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体会到了消费品营销的威力,人性果然是相通的。
之前给客户讲的PPT,上面放了非常多的专业术语,每一页的信息量也很大,恨不得一页就要讲上3分钟的那种。
有一次自己坐在下面听售前讲,结果频频走神,听不进去,因为错过几秒钟,再回来就不知道在讲什么了。像极了大学里对着课本念材料的水课老师。。
很显然,一个对普通客户的产品介绍,不能要求客户先有跟产品开发团队一样的知识水平才听得明白。相反,要做到的是当客户有兴趣,但没背景知识的时候,能听明白我们做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牛,就可以了。
让客户感受到专业,而不是只看到一堆专业术语。正所谓,适度专业吸引客户,过度专业只能吸引同行。
而消费品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比如手机圈和汽车圈,经典的套路就是:
- 提出一个很难的问题,并让用户知道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
- 讲我们为解决这个问题做了多么难的工作
- 提炼一个数字指标,来衡量效果
- 找到领域内做得最好或者最知名的友商,在指标上打败他们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听众只会留下一个印象:xx产品”屌”爆了,因为他们的指标遥遥领先。
比如小米su7 ultra,如果只讲把极速提到300km/h以上多么难,消费者可能还是没概念。但他们说su7 ultra可以比几百万的超跑更快时,大家一下就有概念了。哪怕绝大部分人都用不上这个性能,但品牌心智是立住了。
(还有些营销鬼才,会让车和高铁比,或者跟战斗机比,因为在大众的认知里,高铁和飞机就等于“快”)
有了这个总结之后,我试着重新改了一版ppt,也学着成熟玩家一样,去讲:
- 我们在做什么
- 这些问题为什么重要
- 这个领域内大家都听过的是谁
- 我们在指标上效果如何遥遥领先
上周五跟一个国内工程机械的头部客户讲完,过了2个工作日,客户就开始主动找我们了解详细的报价方案了。而通常,这个周期需要1~2周,因为大部分客户要在详细测试后才会询价。
这说明,当时参会的技术调研人员,确实理解了我们产品的优势和价值,进而在向上汇报时能更加有理有据,说服更高层领导。
用目标客户听得懂的方式,把产品价值感讲出来,就是最基础的营销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