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8月05日 12:58
骑行爱好者们开始集体退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曾风靡一时的骑行热潮正迅速降温,大量消费者因冲动购买、高投入和时间限制而“退坑”,导致二手市场涌现大量低价自行车。知名品牌如禧玛诺利润大幅下滑,行业面临库存积压和业绩下跌的挑战。骑行运动的普及最初源于健康意识提升和基础设施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潮流追逐和高昂的装备、时间成本,使得这项运动的参与基础并不牢固。热度消退为国内产业提供了冷静思考的机会,如何在核心用户服务、中高端产品研发以及品牌建设上突破瓶颈,实现国产替代,是中国自行车行业能否迎来稳健发展的关键。

🚴‍♀️ 骑行热度快速降温,市场需求明显回落:从2022年起兴起的骑行热潮,在2024年下半年出现明显降温,街头骑行团体减少,二手平台转卖数量增加。许多消费者表示是“冲动购”或“吃灰”,骑行两次后便闲置,导致装备低价出售。

💰 高昂的成本和时间投入是“劝退”主因:入门级自行车价格在1000-3000元,升级到中高端需3000-10000元以上。此外,头盔、锁鞋、骑行服等装备也需上千元。同时,骑行是一项极其耗时运动,需要大量业余时间进行日常骑行、拉练和体能训练,这对于工薪阶层来说难以持续投入。

📉 行业产能扩张与库存积压问题凸显:骑行热潮催生了资本、品牌和新玩家的涌入,导致产能过剩。目前,美利达、捷安特、禧玛诺等品牌面临严重的库存压力,不得不通过大幅折扣清仓,进一步压缩了厂商的销售空间和利润。

📈 国内品牌面临品牌溢价和高端化挑战:在骑行热潮中,利润大部分被海外品牌攫取,国内品牌如凤凰、飞鸽的销售净利率较低,品牌高端化和零配件领域的技术突破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热度褪去为国内产业提供了反思和创新的机会,通过深耕核心用户、提升产品质量与设计,有望实现更稳健的发展。

🔄 参与门槛的误读与潮流追逐:骑行最初因健康、户外、社交属性而吸引大众,但随之而来的社交媒体传播效应和潮流追逐,使得许多人并非出于真正兴趣。当注意力被其他新鲜事物吸引时,这种以跟风为主的参与者便迅速流失,导致“退坑潮”的出现。

骑行圈的冷却,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穿着骑行服、戴着头盔、踩着专业山地车成群结队刷街的人,一度成了城市里的风景线。但去年以来,这种热潮似乎在慢慢降温,以前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骑行团体开始变少了。

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受“骑行热”推动,中高端运动自行车销量显著提升,其中国产品牌的中高端产品同比增幅超过20%。但从同年8月起,市场需求已有明显回落。

最直观的变化是二手平台上的转卖数量明显增加,不少卖家都表示,自己是“冲动购”“吃灰”“一次没骑”,原本满腔热情购买装备,结果骑了两次就丢在角落,最后只能低价出掉。

热度褪去后,很多奔着赚钱效应来的企业,如今开始面临库存积压、业绩大跌的问题。比如知名零部件品牌禧玛诺,其最新财报显示,合并净利润同比下滑60%,利润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自行车热潮减退,导致公司零部件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4成。

近年来骑行爆火,不少人视为时尚并跟风而来。但理性回归潮水退去,注意力被转移到其他地方几乎是注定的结果。当骑行热情开始降温,行业也不可避免地从暴利预期下疯狂的扩张产能,转入到挤泡沫的阶段。

一、退潮

骑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运动。其走向大众视野是在 2022 年之后。

当时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前所未有的提升,户外活动迎来一波集体爆发。骑行恰好同时具备运动、户外、社交三重属性,加之国内近年非机动车道等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客观上为骑行创造了更友好的环境,这项原本的小众运动,也就顺势出圈了。

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自行车全行业营收增速仅3%,但利润却同比增长逾20%,其中很大一部分得益于骑行爱好者的消费——当年中高档自行车内销同比增长超过30%。 

在骑行最热的时期,一些爆款车型达到了一车难求的程度。某自行车专卖店透露,当年店里的部分“网红款”常年不是断货就是断码,消费者想要买到需要提前3个月甚至12个月预订。

两年多的时间之后,骑行和飞盘、露营一样,最终都没能逃过“FLOP”的结局。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前两年刷屏的还是“骑行路线打卡”、“骑行 OOTD 分享”等话题,而近两年,关于“退坑”的帖子却越来越多。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理由是:“骑行更适合时间充裕又舍得花钱的人”。

小红书关于“骑行退坑”的帖子增多

街头曾经成群结队、装备齐全的骑行队伍明显少了。在一些骑行俱乐部的微信群里,活动消息连发几次也凑不齐人头,只能不了了之,难以想象这些群里两年前还是一呼百应,甚至需要限额报名的盛况。

热度消退,最直接的反映还是在供给端。曾经价格坚挺、需要排队甚至加价才能买到的高端自行车,如今陆续进入促销清仓阶段,价格下调幅度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部分品牌的个别车型甚至腰斩出售。

例如,顶奢品牌崔克部分高端车型降幅超过30%;自行车巨头捷安特PCR Ltd2+从6998元直降1400元至5598元,入门款SCR直降800元到3198元;迪卡侬旗下多款公路车也打出6到9折的价格。

迪卡侬旗下许多公路车打折出售

二手市场的价格回落更加明显。闲鱼上,各种大牌公路车成了甩卖主力,比如闪电SL8从3.8万跌到二手价不足1.5万;喜德盛AD350仅售1800元,不到原价一半;甚至有人挂出原价数万元的车型5000元甩卖。即便如此,仍然难以成交。

二、原因

骑行、露营、飞盘等户外运动的爆火和破圈,很大程度上和人们在特殊时期长期宅家后,对户外活动的压抑需求集中释放有关。再加上这类活动门槛低,自然成为大众可以参与的首选。

一旦小众项目破圈,社交网络的传播效应往往是指数级的。骑行初衷是运动、健康,社交娱乐,但热度来临后,驱动很多人参与的已不是兴趣或健康意识,而是对于潮流的追逐。

骑行最热的那两年,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也被骑行相关内容刷屏。路线分享、装备展示、朋友圈文案“骑行是自由的象征”,如果不去骑行或者买辆车,就有点显得落伍了。

这种以跟风为主的参与实际上基础本就不牢,一旦这些人的注意力被其他新鲜事物分流,热度就会迅速下降,退坑潮也就顺理成章地到来了。

除了参与人群的特质容易导致退坑外,骑行还有一个显著的“劝退”因素,就是实在太烧钱了。

想要入门,至少得买一辆价格在1000~3000元之间的山地车或公路车,再想进一步提高骑行体验,得升级到3000至5000元的中端车型,再追求更顺滑的变速、更舒适的体验,就得上万元的专业级车型。

整车只是起点,装备投入同样不可少。为了保证安全,头盔必不可缺,而安全性能达标的头盔价格往往在1000~3000元之间。此外还有锁鞋、骑行服、骑行眼镜、码表等配件,零零总总加起来,又是上千元的花销。

这种明显的价差,也导致骑行圈“鄙视链” 盛行。骑着两千块的喜德盛,见了骑两万块崔克的不好意思打招呼,顶级装备和全套行头成了圈内“身份牌”,让不少原本只是想体验运动的人压力山大,运动在拼装备的过程中变味了。

而且光有钱还不够,骑行还是一项极其费时间的运动。想真正留在圈子里,晨骑、夜骑几乎是日常,周末不是长距离拉练,就是参加各类赛事活动,平时还得安排体能训练,确保状态稳定,避免在集体骑行中掉队。

对很多人来说,这意味着要将原本有限的休息时间,几乎全部交给这项运动。现实是,这两年骑行的参与者大多是工薪阶层,工作强度本就不低,不少人甚至连正常休息都成问题,稳定地投入大量时间去骑行根本不可能。

总之,这项看似“会骑车就能参与”的运动,实际上对金钱和时间的要求都很高。入圈新手们在经历一波投入与消耗之后,其中不少都会最终选择放弃。

三、产业

在这场转瞬即逝的骑行热中,受冲击到最大的还是相关产业。

热潮之初,市场情绪一片乐观,行业普遍抱有“长期向好”的预期,这导致资本、品牌、新玩家们一窝蜂冲进来扩张产能,加码投资,相关品类迅速扩张,谁都觉得自己能分一杯羹。

如今市场回归理性,前期扩产与开店的后遗症开始显现,市场供给开始远远超过需求,厂商和经销商的库存压力不断累积。

CycleCorner报道显示,截至2024年二季度,美利达库存过剩比例约为45%,捷安特为40%,日本禧玛诺20%。与此同时,二手平台的大量低价出清,更进一步压缩了这些厂商的销售空间,曾经高价难求的网红品牌也不得不加入打折行列。

骑行产品本就不是大众消费品,难以靠规模化降低成本,只能往“高大上”方向发展提升利润率。然而,当需求放缓,“高价”神化难以为继,相关厂商利润便开始快速下降。

捷安特在2024年财报中披露,受大幅折扣与库存压力影响,其净利润同比缩水近三分之二;荷兰Accell集团2024年亏损3.25亿英镑;就连曾被中产追捧的“自行车界劳斯莱斯”小布,也在2024财年录得超99%的利润跌幅。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行业彻底衰退,核心发烧友的消费韧性仍然还在。炼丹炉的大数据显示,去年一季度,淘系平台自行车、骑行装备及零配件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00%,真正的高粘性用户依旧在持续投入。

所以,对国内相关产业来说,与其过度担忧基本盘,不如抓紧时间突破发展瓶颈。

在骑行爆火的几年里,行业利润大头几乎都被海外品牌攫取。闪电、梅花、皮娜等整车品牌在国内售价动辄五万以上,毛利率极高,赚得盆满钵满。而国内厂商多以OEM/ODM为主,缺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品牌,利润空间被明显压缩。

以国产老牌凤凰、飞鸽为例,至今其畅销车型依然集中在百元区间。财报显示,上海凤凰历年销售净利率未曾超过10%,在2023年热潮巅峰期也不足3%;相比之下,禧玛诺的利润率常年稳定在15%~20%之间。

因此,热度的褪去并非全是坏事,也为国内产业留下了一个冷静思考的窗口。

围绕着退潮之后留下来的核心骑行人群,去深耕服务,在中高端产品上持续投入、加快国产替代,尤其是在整车和零配件领域,提升质量和设计的同时,去提升品牌溢价,中国的自行车行业仍然有机会在调整期后迎来更稳健的发展。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骑行 自行车 户外运动 消费降温 产业调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