心的收入来源。近几年呷哺呷哺品牌表现不佳,凑凑作为呷哺呷哺旗下定位“中高端”的子品牌,曾被寄予增长厚望,但近年来表现疲软。

2024年,凑凑营收同比下降明显,亏损扩大至3.53亿元,成为集团营收的主要拖累。《节点财经》看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在定位与运营问题方面,凑凑以“火锅+茶饮”为特色,但茶饮业务竞争力弱于专业茶饮品牌(如喜茶、奈雪),火锅品类又面临海底捞等品牌的压制,客群定位模糊;

门店扩张方面,此前盲目扩张导致部分门店选址不合理、坪效低下,后期关店产生的资产减值进一步侵蚀利润。凑凑在2024年收入为19.48亿元,同比下跌26%,净亏损达3.53亿元,亏损额占公司整体的近九成。客单价从142.3元降至123.5元,翻台率从上一年同期的2倍跌到1.6倍,间接影响集团整体营收能力。

受到业绩拖累,呷哺呷哺二级市场的表现同样不佳。

2014年12月17日,呷哺呷哺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发行价4.7港元,2021年2月曾创下每股27.15港元的高点。而如今,呷哺呷哺股价已经跌至0.77港元。

曾经风光无限的“连锁火锅第一股”,如今已挣扎于亏损的泥潭中。

02 盲目扩张,陷入转型困局

与亏损相伴的是呷哺呷哺门店的收缩。

2018—2021年,呷哺呷哺展开了激进的扩张计划,门店数量从不到700家猛增至近1200家。但从2021年开始,又急速收缩。《节点财经》看来,导致这样局面的原因,不外乎三点:

第一,激进的扩张导致大量门店亏损:2015—2019年,呷哺呷哺平均每年新开门店数量保持在100家以上,即便在疫情期间也未放缓拓店脚步。

《节点财经》认为,这样“跑马圈地”式的开店,直接导致了选址质量下降、单店效益稀释,大量门店陷入亏损。

第二,经营效率低下,导致盈利能力变差:从经营数据来看,呷哺呷哺餐厅2024年同店销售额下滑23.3%,翻台率为2.5次/天,较上年同期的2.6次/天也有所下降。在人均消费降低的情况下,翻台率却未提升,说明门店运营效率不高,无法吸引更多消费者,盈利能力变差。

一个关键时间节点是2021年。从这一年开始,呷哺呷哺停止了高增长,并开始大规模关闭门店。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呷哺呷哺旗下餐厅总数降至1000家以下,为957家,较2023年净减少133家。

第三,定位不清晰,转型失败。呷哺呷哺曾试图从“快餐”向“轻正餐”转型,客单价不断提高,丧失了原本的性价比优势。但转型并不成功,又想重回大众市场,导致品牌形象严重割裂,消费者对其定位感到困惑,品牌忠诚度下降。

多种因素叠加之下,曾在火锅赛道占据了51.9%市场份额的“连锁火锅第一股”,逐渐被消费者所“遗忘”。

03 一年21万家门店出局,火锅赛道竞争加剧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火锅行业市场规模会增长到6689亿元,但增速将从2019年的10%降为2025年的4.3%。餐饮形式日益多样,火锅市场份额被分散,尽管市场整体仍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变慢。

呷哺呷哺所处的火锅赛道本身就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近年来,新品牌层出不穷,进一步挤压呷哺呷哺的市场空间。

《节点财经》看来,呷哺当前正在面对来自三方面的挑战:

其一,同类快餐火锅竞争。袁记云饺、吉祥馄饨等快餐品牌拓展火锅类产品,如小火锅套餐,以更低的价格和更便捷的场景分流大众客群;

其二,下沉市场竞品崛起。区域型小火锅品牌,如锅圈食汇的堂食+外卖模式、本地社区火锅,凭借对下沉市场的渗透和更低的运营成本,抢占三、四线城市份额;

其三,高端火锅分流中高客群。海底捞通过场景创新,如生日服务、沉浸式体验等拿下中高端火锅的消费者,而凑凑自身定位模糊导致的竞争力不足,使得呷哺在中高端市场难以留住消费者。

《节点财经》认为,当前整个火锅赛道呈现三个分化:高端火锅因高客单价与当下主流消费脱节,需求萎缩;网红火锅店因低价低质等问题,“短命”现象突出;平价火锅赛道参与者众多,出现价格内卷。众多的参与者,正在激烈地争抢消费者。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正在筹备上市的巴奴毛肚火锅,尽管餐饮行业低价内卷愈演愈烈,但巴奴的经调整净利润率却在逐年提升。2022年—2024年,巴奴的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2.9%、6.8%、8.5%,这一数据在2025年一季度达到了10.8%。

餐饮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品牌众多,这些竞争对手在产品、服务、价格等方面各有优势,诸如巴奴这样的头部品牌快速增长,更进一步分流了呷哺呷哺的客源,使其市场份额受到挤压。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观念逐渐转变,更加追求高性价比和高质量的餐饮服务。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近一年内火锅行业新开门店185835家,但净增长为-29676家,意味着有超过21万家门店出局。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下,没有特色产品、服务的品牌,很难在竞争中拔得头筹。对呷哺呷哺而言,及时跟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保持产品创新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才是提振业绩、重新挽回消费者味蕾的关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节点财经”(ID:jiedian2018),作者:节点财经,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呷哺呷哺 火锅行业 餐饮 亏损 品牌转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