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8小时前
35岁,体能断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35岁人群常面临体能下滑的焦虑,但研究表明,这更多与生活习惯而非年龄直接相关。通过规律运动和健康饮食,体能不仅可逆下降,甚至能提升至更高水平。社会对35岁的偏见加剧了心理压力,而体能训练能帮助人们掌控身体,缓解焦虑。

😥35岁焦虑源于社会偏见,认为体能下滑,但生理年龄不代表全部,体能素质与日常行为更相关。

🏋️‍♂️体能训练能逆转下滑,52岁入坑CrossFit的案例和92岁瑜伽老师证明,坚持运动可提升体能。

🍗肥胖、疼痛与不规律作息和饮食习惯有关,而非年龄增长直接导致,BMI指数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更明显。

🤸‍♀️慢性疼痛问题,如颈源性头痛,常因工作久坐、长期低头引发,平均发病年龄仅33岁。

🏃‍♂️体能训练可缓解衰老,规律运动能提升最大摄氧量和肌肉质量,30岁后仍有机会达到身体巅峰状态。

35岁,除了步入国内职场世俗意义上的尴尬期,也是体能下滑的断崖期。

一份《中高龄求职者报告》显示,2020年投递简历的35岁及以上求职者同比增长14.9%,远高于35岁以下求职者同期增速。

这背后是直接贴在35岁以上年龄群体的标签:体能、精神,乃至整个生理状态,都出现了下跌。似乎无法连轴转出差、加班的35岁求职者,在职场中的隐形价值地位出现了下滑。

但35岁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并不会如此快速地发生变化。

不可否认,年龄增大将带来一定程度的生理素质下降,肌力下滑、最大心率和最大摄氧量也会逐渐下降。但这不是一蹴而就,更多的35岁人群开始感觉经常失眠、腰背痛和肥胖,自认为体力不济,原因或许是常年累积的不规律作息和饮食习惯。

而通过体能训练,反而可以遏制,甚至逆转体能下滑。

有人可以在52岁入坑CrossFit,并在63岁时练出年轻时没有的肌肉线条。而被吉尼斯世界收录的最年长瑜伽老师已经92岁,仍然可以轻松做出倒立动作。

这告诉我们,生理年龄不代表全部,体能素质的下降与日常行为更相关。

一、肥胖、疼痛、体能下滑,35岁的身体焦虑

比起生理,35岁带来的心理性衰老在社会层面对个人的影响更大。

大厂裁员,称35岁以后体能下滑,无法继续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体重上涨,因为35岁以后新陈代谢开始变慢;甚至坐久了会腰疼、睡眠困扰开始加重,在众多的归因中,35岁的到来,为一切的焦虑埋下伏笔。

璐璐在大学毕业工作后一直在坚持健身、三餐营养均衡,但在过完33岁的今年,“我开始格外关注自己的体重,而且我真的感觉吃两口就会胖。”

而英国国家统计局ONS,在统计了全国150万人的新冠症状四个星期后,给出了更容易具有“长新冠”特征的群体画像:位于35~49岁区间、女性、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

这种焦虑心理在暗示30岁以上的人群,自己的体能快要开始下滑了。

再讲到越来越高频次出现的慢性疼痛问题。颈源性头痛,是颈椎病变导致的头痛,病因复杂,常与工作久坐不动、长期需要低头、伏案、伸颈的人群多发有关,且平均发病年龄仅为33岁,在现代都市的中青年中越来越常见

GymSquare在采访36岁健身教练的阿凯时,也得到了类似的反馈,“现在,我的体能恢复会需要更长的时间,以前一周锻炼4~5次,现在基本2~3次吧。”

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35岁真的是个临界点,身体状态会在35岁到来时,突然开始断崖式下滑。

职业运动员的案例或许更加明显,一般而言,35岁已经达到了运动员的退役年龄上限。38岁的NBA球员勒布朗詹姆斯已经是目前唯一一个38岁还在NBA能打出巅峰时期表现的球员。

事实案例好像让人无法辩驳,35+人群,已经不再年轻了。

二、35岁不是体能衰老的分界线

但这些生理状态的下滑,真的一定与年龄有关吗?

以人人谈而色变的中年发福来说,2021年,中国疾控中心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柳叶刀》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关于中国人体重的研究

以2004~2018年间,中国城镇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的BMI指数变化为例。研究发现,在30~39岁时,人们的BMI指数会明显迈上一个新台阶,远远甩开18~29岁年龄段一大截。

关于这个问题,听到的最多的答案可能是:“年龄大了,代谢不行啦。”

但事实上,BMI指数其实在社会经济指标上的反应更加明显,收入水平、职业类型、受教育程度,都与之相关。

比如,疾控中心研究团队发表在《柳叶刀》期刊上的研究发现,BMI指数与新陈代谢变化基本无关,更多是因为不健康的饮食和体力缺乏,比如饮酒次数、作息不规律等。

中年男人的饮酒次数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攀升【2】

换句话说,35岁人群面对的不是生理下滑,更多是多年累积的不运动、吃太多导致的。

同样的道理可以理解为一个大家都接触过的名词:“过劳肥”

而在过劳肥背后,很多慢性病都会被催化激发。比如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与肥胖、心脏病和寿命缩短密切相关;而工作压力大的员工患抑郁症、失眠的风险也更高。这就会进一步体现在30岁+之后,精神下滑、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

当然,体能在30多岁确实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因为成年人平均在30岁后每十年会失去3%~8%的肌肉,最大心率会和最大摄氧量每年也会下降约1%。

摄氧量至关重要,因为大部分肌肉能量是氧气与体内燃料结合产生的。最大摄氧量越大,机体运输和使用氧气的速度越快,那么就可以跑得更快、走得更久

而高强度运动所需的快肌纤维质量也会在在31~40岁之间开始下降,此后继续以每年约1%的速度下降。

不过不用担心,大多数基于年龄和体能下滑的研究数据,都是基于个人最大运动能力的下降。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他们甚至还没来得及达到身体的巅峰状态,就已经先到35岁了

而体能下滑,同样可以通过体能训练得到提升。也就是说,如果能保持一个健康的训练计划和规律的训练频率,可以很好地缓解身体随着年龄变大的衰弱,甚至提升到比从前更好的水平。

三、35岁不是年龄焦虑的节点,运动让人更能掌控身体

已经有很多事实案例摆在眼前,体能下滑与年龄无关,而体能训练可以帮助找回自信。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已经有越来越多35岁还在坚持健身的博主给出了答案。持续性的规律运动,身体体能和生理素质都在肉眼可见出现提高。

而今年62岁的小红书博主@真真,在半退休并经历了生病和家人离去的打击后,开始了七八年坚持不懈的健身房锻炼。

经过几年的锻炼,真真的体重从50kg左右变成现在的46kg左右,体脂率维持在17%。

健身在任何年龄都会给人带来正向反馈,紧实的身材线条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这不是35岁到来就会因为体能的断崖式下滑而彻底失去的。

但随着年龄增大,35岁确实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世俗定义的年龄分界,不应该太在意,也不能不在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同时结合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耐力训练和2次力量训练,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延缓,甚至逆转身体衰老:

    有氧运动包括跑步、步行、骑自行车、游泳、远足和划船,这能够增强心脏功能,帮助保持健康的体重,改善情绪和精神集中度。

    力量训练可以减少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肌肉损失,促进新陈代谢,减少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平衡和协调性丧失,并有助于维持骨密度。

衰老和体能断崖不会发生在一时,更多是日常的坏习惯积累,以及心理的焦虑导致。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35岁 体能焦虑 运动逆转 健康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