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4小时前
这场史诗级“催生”终于来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政府推出每月300元育儿补贴,旨在鼓励生育。这项“天量”投入预计惠及2800万家庭,每年支出千亿。然而,对于平均家庭收入而言,这笔补贴仅占3.33%,难以覆盖婴儿的基本开销,更遑论后续高昂的教育、医疗等费用。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国养育子女的经济、时间及机会成本,指出生育困境远不止于金钱,还涉及职业歧视、婚恋失衡、城乡差异及隔代教养等复杂社会问题。即便福利完善的瑞典,生育率也持续走低,显示少子化是后现代社会普遍的“副作用”,生育观念已演变为个人“性价比”的理性计算。国家补贴的“迷你矿泉水”式支持,或许难以扭转这场文明进程中的阵痛。

💰 **育儿补贴杯水车薪,难解高昂养育成本:** 国家每年投入千亿,为2022年后出生的婴儿提供每月300元补贴至3岁。但该补贴仅占家庭年均收入的3.33%,远低于婴儿奶粉、纸尿裤等基础开销,更无法覆盖后续教育、医疗等巨额支出,其“天量”投入与个体感受到的“微末”效用之间存在显著落差。

📈 **生育的隐形成本:时间、职业与机会成本巨大:** 养育一个孩子至17岁平均花费约53.8万元,这还不包括学区房等额外开销。此外,家长(尤其是女性)在辅导作业、陪伴成长上投入大量时间,导致职业发展受阻,面临降薪甚至失业风险。生育成为一项高耗时、高风险的“长期投资”,对个人职业前景构成显著影响。

⚖️ **社会结构性因素制约生育意愿:** 文章指出,性别比例失衡导致底层男性“雄竞”失败而面临生育剥夺;高强度工作和普遍的不安全感削弱了城市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留守儿童问题,也反映了家庭模式的变迁对下一代成长的潜在负面影响。

🌍 **全球性低生育率趋势与后现代社会的“副作用”:** 放眼全球,低生育率已成为后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即使是福利极佳的北欧国家,生育率也远低于更替水平。这表明,当人类摆脱生存威胁,进入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育不再是单纯的繁衍行为,而是涉及个人自由、生活品质和职业发展的理性“性价比”计算,传统观念已难以维系。

💡 **生育困境的复杂性与代际循环:** 生育问题根植于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体心理因素,并非单纯的经济补贴就能解决。文章揭示了“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的式微,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原子化、少子化、老龄化等“副作用”,生育率的持续走低被视为人类文明换挡升级中的一场难以避免的阵痛。

最近国家憋了个大招,简单粗暴——直接撒钱催生!

不管一胎二胎三胎,只要是2022年1月1日以后生的娃,每年能领3600块补贴,一直领到3岁。

过去三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是956万、902万、954万,预计将惠及2800万个家庭,财政每年为此要拿出1000亿。其实在此之前,很多地方已经陆续推出了针对本地的育儿补贴政策。

此次中央与地方财政联手,为“催生”投入的补贴总量堪称“天量”。

这不仅是国家层面首次面向普通居民大规模发放现金补贴,更是破天荒地用“真金白银”直接补贴生育行为。

对于一个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大国,其释放的政策信号意义重大,不容忽视。

无独有偶,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举措,“12年免费教育”的愿景正在走近。

又是发钱又是搞免费教育,国家这波“催生套餐”下的血本,核心目标只有一个:让大家伙儿愿意生、生得起,为将来攒点人力资本。

每月补300,依然杯水车薪

咱先算笔实在账。按过去三年平均每年生937万个娃算,每个娃一年3600元,国家一年得掏337亿。

而2024年,中国GDP为1349084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育儿补贴这一项的支出就占据GDP的0.025%,绝对堪称一笔天量的,史诗级的投入。

但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这笔补贴的边际效应似乎又微乎其微。

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2024年中国家庭平均收入约为10.8万元。这3600元的育儿补贴只占家庭年平均收入的3.33%,摊到每月仅300元。

300元是个什么概念?有娃的家长都知道,它甚至无法覆盖一个婴儿每月基础的奶粉与纸尿裤支出。

这还只是“前菜”,等娃过了三岁,那才叫“吞金兽”正式上线:幼儿园、兴趣班、补习班、看病买药……哪样不是碎钞机?更别提为了娃上学,多少人砸锅卖铁背房贷抢“老破小学区房”?

国家砸了“天量”补贴,落到咱个体头上,感觉就像寒冬里吹来一丝暖风——有,但也就一丝。 

这“天量”与“微末”之间的落差,恐怕很难用300块钱解决。

生育困局,不止于“钱”

那么在中国,把一个孩子养到17岁,到底需要多少钱?泽平宏观给出的数据是53.8万元。

据泽平宏观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显示,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约68万元。

其中0~17岁城镇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6.7万元;0~17岁农村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36.5万元。

我们来做到简单的算术题,17年花掉53.8万元,也就是平均一年要花3.16万元,平均一个月要花2633元。

家里有娃的朋友们都知道,尤其是城镇家庭,这个数据显然是有点保守了。

幼儿园学费,各类兴趣班,吃穿用度,各类设备,书本文具,出门玩耍,以及免不了儿童医院定期报道……任何一项的背后都是毛爷爷堆起来的。

划重点,这些费用还不包含买学区房扔进去的大几百、甚至上千万。

而这仅仅是经济成本,还有大量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无法用金钱衡量。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计算后发现,从2010年到2018年的这近十年时间里,小学生家长每周辅导作业的时长从3.67个小时增加到了5.88个小时;初中生家长每周辅导作业的时长从1.56个小时增加到3.03个小时。

而在孩子0岁至3岁时,女性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分别减少15小时、12.5小时、5小时、7小时。

所以养娃,本质上是一项极度耗费父母精力和职业前景的“长期风险投资”。

这种投入在职场中还转化成了无形的歧视。到了招聘市场,对于已婚有娃的大龄打工人,尤其是大龄女性非常不友好。

即便是有工作的职场女性,生养孩子也会导致女性降薪,甚至被裁员。据泽平宏观的研究数据显示,在中国,每生一个孩子会导致女性工资率下降12%~17%。

对于很多职场妈妈来说,休产假、生孩子就是她们不能升职、绩效最差、被降薪甚至裁员的“原罪”。

不仅如此,如果没有老人帮衬,再加上自己打工赚的工资还不够请个育儿嫂,有些职场妈妈索性干脆辞职,回家全职带娃。

被剥夺的生育权

当然不只是女性,没房没钱的男性别说养娃,或许连生娃都是一种奢望。

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潮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男多女少,男女比例呈现一种失调状态。

在2020年全国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其中,20~40岁适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

而这些“溢出”单身适婚男性大多身处农村,为了讨到媳妇必须展开“雄竞”。最终打光棍的大多是在“雄竞”中败下阵来的底层男性。

说白了,就是没钱没学历,给不起彩礼的农村男性只能“孤独终老”,并且被自然剥夺了生育权。

农村青年们是想生但找不到人,而城市青年们面临的则是另一个议题。

首选,高强度的工作就是每个城市打工人绕不开的话题。

2024年全年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7小时。如果按照每周工作五天来计算,就是每天工作9.7个小时。如果再算上上下班通勤的时间,每天基本要在工作这件事上花费12个小时。

再减去7小时的睡眠时间,每天个人可支配时间仅剩5个小时,这五个小时还包括了一日三餐的时间。

别说生娃了,可能谈恋爱都要挤时间。

自己都活得像个“浮萍”,在不确定的浪涛里挣扎,哪敢再带个小生命来这世界冒险? 这种弥漫于都市年轻人群体的不安全感,成为抑制生育意愿的隐形枷锁。

折叠的生育理念

咱们中国的一大特色就是“城乡二元”,彼此间的壁垒极厚,在生育这事儿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二线城市?妥妥发达国家“病友”——低生育率晚期。广大农村呢?还守着“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老剧本。

这剧本又催生了另一大中国“特产”——留守儿童。

2023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是1550.56万。

另据《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显示,96%的双亲外出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监护。

而隔代监护则意味着隔代教养,这种亲子分离、打破传统家庭模式的教养方式隐患重重:

留守儿童抑郁率28.5%

有过自杀念头的高达18.4%

遭遇过性侵或欺凌的15.8%

初中辍学率5.9%

40%有自己手机,近一半常玩长辈手机,沉迷短视频、游戏……

缺乏爹妈的爱和引导,不少娃早早辍学。等他们长大,拼了命挤进大城市,以为能摆脱命运,结果却发现自己成了新一代打工父母。

而他们的娃,则又成了新一代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无力挣脱的代际循环。

如果生育只是为了完成“人生KPI”,甚至是不生男孩不罢休,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和长远规划,短期可能堆高点新生儿数字,但人口质量呢?人口结构的平衡呢?恐怕只会雪上加霜。

人类走向后现代的“副作用”

放眼全球,生育率“跌跌不休”简直是后现代社会的“富贵病”,即便是福利逆天的北欧也扛不住。

以瑞典为例:

生育全程免费:孕检、分娩、住院全免,新生儿家庭获赠育儿礼包。

超长带薪假:父母共享480天带薪育儿假,假期可用至孩子8岁。雇主不得在育儿假期间解雇员工。

丰厚现金补贴: 孩子出生至16岁,每月发放约1250克朗育儿津贴;父母均分假期另有奖励。

普惠托育: 1岁即可入读高补贴公立幼儿园,月费仅约1200克朗,基本被育儿津贴覆盖。

但即便是已经近乎做到养娃0成本的瑞典,其2024年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52,创下近275年来的最低值,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的更替水平。

当人类告别了生存威胁,进入物质高度发达的后现代社会,生育这事儿,早就不是动物性的“传宗接代”了,而是一笔需要精算的“生意”:

养娃带来的情感满足和“天伦之乐”,值不值得我牺牲宝贵的职业上升期、个人自由时间和生活品质?

“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这套老观念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早就成了小众情怀,家庭的生存保障功能和传统伦理约束力也大大减弱。

生育,不过是人生众多选项中的一个APP,点不点开,全看个人“性价比”评估。

说到底,当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从种地、盖楼升级到玩代码、搞服务,与之匹配的这套“上层建筑”不可能万年不变。

就像200万年前人类从群居到定居成家,都是为了在当时条件下找个“最优解”。

所以啊,国家这每月300块的补贴,更像是在养娃这场“马拉松”里,给参赛选手递了瓶“迷你矿泉水”。

不过,如果跳出民族国家的叙事,挣脱宗教教义的束缚,人类社会的原子化、少子化与老龄化,如同现代化进程中难以分割的“副作用”,几乎不可逆转。

所以,生育率持续走低,更像是人类文明换挡升级过程中,一场躲不开的、漫长的阵痛和轮回。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生育补贴 人口政策 育儿成本 低生育率 社会经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