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晚,赵露思毫无保留地在社交平台上宣泄着对经纪公司银河酷娱的不满,言辞间透露出决绝的“掀桌”姿态。次日她又在直播里直言“不想忍了”,将这场艺人与经纪公司的矛盾彻底公之于众。
艺人本人的意愿和身心健康十分重要,高压环境必然引发不满与反抗;当然也有观点认为,银河酷娱作为经纪公司,要求艺人遵守契约精神并没有错。
其实,抛开孰是孰非的争论,这次的事件更像是娱乐圈生态变化下的一个缩影,清晰地映射出当下娱乐产业潜藏的危机信号。矛盾的激化,不仅暴露了经纪公司与艺人关系的紧张,更折射出当下经纪公司在资源分配与发展支持上的力不从心。
近几年,长剧集项目数量持续收缩,为降低成本、提升内容质量,各大平台对自有项目艺人使用权的把控愈发严格。外部的许多变化,加之内部的种种矛盾,不得不倒逼许多经纪公司加速调整生存策略。
有的公司收缩长剧集艺人经纪业务,转而深耕短剧、直播电商等新兴领域,试图在平台主导的内容体系外找到新的生存切口;有的则主动寻求与大型经纪公司或平台的深度绑定,通过“挂靠”“合作分成”等方式换取资源倾斜,哪怕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还有的选择聚焦垂直赛道,不再追求培养全能型艺人,转而专攻某一领域(如综艺咖、OST歌手),以降低与头部公司的直接竞争。
没有新人、红人少,意味着经纪公司风险高
许多经纪公司早就意识到,“只靠一个头部艺人养活全公司,是十分危险的”,所以纷纷将战略重心转向签约低龄艺人,试图打造长期艺人梯队,稳固经纪业务。
比如成功打造过TFBOYS的时代峰峻,一直都在培养新一代男团,想要再捧出一个像TFBOYS这样现象级的国民组合;乐华娱乐此前不断签约年轻练习生,试图复制第二个王一博;还有一些以演员经纪为主的公司,则尝试签约在校生,想要通过长期系统化的培训和资源倾斜,培养出专属的头部艺人......
然而,新人培养周期漫长且充满变数,使得这条转型之路步履维艰。比如张艺兴重金打造的女团,尚未能在市场上完全打开局面;乐华娱乐推出的女子团体EVERGLOW,尽管出道初期成绩亮眼,但因后续发展乏力,最终在2025年5月官宣解散。
对经纪公司来说,新人培养不出来,现有头部艺人倘若出现负面新闻或合约到期流失,都会让自身的经纪业务遭受重创。
比如吴某凡因违法犯罪被处理后,其前东家耀莱影视不仅股价暴跌,旗下多个相关的影视项目也被迫搁置,直接损失超亿元;任嘉伦在去年6月结束了与欢瑞世纪长达7年的合作关系,从2023年上半年财务数据来看,任嘉伦与成毅为欢瑞世纪创造了约3483万元的收入,占当时艺人经纪收入的80%左右,随着任嘉伦的离开,欢瑞世纪的艺人经纪业务面临巨大挑战;丝芭传媒的顶梁柱鞠婧祎也在合作的第11年解约,随着她的离开,丝芭传媒的营收也受到直接冲击。
聚焦当下顶流艺人的经纪格局,这种风险依赖症更为凸显。王一博虽签约于艺人众多的大型经纪公司乐华娱乐,公司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梯队,但因其个人贡献的营收常年占比超30%,头部效应显著——其个人发展的任何波动都将直接冲击公司业绩。
最近官宣与华策解约的流量小花虞书欣,她的离开无疑让华策在新生代艺人布局上遭遇打击。华策旗下目前较为知名的艺人,除了虞书欣,大众熟知的仅有吴倩,而吴倩近几年作品数量不多,热度与资源根本无法与虞书欣相比。
虞书欣的离去,使得华策在当下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一姐”式人物,其艺人梯队的头部力量出现明显空缺,后续的资源分配等方面都需要重新调整规划。
没地方捧新人,意味着经纪公司改变不了和红人的畸形关系
对于经纪公司而言,捧新人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方能助其从籍籍无名到被市场熟知,逐步建立起个人品牌和粉丝基础,最终具备与头部艺人竞争的潜力。
但当下影视市场受经济环境、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整体产能收缩,制作成本被严控,平台方为保障项目基本盘,更倾向于用“熟面孔”,新人的试错空间极为有限。这导致经纪公司在新人身上的资源投入难以获得相应回报,甚至可能血本无归。
在此背景下,直接对新人进行大规模资源投入变得风险极高,经纪公司自然转向寻找成本更低、确定性更高的路径。而此前,不少经纪公司正是依靠头部艺人的影响力为新人“铺路”,通过这种相对稳妥的方式为新人争取曝光机会。
这种“以老带新”的模式曾经颇为盛行。赵丽颖在和颂传媒期间,其主演的《有翡》便由张慧雯饰演了重要角色吴楚楚,还有曾签约到赵丽颖工作室旗下的金瀚,也因赵丽颖的缘故参演了《你和我的倾城时光》;于正的欢娱传媒更是直接把“老带新”当作公司的传统,早几年成名的吴谨言、白鹿、许凯都曾在自己主演的项目中“奶新人”……
但如今,平台剧集产能大幅缩减且牢牢掌控选角权,使得“以老带新”模式难以为继。新人不仅难以获得有记忆点的角色,连戏份稀少的边缘角色也变得稀缺。
综艺也曾是新人露脸的重要渠道。在早前综艺市场火热时,一些寂寂无名的新人也能够通过综艺节目刷脸,借此积累人气、打开知名度。
比如王一博在归国初期尚未大红时,便以“天天兄弟”成员的身份常驻国民综艺《天天向上》,这也为他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曝光平台;同公司的程潇,在韩国出道后回国发展,凭借担任爆款综艺《偶像练习生》的导师成功出圈,不仅迅速打开国内市场、积累大量粉丝,更显著提升了商业价值,为其后续影视和综艺资源铺平道路。
然而,随着观众对综艺内容审美疲劳、制作成本攀升、招商难度加大,综艺整体产能有所下降,新节目数量减少,平台为保障热度和商业回报,更倾向邀请具有成熟国民度和话题度的头部艺人或自带流量的偶像。
这对于缺乏人气基础的新人而言,意味着原本可以通过“刷脸”积累认知度的综艺渠道也大幅收窄,上升通道进一步受限。
传统签约模式,早就不适配当下行业发展了
一直以来,影视圈的经纪合约都被网友戏称为“不平等条约”,主要原因是传统签约模式以长期绑定与全链条管控为核心,艺人需与公司签订数年至十余年合约,期间职业发展完全由公司主导,全部收入按比例分成,且合约常含高额违约金以约束艺人自由。
正因如此,艺人粉丝时常在社交媒体上声讨经纪公司,指责其在培训、包装、资源对接、社交运营上等环节的缺失,直接影响艺人的发展机遇,甚至被诟病“公司资源跟不上艺人发展,让其错失爆红机会或陷入空窗期”。
固然经纪公司在执行上并非完全正确,但也不可忽视流量时代赋予艺人的话语权提升。面对天价违约金、不合理竞业协议等乱象,一些有流量的艺人已能凭借自身影响力与经纪公司博弈。
然而,初入行业的新人在此层面仍缺乏议价能力,致使艺人与经纪公司在合约执行中仍存在显著的权力失衡。
图片由ai生成
更具颠覆性的是视频平台主导的合作模式变革。成为流量核心枢纽后,视频平台更倾向直接与艺人合作,或自建经纪体系垄断部分影视综艺项目。这种“平台-艺人”直连模式,绕过传统经纪公司,使其资源中介价值被大幅稀释,“主导资源分配”的核心优势随之瓦解。
长期合约的刚性约束、“全托管”模式的效率低下、平台势力的崛起、流量时代的规则变革……多重因素叠加,共同导致传统签约模式与行业发展严重脱节。
其根本矛盾在于经纪公司商业化需求与服务能力的差距——艺人发展不起来,前期投入即成沉没成本;艺人若成功走红,公司则从“输血”变“吸血”,艺人必然难以接受长期绑定。
面对此困局,不同体量的经纪公司已经开始探索自救路径。某家大型经纪公司凭借头部艺人与视频平台深度绑定,本质是为了换取定制化资源包与流量倾斜。比如锁定S+级剧集的主角配额,获得综艺招商分成倾斜,甚至参与平台自制内容的投资分成,以此巩固其作为资源中介的剩余价值。
图片由ai生成
而一些中小经纪公司为求自保,则携旗下艺人“投靠”大型经纪公司抱团取暖;更有甚者已经离开影视行业,将公司或工作室转型为MCN机构。这些自救路径看似多元,实则指向同一道行业命题:当传统权力结构松动,经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掌控资源”转向“创造价值”。
大型公司的平台绑定若只停留在资源置换层面,而非提升艺人职业生命周期管理能力,终将沦为平台的“附庸渠道”;中小公司的投靠式生存,若缺乏差异化服务能力,只会在资源层级中持续下沉;而转型的MCN若仍延续“流量收割”的短视逻辑,不过是从影视圈的“不平等条约”跳进直播领域的“数据牢笼”。
真正的破局,从来不在于选择哪条赛道,而在于是否认清行业的终极逻辑:艺人与公司的关系,不该是资本对人的绑定,而应是专业服务与职业价值的共生。当更多经纪公司能以定制化培训延长艺人艺术生命、以精准资源匹配捕捉爆红窗口、以平等合约设计替代高额违约金约束,行业才能跳出“压榨-反抗-流失”的恶性循环。
或许未来的影视经纪版图里,最有生命力的不是垄断资源的巨头,而是能与艺人共同成长的“价值合伙人”——这才是自救背后,行业真正需要的重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骨朵网络影视”(ID:guduowlj),作者:GuDuo骨朵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