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4小时前
媒体不再能为公关输送人才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刻探讨了当前企业公关人才招聘面临的严峻挑战,核心原因在于传统媒体人才输出渠道的断裂。过去,媒体是公关人才的主要来源,但如今,优秀的媒体人流失殆尽,新生代媒体人缺乏企业所需的深度内容策划能力。自媒体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不足,多以“刷脸”和软文写作为主,且存在“师父不愿真传”的现象。作者结合自身经历,指出解决之道在于企业建立内部人才培养机制,效仿传统手工艺般倾囊相授,培养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传人,并强调真正的IP传承在于能够持续产出价值,而非依赖于个人IP的昙花一现。

📦 **媒体人才供给断层,企业公关招聘遇瓶颈:** 文章指出,过去20年间,大量优秀媒体人才被企业公关部门高薪挖走,形成了成熟的人才输送链条。然而,随着调查新闻的式微和新生代媒体人内容能力的局限,这条人才供给路径已基本堵死,导致企业在招聘公关人才时面临“无人可挖”的困境。曾经的媒体人才蓄水池已经枯竭,企业难以找到具备深度内容策划和媒体关系处理能力的人才。

💭 **自媒体难担人才培养重任,模式存在弊端:** 文章分析了自媒体在培养公关人才方面的局限性。许多自媒体采用“刷脸”导向的商业模式,老板多为行业老人,代笔现象普遍,导致年轻人在创作内容时难以学到真本事。此外,自媒体以软文写作为核心,与机构媒体注重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新闻的训练方式不同,难以培养出具备高阶媒体素养的人才。同时,部分“师父”因担心人才流失,不愿倾囊相授,进一步阻碍了人才的成长。

🌱 **企业亟需建立内部人才培养机制:** 面对外部人才供给不足的现实,文章强调企业需要效仿阿里巴巴等先行者的经验,建立起系统性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这包括“师徒授业”的模式,要求公关团队的“师父”们能够舍得付出,将核心技能和人脉资源倾囊相授,培养出能够真正独当一面的接班人。文章认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AI时代保持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 **真正的IP传承在于内容生产能力:** 作者提出,个人IP仅能带来短期收益,而真正的品牌和IP传承在于持续产出稀缺内容的能力。他以自身为例,正在尝试通过三年时间将“知道”传授给年轻人,以验证人与人之间是否能实现真正的传承。他认为,只有当晚辈在内容和商务能力上超越前辈时,才能形成健康的传承关系,让品牌得以延续,而非仅仅是个人IP的昙花一现。

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风大一点,站都站不稳,回头望去,滚滚的红尘中,那个媒体人光芒万丈的时代,真的挺让我怀念的,他们在每一个秘密的背后,拿着笔,拿着相机,试图告诉我们真相。

徐浩峰在《师父》中,安排了一段对话,郑山傲对陈识说,天津十九家武馆,没有一家真教功夫。

最近半年,竟然还有很多企业,来找我去打工,五花八门,什么类型的都有,但是我自从一头家养动物变成野生动物后,再也回不去了,哪怕这家公司将来不做了,必然也是去做全职作家,这辈子再去打工的可能性为零。买卖不成,那很多兄弟,就托我帮忙找人,这里面我们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企业想重金招公关,媒体,却已经无人可挖了,曾经公关的人才蓄水池,干了。

放眼整个中国商业版图,90%的规模企业的公关一号位,都是来自于媒体,华为、腾讯、阿里、小米、美团、百度、蒙牛、伊利、蔚来、字节、快手、滴滴……剩下的10%基本是管培生。

这个用人逻辑非常简单,公关面对的工作对象,就是媒体,媒体人当然更了解媒体人,一个圈子里的,关系自然好处理,这就解决了渠道问题,如果这个媒体人才华横溢,那么内容能力也就有了,内容和渠道,双管齐下,就有了工作的基本面,只要情商过关,能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就算出厂合格。

这些媒体人,去了企业之后,创造了中国30年轰轰烈烈的公关史,留下了无数经典战役。

这条人才输送路径,原本非常通顺,大企业招公关一号位,或者中层的逻辑很简单,去知名媒体挖人,主笔、主编甚至总编,挖来即可。

年轻人,大学毕业,去媒体为了理想奋斗几年,学到了真本领,跟社会的阴暗面斗争,建立了自己的人脉江湖,学会了接人待物,也看清了社会的本质,到了成家立业、安身立命的年纪后,顺理成章去企业发光发热,发家致富,养活一家老小,媒体的机会留给下一波年轻人。

这样的配合,从95年开始到15年,20年期一直通用,我今天之所以还有口饭吃,就是因为跟我同时期的记者,现在都在各个大厂做VP,兄弟们,赏口饭吃。

南方报系的15年之前的骨干人才,几乎全部被公关行业掏空,最知名的调查记者,全部成为了大厂公关核心,北京的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以及几家都市报北青报、京华时报、新京报,还有新浪、搜狐等也一样贡献了无数人才,上海在这方面稍微差一点,外企用人逻辑不太一样,当然一财还是培养了一批。

现在这条路却断档了,1990年出生的一批优秀记者离开媒体后,就后继无人了,我起码已经有十年没有看到过,像样的调查新闻了,或者说,调查记者这个类目已经绝种,后面巴拉巴拉,此处略去十万字。

但是企业的公关人才需求,却是依旧源源不断,甚至很多公关一号位还在位置上,也一直在为自己找接班人。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一个上升期的500强企业,公关一号位生命周期能超过5年,已经算长的,在这种位置上干了5年后,人的心力、体力都会大幅度下降,而且5年赚到的钱,也足够后面花了,找人接班,也是必定要考虑的,否则有命赚钱,没命花钱。

从三年前,大家就发现,现在人越来越难找,媒体里能挖的人,早就被挖走了,15年之后进去的人,早已经丧失了企业需要的内容策划能力,不同时代赋予的内容能力是不一样的,今天媒体里的同志们,擅长的内容策划能力,在企业基本没有任何发挥余地,“定了”、“刚刚”、“官宣”、“震惊”都被玩成了标题,这种创新,不要也罢。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我在所有的中国民营企业大厂中,在中层也最多看到90年的,再往后,我就看不到了。

机构媒体搞不定,那么很多企业就开始动自媒体的主意,把一些头部自媒体的合伙人,甚至创始人,挖过去,也算是曲线救国,王自如算不算之前的案例?哈哈,也许不算,这种事,这几年也发生了不少,就不点名了。大厂也清楚,自媒体,只有老板有能力,下面干活的人,基本就是机器人。

如果上面两条路,都走不通,最后就只能去同行那里挖了。

现在从同类型企业里挖人的难度很大,大家现在都是求稳,大部分企业都提供不了飞跃发展暴富的可能性,规模都差不多,收入也不会大幅度提高,何必动来动去?出现的局面就是,想挖的挖不动,能挖的不想要。

这件事情背后,我在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自媒体,不能像十五年前的机构媒体那样,培养出真正的媒体人才?你当然想问,为什么机构媒体也失去了这个功能,这个话题不聊,我知道你想害我。

回到文章一开头的地方,天津武馆不教真功夫,是不是可以套用在自媒体身上?自媒体的老板们都很能干,但是大多数,怕是也不教真功夫。

首先,一大部分自媒体是刷脸导向型的生意模式。

一个老板,算是行业老人,大家给几分薄面,每年各家给点预算,老同志往往也写不动了,就找一两个年轻人代笔,写完之后,老同志改改,企业也就认了,一年两年,反正就是这样,交付的产品,就是不死不活,这是一种平衡态,也没人打破这种行规,这种状态下,能学到本领,也算是见鬼,老同志自己亲自上,怕是都写不出行业要的东西了。

其次,自媒体写好软文才是核心。

自媒体和机构媒体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当年的机构媒体,内容是不卖的,卖的是硬广,而现在的自媒体,硬广没人要,都是卖内容为生的,年轻人来了之后,十之八九,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写好一篇软文之上。

这是一个悖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靠写软文成为媒体高手的,但是正规媒体写作训练出来的高手,却很容易把软文写好。

其次,师父们的确也不想好好教。

我们一帮中登、老登聚会时,往往会批斗白眼狼,这些年,我又培养了谁谁谁,然后就跑了,自媒体主编与老板之间的狗血故事,不胜其多,其实大家也想教真本事,但是现在行业门槛太低,竞争太激烈,一个年轻人你花个两年时间,教完了,人脉也差不多,随手就自己干了,变成了你的竞对,不好好教,一直控制资源和人脉,反而能多干两年。

最后,有才华的年轻人为啥去自媒体。

年轻人打工,尤其有才华的年轻人,要不图个名,比如当年大伙儿去报社、杂志、电视台,无冕之王嘛,要不图个钱,你开足够多的工资,现在的自媒体,很显然,两条都不满足,那么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为啥要来自媒体给你打工呢?

那么,自媒体到底能不能培养出人才?这也是我最近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但是前提是,自媒体的老板要舍得,舍得自己将来做配角。

我自始至终认为,自媒体,没有永远的老板,这种组织里,就两种核心竞争力,内容能力,商务能力,如果你的晚辈,在这两种能力上,都超越了你,你就必须思考,让别人做你的老板了,年轻人愿不愿意带你喝口汤,可能还要看人家脸色。

很多自媒体老板,理想的状态就是,自己出去混混,然后家里有人能批量给自己生产好内容,自己做一个刷脸到处好吃好喝的甩手掌柜,但是放眼望去,这是痴心妄想,无人能实现,最终还是要自己干活。

媒体的核心是内容,当一个人,掌握了生产稀缺内容能力的时候,商务的价值,基本可以降为零。

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我们这一行,就是手艺活,跟理发店、饭店、铁匠铺、制瓷一样,如果你要开门收徒,又想要徒弟将来接自己的衣钵,那么就必须控制人数,不能求规模化,师父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花个三年时间作业,倾囊相授,带着出去见人、见世界,在三年的时间内,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让年轻人最终有归属感,直到最后,慢慢把自己的金字招牌,交给年轻人,让人家做大股东,做真正的话事人,形成传承。

我觉得个人IP是没有价值的,仅仅能赚钱而已,谈不上品牌,比如一口老炮,今天我在写,它是一口老炮,如果我不写了,这个品牌无法再延续,没人能接过去,写下去,这就是昙花一现,我不写了,还有一个新的人,会用另外一种认知,一种视角,一种态度,去继续写,这在我看来,才是真正的IP,真正的品牌。

我正在以身试法,做这个测试,我找了两个年轻人,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我打算花上三年时间,把所有的“知道”,都告诉他们,我想试验一下,我的假设,是否可以成功,人与人之间,在我们这一行,到底会不会有所谓传承。

最后,话题回到企业身上。

从媒体找到合适的人才,来补充自己公关传播人才不足的路,既然堵死了,那如何解决?我们看一看,为何多年以来,阿里巴巴的公关团队,从来不缺人,第一,阿里的板凳够深,当年挖走的优秀媒体人最多,这与第一代老板王帅的个人喜好就有很大关系,他就是喜欢媒体人;其次,因为阿里算是行业内,最早形成内部培养人才机制的公司,从阿里成长起来的优秀公关人,也一样很多。

这就是将来企业要面对的局面,公关要形成自己培养人才的机制,师徒授业,大厂公关也要开门教真功夫了,这个机制,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就是因为以前媒体的人,太多,太好用,也太好挖。

这个机制,对于大厂公关一号位的挑战,非常大,但凡超过50人的公关团队,人事关系都相对复杂,内卷严重;在谷歌,人们强调企业要找A类人才做同事,A类人才首先第一标准,就是喜欢和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一起工作,但是有多少大厂公关,有勇气培养将来可能代替自己的竞争对手呢?

说千道万,谁让媒体不再输送人才了呢。

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风大一点,站都站不稳,回头望去,滚滚的红尘中,那个媒体人光芒万丈的时代,真的挺让我怀念的,他们在每一个秘密的背后,拿着笔,拿着相机,试图告诉我们真相。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很讨厌回忆往昔,但是这周,我也忍不住开始回忆了,我真的不喜欢今天的生活,刷短视频的日子,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AI时代,现在更加让人心烦,肉眼可见,第一批AI时代的寄生虫已经出现,他们的大脑已经长在了AI身上,方案、稿子、信源甚至写封情书,都要用AI辅助。

这样的局面,人还有什么价值,我不知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口老炮”,作者:炮哥被人注册了,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公关人才 媒体转型 自媒体 人才培养 内容创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