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AI相关文章 前天 17:08
英伟达深夜发文否认“后门”?我们连线了前英伟达工程师,他说了3句大实话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英伟达近期因“后门”传闻引发广泛关注,前CUDA核心架构师深入剖析了此事的三个关键层面。首先,从技术角度看,硬编码的后门是对GPU安全架构的“自杀式攻击”,会制造无法修复的安全漏洞,并牺牲性能与功耗。其次,信任危机将严重动摇CUDA生态,影响开发者信心,为竞争对手提供机会,并可能导致英伟达估值“信任折价”。最后,未来关键在于从“相信我”转向“验证我”,通过可验证、可审计的驱动程序和透明的供应链安全报告来重建客户信任,这将是半导体公司新的核心竞争力。

🖥️ 技术层面:硬编码的后门被视为“技术上的愚蠢”,会制造无法通过软件修复的最高优先级安全漏洞,如同为黑客打开“VIP通道”。这种设计会占用宝贵的晶体管资源并增加能耗,与GPU提升性能和能效比的核心卖点背道而驰,直接损害客户的总拥有成本(TCO)。

🤝 信任基石:英伟达的护城河在于其近二十年构建的庞大CUDA开发者生态,这建立在开发者对平台稳定、高效和中立的“信任复利”之上。一旦信任动摇,将引发“去NVIDIA化”的呼声,为竞争对手提供绝佳机会,并可能导致估值模型中的“信任折价”。

🔐 安全范式转变:未来的安全趋势是从“相信我”转向“验证我”。英伟达需要提供经过加密签名的、逻辑透明的驱动程序和固件,允许客户或第三方进行验证。同时,透明的供应链安全审计报告也成为必需,以证明从设计到生产各环节的安全管控。

📈 投资者启示:评估半导体公司竞争力的新维度将是“可验证的安全性”。能够率先建立透明、可审计安全体系的公司,将在争取政府、金融、云服务等高价值客户的竞争中获得显著优势,投资者应关注其在安全研发、供应链管理和行业标准制定上的投入。

昨夜,英伟达一篇长文声明刷屏,核心只有一句话:我们的芯片不存在后门、终止开关和监控软件。

在网信办约谈和美国会法案的双重压力下,这份声明迅速引爆舆论。市场众说纷纭,但这些公开信息背后,真正的技术逻辑和商业风险是什么?

为了穿透迷雾,我们第一时间连线了一位前NVIDIA CUDA核心架构师,他曾在英伟达工作多年,深度参与了GPU底层架构的设计。

对于这次风波,他用三句快评,点透了事件的核心。

01

“这根本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技术上极其愚蠢’。任何硬编码的后门,都是对整个GPU安全架构的自杀式攻击。它会制造一个优先级最高的安全漏洞,等于你给全球黑客开了一扇VIP通道。在内部,提这种建议的工程师会被看作是疯子。

专家的观点,将问题的性质从“商业取舍”直接拉到了“技术存亡”的高度。其背后有三层深刻的技术逻辑:

无法控制的“攻击面”:在网络安全领域,“攻击面”(Attack Surface)是评估系统风险的核心指标。一个硬编码的“后门”,无论其初衷多么“可控”,都会创造出一个理论上最完美的攻击面。

它无法通过软件补丁修复,一旦其密钥或触发机制被破解(历史证明,只要存在,就一定会被破解),攻击者就能绕过所有上层安全防御,直接控制芯片的运算乃至物理状态。这对于被广泛用于金融、医疗、自动驾驶等关键基础设施的GPU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灾难。

性能与功耗的“无法承受之重”:一个常被忽略的事实是,任何监控或后门功能,都不是零成本的。它需要在芯片上占用宝贵的晶体管资源(Die Area),并在运行时消耗额外的电力(Power)和时钟周期(Clock Cycles)。

这意味着,为了一个极少使用却风险极高的功能,需要牺牲芯片的核心卖点——性能和能效比。这完全违背了英伟达产品迭代的核心逻辑,也直接损害了数据中心客户最看重的TCO(总拥有成本)模型。

违背“深度防御”的基本原则:现代网络安全建立在“深度防御”(Defense in Depth)的理念之上,即通过层层设防,确保任何单点被攻破后,系统依然安全。而硬件后门恰恰是“单点故障”(Single Point of Failure)的终极体现,它让所有上层的软件防火墙、加密措施、访问控制都形同虚设。

这相当于为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亲手配了一把能打开所有门的“万能钥匙”,并天真地希望这把钥匙永远不会丢失或被复制。

02

“外界总盯着‘终止开关’会不会被美国政府利用。但对英伟达来说,比这可怕一万倍的,是全球几十万CUDA开发者不再信任你。CUDA生态才是英伟达真正的护城河,信任是这条河的地基。地基一旦动摇,上面建立的万亿市值,再高也危险。”

这个判断,精准地指出了英伟达商业模式的核心与命脉。

CUDA生态的本质是“信任复利”:英伟达的成功,远不止是卖出了更多的显卡。从2007年发布CUDA至今,它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投入了数百亿美元,才构建起如今这个庞大的开发者生态。

它包括了无数的科学计算库(cuDNN, cuBLAS)、编程工具、数百万行开源代码、全球顶尖大学的课程以及海量的研究论文。开发者选择CUDA,本质上是一次基于信任的长期投资。他们相信这个平台是稳定、高效且中立的,因此才愿意将自己最宝贵的智力成果构建于其上。

信任危机是给竞争对手的“世纪助攻”:一旦“后门”的疑云无法散去,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动摇开发者的信心。这会为竞争对手(如AMD的ROCm平台)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

开发者社区中可能会出现“去NVIDIA化”的呼声,大型云厂商和AI公司也可能会投入更多资源扶持替代方案,以降低自身的“平台风险”。这种损害是缓慢、深层且难以逆转的,远比失去几个大客户的订单更为致命。

估值模型的“信任折价”: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英伟达的高估值,很大程度上是给予其生态系统“赢家通吃”地位的溢价。这个溢价的基石,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信任”。

因此,此次风波的核心,已经演变为一个必须纳入估值模型的风险因子——“信任折价”(Trust Discount)。投资者必须评估,这一系列事件将在多大程度上侵蚀英伟达的生态壁垒,以及公司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商业上)来重建和加固这种信任。

所以,英伟达的这份声明,首要的安抚对象并非政府,而是其赖以生存的全球开发者和客户生态。它在向世界宣告:我们绝不会为了短期的政治利益,而赌上我们二十年积累的信任资产。

03

“别再讨论‘有没有’后门了,这更像一个被制造出来的议题。真正的博弈焦点在软件层和供应链审计。未来,大客户要的不是你口头保证,而是可验证、可审计的驱动程序,和一份透明的供应链安全报告。这才是接下来大家应该关注的,也是英伟达真正需要向客户证明的。”

这个观点极具前瞻性,它为我们指出了超越当前事件的、产业演进的真实方向。

从“相信我”到“验证我”:传统的安全模式是“相信我”(Trust Me),即硬件厂商告诉你产品是安全的。未来的模式则是“验证我”(Verify Me)。

这意味着,英伟达需要提供经过加密签名的、代码逻辑相对透明的驱动程序和固件。客户(或第三方安全机构)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验证每次软件更新没有包含恶意的、未声明的功能。这是一种更成熟、更主动的安全关系。

供应链安全成为新的“必答题”:芯片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封装和运输,链条极长。任何环节都可能存在被植入恶意逻辑的风险。

因此,未来的高端芯片采购,很可能会要求厂商提供完整的供应链安全审计报告,证明其在流片、封装、测试等环节都有严格的安全管控和合作伙伴认证机制。这对于芯片公司的成本和管理能力,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对投资者的启示:这一趋势意味着,未来评估一家半导体公司的竞争力,除了看其性能(PPA:Performance, Power, Area),还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维度——可验证的安全性(Verifiable Security)。

那些能率先建立起一套透明、可审计的安全体系的公司,将在争取政府、金融、云服务等高价值客户的竞争中,获得巨大的差异化优势。投资者应关注相关公司在安全研发、供应链管理和行业标准制定上的投入和布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兔君”,作者:硅兔君,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英伟达 芯片安全 CUDA生态 供应链安全 可验证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