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在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时,谈及公司11年发展历程,多次提到“穿越周期”。徐立认为,创新无法被计划,AI公司想要穿越周期,就需要提前准备好应对新变化的能力。作为中国AI行业的亲历者,商汤历经技术浪潮更迭与产业周期震荡,其穿越周期的实践,为深陷同质化竞争的中国AI企业提供了宝贵样本。
超前算力储备,积累技术周期筹码
在AI行业,技术迭代往往意味着对算力的指数级需求,而商汤的穿越密码,早在多年前就写进了算力布局的决策里。
成立初期,商汤聚焦视觉AI技术,针对不同场景打磨专属模型,业务快速覆盖安防、智慧城市、医疗等多个领域。但徐立很快发现,场景定制化模式导致公司需同时维护数百个模型,人员与算力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彼时,商汤果断转向通用视觉模型研发——这一决策意味着需要突破“参数壁垒”:若单个场景模型需10个参数,通用模型解决多场景问题可能需要1000个参数,对算力的需求呈几何级增长。
于是,在Transformer还没有登场的时候,商汤在算力上超前投资恰好帮助他们积累了穿越技术周期的筹码。在大模型尚未流行之时,据商汤上市招股书显示,其当时已部署12000张算力卡,这一投入在行业内堪称超前。正是这份“反共识”的坚持,让商汤在大模型时代来临之际手握关键筹码:当大量企业因算力不足难以跟上技术迭代时,商汤已具备支撑大规模模型训练与应用的基础设施,得以快速切入生成式AI赛道,2024年生成式AI收入达24.04亿元,成为新的增长引擎,而商汤大装置运营算力总规模目前已达23000 PetaFlops,成为遍布全国的大规模弹性算力资源。
这种超前布局并非盲目豪赌,而是基于对技术周期的深刻理解——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的过程中,算力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基础设施。商汤用“提前储备”代替“临时应对”,为穿越技术迭代周期筑牢了硬核根基。
培育韧性动能,实现创新驱动穿越周期
对AI企业而言,穿越周期不仅需要技术积淀,更需要应对不确定性的韧性,以及持续创造价值的创新能力。商汤的实践,正是这一逻辑的生动注脚。
商汤的周期考验从未间断。大规模算力投入曾让公司逼近盈亏平衡却再度面临亏损压力;IPO期间遭遇中美贸易战与美方制裁,为上市付出巨大调整成本;2023年底创始人汤晓鸥离世,更是对团队信念与战略延续性的严峻考验……但每一次挑战都成为韧性生长的契机:面对算力投入的短期阵痛,商汤通过“1+X”战略拆分长周期业务,用核心业务的稳定现金流反哺创新;IPO受阻时,团队凝聚共识“专心做事”,最终成为首家港股上市AI公司;汤晓鸥离世后,公司延续其“技术原创+人才培养”的理念,同时实现亏损收窄,找到平衡当下与未来的路径。
创新驱动则是商汤穿越周期的另一支柱。徐立强调:“AI不能‘论斤卖’,以成本定价的模式最后很多公司就不会有创新,从而走向衰亡。”在行业陷入算力与参数竞赛时,商汤坚持“技术商业化需超过工业红线”——即AI在场景中的表现必须超越人类,才能创造真实价值。这种理念推动其在视觉AI领域稳定正现金流的同时,向生成式AI、智能汽车等新方向突破,更通过“Re-CoFound”二次创业模式激活组织,让创新从“顶层设计”变成“全员行动”。
从超前算力布局到韧性创新体系,商汤为中国AI企业提供了穿越周期的范本。正如徐立所言:“世界一直在变化,这就是乐趣。”在AI 2.0的浪潮中,能够将周期威胁转化为成长动能的企业,终将在浪潮中站稳脚跟,持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