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至24日,郑州航空港区,一场不同以往的“双碳星物种”行动悄然展开。
这一次,没有聚光灯下的评审打分,也没有对标商业模式的激烈角逐。第四届“双碳星物种·碳索计划”全新机制下的首场走访,以“未来交通”为主题,落点在产业带现场。
36氪与东方证券及其旗下子公司东证创新、东证资本联合举办,携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深入新能源供应链现场。在郑州迪空间·新能源汽车科普馆,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红军、财政金融局副局长赵亚军、科技工信局副局长徐明、36氪合伙人、副总裁李政、东方证券办公室负责人刘志刚、东证资本执委会副主任刘小康、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品牌公关总监肖美娟等嘉宾出席现场共同探讨双碳新思路、产业新逻辑,同期还举行了主题圆桌《中期节点上的双碳答卷:产业原生的新逻辑》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企业专场路演。
如果说过去三届“双碳星物种”更多强调技术评优与资本对接,那么今年的“碳索计划”,则选择将“双碳”问题交还给真正的产业现场。
在“3060目标”进入中期考核节点的2025年,我们看到了一份令人鼓舞的新答卷。
01
节点将至:产业链到底需要什么?
2025年,距离2030“碳达峰”只剩下不到五年,这不仅是一个数字倒计时,更意味着中国绿色转型已进入一场实质性压力测试。对于“双碳星物种”而言,今年的机制转型也正是顺势而为——从“谁能讲好一个故事”的评选逻辑,过渡到“谁真的跑在路径上”的结构验证。
在迪空间·新能源汽车科普馆举办的圆桌论坛上,来自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参与者围绕“中期节点上的双碳答卷”,给出了属于这个阶段的产业共识。
东证资本执委会副主任刘小康提出:“过去我们看项目,看重的是技术亮点,现在还要看它是否嵌入结构。‘链主驱动’不是口号,而是判断结构性机会的重要起点。”他的这番话,恰好揭示了“双碳”逻辑的底层转变。
过去三年,36氪与东方证券联合举办的“双碳星物种大赛”累计吸引400多个项目参与,见证了双碳主题如何从政策热词走向产业议程。但在进入2025年后,这一轮系统性变革进入“施工期”,对产业的要求已经不再停留在“可持续”“创新性”等指标维度,而是更具现实主义的“系统能力”“协同能力”“结构适配性”。
因此,从今年起,“双碳星物种”没有沿用大赛机制,而是发起“碳索计划”——每一站走入真实产业场景,以链主企业为牵引、以产业地带为对象,从“赛道”逻辑转向“路径”逻辑。
“这不是比赛,而是一场共识重建。”36氪合伙人李政在活动现场表示,“我们看到太多项目有技术没落地,有理想没路径。倒计时五年,最稀缺的已经不是爆点技术,而是‘协同的能力’——能不能融入链条中部,能不能放进生产系统,能不能在真实场景里实现降本增效。”
链主企业也在同步切换逻辑。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品牌公关总监肖美娟坦言:“对我们来说,绿色不是KPI,不是合规义务,而是效率提升的方向。”在她看来,绿色战略本质上已从“成本中心”转向“技术中心”。是否节能减排并非最核心问题,关键是这个过程是否带来了组织敏捷性、产品稳定性与资源循环力。
而在产业链协同方,如杰瑞再生、宇晟科技等上下游企业看来,“双碳”的倒逼机制也正在重构其产品设计、技术路线和客户协同模式。
“我们现在做的不只是提供一个产品,而是跟链主共建一个绿色验证闭环。”宇晟科技CEO李勇提到,他们在多个传感器与电子模块中调整设计,以适配新能源汽车对电控精度与能耗指标的动态迭代。“这是链主企业真正用‘结构性指标’在定义上游。”他说。
而在锂电池回收端,杰瑞再生郑州负责人王杨帆则提出一个关键观点:“绿色要成立,不能只是节能减碳那一端要做得漂亮,闭环机制必须贯穿全链条——包括标准建设、数据溯源、再生循环的商业模型。”
这些变化看似分散,但背后直指一个共识:双碳不再是额外工作,而是核心业务。不再是合规项,而是效率引擎。
这也意味着,未来三年,将是绿色能力是否能够转化为增长能力的临界窗口。正如刘小康所说:“我们不是在找能讲得动听的企业,而是在找能在生产线里站得住的企业。”
02
未来交通:新能源产业的郑州样本
未来交通,为什么从郑州出发?
放在产业版图上,郑州是一个带有现实意义的“压强点”。2024年,航空港区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870亿元,同比增长169.8%;其中新能源整车产量达54.5万辆,占据全省80%以上的份额,成为河南新能源产业的核心增长极。
从比亚迪、宇通、上汽郑州,到腾美、弗迪、颐尔福等配套企业,再到优信、杰瑞再生等后市场企业,一条“从零部件到整车、从总装到回收”的闭环生态在郑州悄然成型。
也正因此,“碳索计划”选择郑州作为首站,并非偶然。作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版图上“整车+核心配套+应用推广”三位一体的代表区域,这里同时具备政策落地、链主牵引与产业协同三重能力,为观察“绿色转型是否已成体系”提供了理想入口。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头部企业,比亚迪可以视为这场链条跃迁的代表。自2023年4月首车下线以来,仅一年时间,其郑州基地累计下线整车超过70万辆。此次走访中,我们也看到了其生产基地的实际流程,以及成体系的绿色能力。
而在路演企业中,也涌现出一批同样深耕真实场景、具备结构思维的代表,覆盖从核心零部件、材料研发到智能座舱、传感平台、动力系统、后市场服务等多个关键环节,体现出当前产业链创新的三大趋势:向下扎根于底层技术、向内聚焦结构嵌套、向上连接场景需求。
艾利特机器人带来了协作机器人这一手臂形态,已广泛应用于汽车产线中的多个自动化场景,是智能制造、自动化升级的重要技术接口;
海之博专注于汽车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与精密制造,在制动系统等关键环节打破国外垄断,正与多家主机厂配套;
途见科技展示了智能座舱电子皮肤解决方案,其“多模态柔性触控”技术,正在被头部整车厂用于驾乘空间高端智能交互设计;
中科微感聚焦高精度气体气味传感器及数字化技术平台,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嗅觉感知神经”能力,是智能车关键部件国产化趋势的代表;
国磁动力则从永磁电机技术入手,攻克核心功率密度和效率问题,拓展其在高端装备和新能源车驱动系统中的落地应用;
宇晟科技继续深化其热管理系统模块化设计能力,在多平台协同适配中体现出“上游与链主联合验证”的系统工程能力;
博萃循环致力于电池关键材料循环利用的全套解决方案。通过开发新型分离体系、智能化装备制造,赋能国内外回收企业、车企、储能、电池制造商、电池运营商等回收责任主体实现电池材料的短程闭环;
量子氧化铝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氧化铝新材料,在新能源电池热管理与轻量化结构中具备突破潜力;
恒一专注于新能源服务领域,助力推动传统汽车养护和维修企业向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的转型与升级。
这些项目大多不带“概念标签”,却都锚定“真实场景”与“结构嵌套”。正如现场嘉宾的评价:“他们未必是最热的赛道,但都是能活下来的玩家。”
在郑州这个高密度新能源生态场里,他们不仅能够了解到链主企业的真实需求,也获得了与政策和资本对接的现实机会。
这恰恰是“碳索计划”设计机制的核心:让链主站出来“提问题”,让项目走进现场“解问题”。从而把“双碳”的讨论从理念拉回结构,从愿景落地路径。
“东方证券始终将绿色金融作为战略重点。我们深知,双碳目标的实现既需要技术创新的‘硬实力’,更需要资本赋能的‘软支撑’。”东方证券办公室负责人刘志刚总结道,“郑州,连接东西部地区,是很好的探索样本。”
03
从郑州启航,碳索的地图正在展开
随着“双碳星物种”迈入第四届,碳索计划从赛场走向产业一线。郑州只是开始,一个关于未来交通的样本地,也是一套结构性能力验证机制的首测现场。
“未来,我们希望通过‘碳索计划’为纽带,整合政府、园区、企业等多方资源,为优质项目提供从融资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服务,让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刘志刚表示。
下一站,碳索计划将聚焦未来能源场景中的“柔性储能”“分布式供能”“源网荷储协同”实践;再下一站,则将探访未来城市场景中的“低空经济”,观察双碳逻辑如何进一步贯穿新兴产业。
不同场景,同一个命题:中国能否在这场全球绿色竞争中,构建一套真正本地化的路径体系?答案不会在PPT上,而是在一线验证中。本次走访郑州航空港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当技术不再孤立、项目不再自说自话、链主与链属不再两张皮时,绿色增长才真正成为产业能力的一部分。
倒计时五年,挑战在眼前,机会也在当下。碳索之旅继续,路径仍待共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