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导航显示充电桩空闲不少,兴冲冲开过去却发现:要么设备故障充不了电,要么车位被油车占着,更气人的是有些桩压根没通电,妥妥的 “僵尸桩”。如果这时车子电量见底,那种焦虑感简直让人崩溃。
北京的刘先生最近就遇到这糟心事。他跟着导航去 SOHO 现代城停车楼充电,三层的充电桩全是故障,车位还用雪糕筒挡着。幸好顶楼还有能用的桩,不然就得在 CBD 核心区趴窝了。这种 “有桩用不了” 的情况,正在全国范围内上演。
一、繁荣数据下的资源浪费:车桩比达标了,充电却更难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接近 4000 万辆,充电桩总量超过 2000 万台,车桩比达到 2:1,眼看快达到政策规划的合理水平。但现实却给了车主们一记耳光 —— 寸土寸金的 CBD 都有 “僵尸桩”,城乡地区的情况可想而知。
有媒体在华北某省会城市调查发现,20 个公共充电站点里,6 个完全无法使用,4 个设备功率严重不足,只有 10 个能提供基本正常的服务。这种概率已经严重影响车主日常通行。北京通州区的张先生算过一笔账:某小区快充桩比周边便宜 3 毛 / 度,还免 1 小时停车费,虽然距离 4 公里,但充满能省 20 多块。可到了地方才发现,充电车位全被油车占着,停车场里的车衣上落满灰尘树叶,显然是长期闲置。
更让人无奈的是,“僵尸桩” 问题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一线城市核心区监管严、运维投入足,充电桩可用率能维持在 85% 以上;但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地区,这一数字往往不足 50%。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情况更糟,某东部省份交通厅内部报告显示,该省 87 对服务区中,23 对的充电设施长期 “半瘫痪”,严重影响新能源车主远途出行。
从技术层面看,早期建设的充电桩淘汰速度远超预期。2018-2020 年间安装的 60kW 直流快充桩,如今超过 35% 因技术落后被闲置。这些设备既满足不了当前主流车型的充电需求,改造又费钱费力,陷入 “拆不掉、用不了” 的尴尬境地。某充电运营商负责人吐槽:“我们 2019 年投的 5000 台设备,现在能用的不到 3000 台,报废处置费差不多够新建 2000 台新型号了。”
二、谁造就了 “僵尸桩”?多重因素交织的系统性困局
要解决 “僵尸桩” 问题,得先弄明白它是怎么来的。这背后涉及政策设计、市场机制、技术标准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政策层面,补贴机制的缺陷首当其冲。2020-2023 年间,地方政府普遍按充电桩数量给予补贴。某中部省份对交流桩补 3000 元 / 台、直流桩补 8000 元 / 台,这种 “重建设轻运营” 的模式直接诱发企业短期行为。有家企业为套补贴,在人流量极少的工业园区集中装了 200 台桩,验收通过后立马裁掉三分之二的运维人员,半年内这些设备就全瘫痪了。
市场机制不完善也难辞其咎。充电服务行业经过几年野蛮生长,2024 年迎来残酷洗牌,37 家运营商退出市场,留下的充电设施成了没人接手的 “烂摊子”。更堪忧的是,存活下来的企业为降成本,大幅削减运维投入。某头部运营商 2025 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单桩日均运维成本从 2023 年的 5.2 元降到 2.8 元,设备故障率却上升了 40%。
技术标准滞后也是重要原因。目前充电设施标准侧重建设环节,对后期运维缺乏强制要求。虽然国家标准统一了充电接口的物理形态,但不同厂商设备在通信协议、支付系统上仍有差异,给跨平台运维带来大麻烦。某第三方运维公司负责人说:“我们接了 5 个品牌的运维,每个都得配专门设备和人员,效率至少降了 30%。”
“僵尸桩” 的蔓延正在给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深远负面影响。最直接的是用户体验恶化,中国消费者协会 2025 年 5 月报告显示,新能源车主充电满意度仅 68 分,较 2023 年下降 11 分。43% 的受访者遭遇过 “导航有桩实际不能用”,29% 因充电体验差减少新能源车使用频率。
更深层的影响是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有机构估算,全国无法正常使用的充电桩涉及投资超 600 亿元,这些沉淀资本不仅不产生效益,还得持续投入维护成本。某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显示,按当前趋势,到 2027 年全国 “僵尸桩” 处置成本将达 120 亿元,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沉重负担。
三、破局之道:从 “重建设” 到 “重运营” 的转型
解决 “僵尸桩” 问题已经迫在眉睫,需要政府、企业、用户多方协同发力。
首先得重构政策激励机制,把补贴重点从建设端转向运营端,建立以使用效率为核心的考核体系。深圳的试点经验值得借鉴,该市 2024 年起实行 “度电补贴”,对实际提供充电服务的运营商给每度电 0.1 元补贴,同时设最低在线率要求。实施一年后,充电桩平均利用率从 31% 提升到 49%,“僵尸桩” 比例降到 5% 以下,这种 “以效定补” 模式能有效避免资源错配。
其次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可以参照电梯等特种设备的管理经验,对充电设施实施强制性定期检验。上海市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要求所有公共充电桩接入市级监管平台,实时上传运行数据,设备离线超 48 小时自动预警。同时建立运营商 “黑白名单”,对多次违规的企业实施市场禁入。这套体系运行半年后,上海充电投诉量下降了 60%。
推动技术创新和标准统一也至关重要。应加快制定充电设施运维国家标准,特别是在远程诊断、智能运维等方面形成统一规范。华为与国家电网合作开发的 “AI 运维中台” 就是个好例子,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设备状态,用大数据预测故障,把运维响应时间从 8 小时缩短到 2 小时,大幅降低运维成本,提高设备可用率。
此外还要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单纯靠充电服务难以维持高质量运营,必须拓展增值服务。蔚来的 “充电 + 休闲” 模式很有参考价值,在充电站配套休息室、咖啡厅等设施,既提升用户体验,又增加非充电收入。数据显示,配套休闲设施的充电站用户平均停留时长增加 40%,单站日均收益提高 35%,这种 “生态化运营” 思路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僵尸桩” 现象本质上反映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阵痛。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充电设施效能提升,更是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未来的充电桩将不再是简单的能量传输设备,而是连接能源、交通、信息的智能节点。
只有真正建立起 “建得好、用得上、管得住” 的充电服务体系,才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这既是对过往投资的负责,更是对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担当,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过往发展模式的不足与未来改革的方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能源观”,作者:又见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