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已成为当前企业始终绕不开的战略话题,其角色定位直接影响成果及价值体现,但对于大部分传统企业而言都在经历相同的场景:从盲目崇拜到全盘否定,真正痛过之后方知数字化建设之艰难,今天老杨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数字化在企业中的六大争议角色。
面子工程
在一些传统企业尤其是国企中,数字化常常沦为一种"政治正确"的形象工程。主要的表现形式有如下:
领导政绩秀
斥巨资建设数据大屏、智能展厅,但数据 造假 ,基层员工仍依赖Excel报表 办公;
技术堆砌
采购昂贵系统,但仅用于参观汇报,实际业务场景中从未启用 ;
考核形式主义
强制要求员工使用数字化工具, 比如要求系统内必须每天录入数据,但对数据质量从不关心,并 未解决实际问题
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单纯为了追赶潮流,在没有明确目标与规划的前提下盲目跟风。 这种面子工程不仅浪费资源,还导致员工对数字化产生抵触情绪,同时影响后续数字化工作的开展,认为搞数字化就是走形式,缺乏实际意义,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降本利器
老杨在此处所指的降本,并非简单的成本削减,而是“优化人员配置”,各位回顾一下有多少企业领导引进数字化的初衷是真正为了削减成本,更多的是希望利用数字化裁减人员。
比如老杨在群内经常看到一些CIO吐槽,想引进数字化系统,老板反问引进了系统可以削减多少岗位,需要给出明确的数字,如果不能,那就不要引进。
AI为什么让员工感到恐慌,让老板兴奋,就是因为老板认为AI可以低成本的引进,并替代部分员工从而降低人力成本,但实际上AI从引进到真正应用于工作场景是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成本投入的,这些成本往往又让大部分的企业望而却步,因此技术概念的降本往往成为空谈,实际效果远不及预期。
企业领导希望数字化成为优化人员的工具,这本身没错,但忽视了数字化真正的价值在于提升效率和优化流程,而非简单的裁员。若只关注短期成本削减,忽视了长期效益和员工能力的提升,最终可能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下降,数字化转型的初衷也将被扭曲。
提效工具
对于大部分的传统企业而言引进数字化系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效率不升反降,比如一些企业将在线流程视为流程搬家,只是简单地将线下流程搬到线上,并未进行优化,导致流程繁琐、操作复杂,甚至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报错,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那么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到底是系统的错?还是企业管理的问题?
这个时候往往是系统背了管理的锅,员工甚至领导认为系统不好用。这本身就是一个认知的问题,系统只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应用。企业应先梳理内部流程,再结合系统进行优化,才能真正提升效率。否则,盲目上线系统,反而会成为效率的绊脚石。
矛盾转移的“替罪羊”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将数字化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一旦出现问题便归咎于技术,马上撇清责任。比如我们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各种甩锅,当系统数据出现错误时,业务部门首先会指责“系统不行”,而信息部门则直接反怼业务部门管理有问题,导致“数据质量差”。这种互相推诿的现象,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加深了部门间的隔阂,忽视了问题根源。事实上当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如内部沟通不畅、职责划分不清、绩效考核不合理等,在推进数字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容易被归咎于是系统问题,业务部门试图用可见的系统报错还掩盖管理的不足,这个时候数字化变成了矛盾转移的“替罪羊”。但实际上,数字化本身并不会转移管理矛盾,相反,它能够更清晰地暴露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数字化系统生成的数据,企业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业务流程中的瓶颈、员工的工作能力等,从而促使企业正视并解决这些管理问题。
逆天改命的“救世主”
对于面临激烈市场竞争、业绩下滑、传统业务增长乏力等困境的企业来说,数字化确实有可能成为企业扭转局势的关键力量。 比如一些传统企业看到电商带货的火爆,便盲目跟风,试图通过数字化转型一夜翻身。然而,尝试之后才发现什么短视频、直播带货并非万能药,同时也并非什么“低投入、高回报”,对基础的数字化缺乏认知一切都是空谈。
AI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许多企业寄望于AI技术能瞬间提升业绩,却忽视了AI需基于大量精准数据和持续优化的算法。没有扎实的数据基础和系统规划,AI应用只会成为摆设,无法发挥实效。因此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关键在于深度融合业务需求与技术应用,而非寄望于单一技术的“逆天改命”。企业管理层要清楚的知道,技术永远解决不了管理的痛,技术只是辅助工具,真正的变革是系统化的流程再造和文化重塑。数字化技术再先进也无法拯救一个管理混乱、缺乏战略眼光的企业。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 与不确定性 , 较高的失败率 使得部分企业认为它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种心态往往导致企业在面对转型困难时过早放弃,因为放弃一个系统工具比改变传统管理的模式要简单的多,所以很多企业在做数字化的路上一直不断的重构系统,始终认为是系统的问题,而忽略了自身管理上的根本缺陷。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使得数字化转型成为一场无休止的技术追逐游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管理革新。
最后老杨要说的是:
数字化价值= 技术能力 × 组织适配度 × 数据质量
技术能力:选择匹配业务场景的技术方案
组织适配度:推动“业务-IT-管理”铁三角协同
数据质量:建立“数据治理-分析-应用”闭环
只有跳出“工具思维”,将数字化视为企业进化的“基因重组手术”,才能真正实现从“面子工程”到“价值引擎”的跨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湘江数评”(ID:benpaoshuzi),作者:老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