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10小时前
国家兜底学前一年,能否真普惠?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公办幼儿园将免除学前一年儿童的保育教育费,民办园也参照公办园标准减免。这是学前教育首次以国家政策明确“免费”目标,旨在缓解“入园贵”问题,将学前教育从家庭负担转变为公共责任。然而,政策落地仍面临公办园数量不足、区域发展不均等挑战,可能加剧家长焦虑和民办园困境。国家层面的财政兜底和配套措施是关键,但其效果仍需持续投入、地方治理能力及社会共识的共同支撑,以建立可信、可感、可持续的机制。

✅ **国家政策明确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公办幼儿园将免除学前一年儿童的保育教育费,民办园也参照公办园标准进行相应减免。此举标志着学前教育首次以国家政策形式确立“免费”目标,直接触及家庭在保育教育费上的核心成本,旨在缓解“入园贵”的痛点,并将学前教育从家庭的个人责任转变为国家公共责任。

🤔 **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挑战严峻:** 尽管政策旨在促进公平,但学前教育领域长期存在公办园数量偏少、区域分布极不均衡的问题。家长能否真正“上得到”比“免费”更重要。如果供给侧改革跟不上,免费政策可能无法触及所有有需要的家庭,甚至可能因供需失衡而放大现有矛盾,实现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任重道远。

📈 **家长焦虑与民办园困境并存:** 免费政策在短期内可能引发家长对公办园的强烈期望,但供需失衡的现实难以快速改变。同时,民办园虽可参与减免,但其高于公办园的部分仍可收取,而运营成本难以下降,可能面临“政策约束+资金紧张”的困境。国家财政补贴的有效性和地方财政的承担能力,将直接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若节奏不同步,易引发信任危机。

💰 **国家财政兜底与系统性配套措施是关键:** 与以往不同,此次政策由国家财政主导兜底,设定了清晰的财政分担机制(中央财政最高承担80%),并提出加强学籍管理、公办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建立财政补助动态评估机制等系统性配套措施。此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和对特殊困难儿童的专项资助,显示了国家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决心和全面重塑的意图。

🚀 **政策的真正意义在于全面重塑而非简单减免:** 该《意见》的发布填补了中国教育体系在“起点公平”上的制度空白,其意义远不止于费用减免。它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财政主导,服务对象覆盖全体适龄儿童,并将制度建设从项目型试点推进为规则型治理。然而,政策的成功落地仍需财政的持续投入、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共识的重建,以建立可持续的执行机制。

8 月 5 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对外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自 2025 年秋季学期起,全国范围内的公办幼儿园将免除学前一年儿童的保育教育费,民办园则参照公办园标准,给予相应减免。这是学前教育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政策明确「免费」目标。

但在一片叫好声中,更值得追问的是:免费之后呢? 

01 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并不容易走

学前教育一直是基础教育中投入最薄弱、分布最不均衡的部分。尽管「普及率」不断提高,真正困扰家庭的,仍然是「公办园太少」「入园太难」「费用太高」。而这次政策的直接指向,正是家庭教育成本的核心部分——保育教育费。 

根据文件, 从 2025 年秋季学期开始,所有公办幼儿园的学前一年在园儿童,将直接免除保育教育费;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儿童,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 这一举措毫无疑问直击痛点, 让「入园贵」的问题迎来制度性缓解。 

更进一步,政策还明确了减免费用的标准依据,即按照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批准的公办园收费标准执行,不包括伙食费、住宿费、杂费等其他项目。 

然而,真正难走的,是公平的「最后一公里」。 公办园总量依旧偏少,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家长能否真正「上得到」,远比「免费了没」更重要。 政策的确定,固然是教育公平的一次推进,但如果供给侧跟不上,问题反而可能放大。 

02 减负之下,家长焦虑与民办困局同步浮出

「免费」,在短期内释放的,将是家长高涨的预期与焦虑的选择。 

一方面,政策引导家长更多地转向公办园,但供需失衡的现实并不会一夜逆转。另一方面,民办园虽然可参与减免,但 根据政策规定,其高于公办园标准的部分,仍可向家庭收取。 这就意味着,民办园在收费上的调整空间受限,而其运营成本却难以同步降低。 

更关键的是,国家明确要求,由财政补助弥补幼儿园因减免费用造成的收入缺口。 财政补贴标准将按地区分档设定。 第一档中央财政分担 80%,第二档中央财政分担 60%,第三档、第四档、第五档中央财政分担 50%。如此来看,中央财政按比例与地方共同承担费用,最高承担比例可达 80%。 

政策还指出,各省保育教育费生均实际收费水平高出本区域生均财政补助标准上限的部分,所需资金由地方承担;免保育教育费政策范围超出本意见要求的,可继续执行,超出部分所需资金由地方承担。 

不过,这种机制的执行效果,在极度分化的地方财政能力面前,并不具备绝对确定性。 

在执行过程中,家长可能面临 「入园难+信息不透明」 的双重压力;民办园则可能陷入 「政策约束+资金紧张」 的两难困局。一旦落实节奏与宣传节奏不同步,极易引发信任危机。

03 国家兜底,才是真正的开始 

与以往「地方自筹」或「试点探索」不同,此次政策释放的最大信号是: 国家出手兜底,推动学前教育由家庭负担转为公共责任。

文件不仅设定了清晰的财政分担机制,还提出多项系统性配套措施,包括:加强学籍管理、建立财政补助动态评估机制、将公办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制定并落实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以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财政补助标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在文件中首次提出: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 建立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障儿童等群体的专项资助制度, 并在财政奖补机制中给予支持。 

这不是一次「费用减免」那么简单,而是一次全面重塑。 把学前教育纳入国家财政主导,把服务对象向全体适龄儿童覆盖,把制度建设从项目型试点推进为规则型治理。 

在一片叫好声中,更值得追问的是: 免费之后呢?

这份《意见》的出台,填补了中国教育体系在「起点公平」上的制度空白。但也需要看到,一纸政策,并不能解决全部现实,它需要财政的持续投入、地方的治理能力、社会的共识重建,更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建立起真正可信、可感、可持续的机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多鲸”(ID:DJEDUINNO),作者:饭岛琴子,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免费学前教育 教育公平 学前教育政策 财政补贴 教育改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