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負責人Nick Turley周一(8/4)表示,ChatGPT每周的活躍用戶數可望於本周突破7億名,高於今年3月底的5億,且是去年的4倍。同一天OpenAI也公布了ChatGPT對使用者體驗的改善,包括在使用者遇到困難時的支持,鼓勵使用者掌控自己的時間,以及協助使用者解決個人難題等。
還記得OpenAI在4月底時回滾了針對GPT-4o的更新嗎?這起事件源自於GPT‑4o於4月25日釋出的更新,使模型變得過於迎合使用者,不管使用者提出多麼荒謬或不當的點子,它都會給予誇讚與支持,而招致「阿諛奉承」或「諂媚」的批評。由於這種行為可能誤導使用者、削弱模型的可信度,OpenAI在幾天內就緊急撤回了該更新。
OpenAI本周強調,ChatGPT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協助使用者進步、學習新事物及解決問題,例如協助使用者準備與老板之間的困難對話,或是幫忙說明實驗結果,以及幫助被困住的使用者釐清思緒。同時OpenAI也承認,他們也會做錯事,例如那次的GPT-4o更新,但這也讓該公司領悟到ChatGPT的實際用途或許不只是當下迎合使用者,更該考慮到對使用者的長期幫助。
於是,OpenAI正在開發工具以檢測各種精神與情緒困擾跡象,以讓ChatGPT能夠作出適當的反應;且即日起會在使用者於ChatGPT中停留太久時,溫和跳出提醒;也會在使用者提出攸關個人的難題時,理性地提出問題與分析,而非直接替使用者作出重大人生抉擇。
市場分析指出,上述都是OpenAI回應外界對於AI過於干預人生,或是誘導脆弱用戶的批評所作出的改變。
隨著ChatGPT因應市場反應作出改變,投資者似乎也更看好OpenAI的前景。OpenAI於3月底宣布將融資400億美元,市值上看3,000億美元,其中,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 Corp,SBG)承諾要投資200~300億美元。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上周報導,軟銀以外的投資者已於3月投入25億美元,OpenAI原本預計年底前要再募集75億美元的資金,但已在7月底募集到83億美元,提前「超標」。
當時紐時亦引用消息來源報導,OpenAI的年度經常性收入已增加到130億美元,預計到了今年底可突破200億美元,且付費使用ChatGPT的企業用戶數已達500萬。
另一方面,最近市場上開始出現AI是否會泡沫化的討論,經濟學者暨投資人Paul Kedrosky上個月率先發難,宣稱AI資本支出正在吞噬經濟,推測2025年的AI資本支出將占美國GDP的2%,已超越2000年代的電信泡沫高峰,並接近19世紀的鐵路投資高峰。接著華爾街日報(WSJ)報導,美國七大科技巨頭最近一季的資本支出總額達到1,025億美元,過去兩季的AI資本支出對美國GDP成長的貢獻已超越消費支出。
美國經濟學家Noah Smith則說,這波AI資料中心建設有大量資金來自具高度槓桿操作的私募基金,若未來營收不如預期,不僅將使投資無法回收,更可能因信貸連鎖違約,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
不過,2000年網路/電信泡沫時,網站與電信業者仍未找到清晰的獲利模式;當時智慧型手機尚未普及,網路速度不快,廣告市場規模也有限。相比之下,問世不到3年的ChatGPT,估計已累積超過1,000萬名付費用戶,成長速度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