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4小时前
人类还能守住哪张工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微软研究院的《生成式AI与就业:职业影响评估》报告,通过分析20万份对话,深入剖析了生成式AI对全球职场的具体影响。报告指出,AI对职业的影响并非简单的“取代”,而是渗透到任务层面,其适用性与信息处理、文本生成、沟通协调等能力密切相关。高依赖物理操作、现场判断和人际互动的职业受影响较小。报告还探讨了AI对薪资、教育、职业转型的影响,并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应对策略,强调人机协作和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以适应未来职场的新模式。

📊 **AI的职业影响是基于任务的,而非职业整体:** 报告通过将工作细分为广义活动、重要活动和具体任务,并评估AI在各项任务上的完成率和覆盖率,发现AI对职业的影响体现在其能否胜任特定任务。依赖信息处理、文本生成和沟通协调的任务,AI适用性评分高,而依赖物理操作、现场判断和人际互动的任务,AI则难以胜任。

🎯 **AI适用性与职业类型高度关联:** 销售、计算机、数字及行政支持等高度依赖“屏幕之内、语言之中、流程之间”工作的职业,AI适用性评分较高,面临较大被AI辅助甚至替代的可能性。而建筑、农业、医疗保健支持、个人护理等强调“身体在场、动手操作、情感互动”的领域,AI的介入则相对有限。

📈 **AI对薪资和职业转型的影响复杂:** 报告显示,高教育职业更容易被AI影响,但高收入职业的薪资增长并不显著,AI提升效率不直接等于收入增长。AI的引入促使职业结构性变化,如程序员从基础编码转向架构设计,文案撰写者转向内容策划,强调持续学习和跨学科能力的重要性。

🤝 **企业与个人的应对策略:自动化与增强智能并存:** 企业可选择“自动化”以替代人力,或“增强智能”辅助员工提升效率。个人则需成为“AI管理者”,掌握提示词工程,培养“自己+AI”的双规能力,将精力投入AI不擅长的战略思考、情感表达和决策制定,并关注AI相关的ع新职业机会。

看了份报告,时间不算太新。

2025年7月10日,来自于微软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名字叫:《Working with AI: Measuring the Occupational Implications of Generative AI》。

中文可以理解为《生成式AI与就业:职业影响评估》

整个报告,讨论生成式AI对全球职场的具体影响,它们通过分析20万个匿名对话,揭露AI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并评估了不同职业受AI影响的程度。

大概看完后,我认为可以分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讨论:生成式AI如何通过任务分类影响不同职业的适用性。

01

他们调研很有趣,用美国劳工部O*NET职业分类体系,把工作分拆到任务层面。

最上层叫广义工作活动,比如:提供客户服务、管理项目。

中间层叫重要工作活动,回应客户询问、协调团队任务等;最底层是具体的任务(Tasks),发个邮件、处理个表格等。

然后,研究人员让AI去判断,这些对话是在完成哪一类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以及是否可以被替代。

一个人问:帮我写一封辞职信,语气要礼貌但坚定,理由是职业发展受限;系统就会标记:这属于“写作类任务”,子类是“撰写正式沟通文本”,完成度很高,AI完全可以胜任。

而如果有人问:帮我把这台老式冲压机的液压系统调到最佳压力;系统可能标记:“设备操作类任务”,但AI无法直接执行,只能提供参考手册或视频链接。

通过“任务映射+完成率评估”的方式,报告算出了每个职业的AI适用性评分(AI Applicability Score)。

这个分数综合了三个维度,分别是:

覆盖率,这个职业的多少任务能被AI覆盖?完成率,AI在这些任务上能做到什么程度?影响范围,这些任务在整个工作中的权重有多大?

最终结果显示,越依赖信息处理、文本生成、沟通协调的职业,AI适用性越高;越是依赖物理操作、现场判断、人际互动的,AI越难插手。

像销售这个职业,AI适用性评分高达0.84。

这是因为销售人员大量时间花在写邮件、做PPT、查客户背景、生成报价单等任务上,这些都是AI的强项。AI甚至能分析客户语气,建议回复策略,生成个性化提案。

相比之下,“建筑工人”的评分只有0.15。

虽然AI能帮助画图纸、算材料,但在38度高温下绑钢筋、判断墙体承重是否达标、与工友协调施工节奏等工作,AI目前还无法胜任。

其中一个比较有意思。办公与、支持类职业,AI评分也很高。这些职业包括文秘、助理,而医疗保健支持类(护工),评分极低。

因为这类工作太依赖“在场”和“共情”,扶老人上床、观察病人情绪变化、处理突发状况,AI目前还做不到。

所以你看,AI不是“取代某个职业”,而是渗透进职业里的具体任务。

有些职业70%以上的任务都能被AI接管,而有些职业可能只有20%的任务能够被辅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AI对人的影响是任务级别的,而不是职业级别的。

因此,它打破了AI来了,有人要失业的二元叙事,直接从你做的工作场景出发,揭露影响。

02

任务场景能被拆解,哪些职业被AI盯的最紧?微软报告说:越依赖信息处理、文本生成、沟通协调的职业,AI适用性评分越高,越容易被干掉。

智远罗列了下,排在最前面的有销售相关的、计算机与数字相关的、行政支持相关的。

这些职业的共同特点是:工作高度集中在“屏幕之内、语言之中、流程之间”。写PPT、查数据、回消息、走流程,这是AI的主战场。

比如:翻译这个角色,几乎是所有职业里最高,AI能适用98%的场景,现在一个外贸业务员,用AI实时翻译跟中东客户谈生意,已经不是新鲜事。

还有客户服务代表,每天重复回答“怎么退货”“订单在哪”“发票怎么开”,AI做的比人要好,情绪稳定还不崩溃。

那谁最安全?

微软说,几乎集中在「身体在场、动手操作、情感互动」的领域。像建筑与提取职业、农业、渔业、林业职业、还有医疗保健支持、个人护理与服务行业等。

这些工作的核心价值不在“说”或“写”,而在“做”和“在”。你让AI去给老人洗澡、去工地绑钢筋、去果园摘苹果、去理发店剪头发,它做不到。

所以,我认为,这份报告真正想传达的,不是AI要抢谁的饭碗,而是:你的工作中,有多大比例是AI能完成的?如果比例超过70%,那就要警惕了。

这才是AI带来的真正变革:不取代人,而是重新定义“人该干什么”。

既然AI已经干一些知识相关的工作,那它的边界在哪?

微软说:信息提取、基础写作、实时翻译三者,构成AI在知识工作中的“基本盘”。他们共同特点是:输入是语言、输出是语言,过程是逻辑匹配或模式匹配。

AI像一个超级高效的“语言处理器”,擅长信息搬运、文本重组和标准化响应,一旦任务超出“语言处理”的范畴,AI就开始“露怯”了。

目前AI干得最差的是:数据分析(Process Data)、视觉设计(Create Visual Designs)、复杂决策(Make Judgments/Decisions)。

举个例子:

它做统计图、画图表可以,但不能理解背后的决策,提出战略建议。你问它项目该不该投?它能罗列利弊,但无法承担决策责任,也无法处理现实伦理问题。

所以,不是“AI来了,我该跑路”,而是:要学会把AI用在它擅长的地方,把自己解放出来,去做它干不了的事。

03

既然AI正在改变工作内容,那它会不会也改变职场的“游戏规则”?比如,学历还重要吗?收入会怎么变?

看完报告后,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论。

微软说:高教育职业更易被AI影响,但高收入职业的薪资增长不明显。例如程序员,在AI适用性上得分比较高,但其薪资增长并未显著提升。

这说明,AI能提升工作效率,但它目前还不能转化为工资,或者说,企业还没办法砍掉程序员,用AI来替代。

另一方面,报告进一步揭示,AI适用性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某些高评分职业(如销售、办公与行政支持)虽然AI适用性高,但收入水平比较低;相反,一些低评分职业(如建筑工人、农业工作者)尽管AI适用性低,但其收入水平也不高。

这种现象表明,AI的应用并不等同于收入提高。换句话说,AI可以提升效率,但未必能直接转化为更多的钱。

而对于教育与职业转型,报告中提到,高学历职业更容易被AI影响,但不意味着职业会消失;相反,AI的引入促使职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一些人会从执行者向管理者、协调者的转变。

例如:

程序员的工作内容会从基础代码编写转向架构设计、问题调试和团队管理;同样,文案撰写者的工作会从纯写作转向内容策划、品牌策略制定。

因此,未来的职业发展将更加依赖持续学习、技能更新以及创新力。

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已经开始响应这一趋势,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纷纷加入了AI+专业。

中国职场有一定特殊性,未来需要大量人机协作的新模式,所以,能够快速适应新技术、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人群,未来占据优势;相反,仅依赖单一技能、难以转型的人群,挑战有点大。

不过,AI也带来了新的职业机会。例如,AI伦理师AI训练师AI内容审核员。

04

AI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和职业发展路径,那企业和个人该如何应对?微软这份报告摆脱了传统叙事,给出了一些清晰的应对路径。

针对企业两种选择:要么自动化,要么增强智能。

自动化(Automate),用AI替代人力,追求效率和成本优化,比如:制造业用AI质检替代人工巡检,客服中心用AI机器人处理80%的常见问题。

这条路适合标准化程度高、重复性强的岗位。

增强智能(Augment),就是用AI辅助员工,提高决策效率。一名医生可以用辅助读诊断书,设计师可以用AI生成初稿再优化创意,律师用AI检索判例节省时间,这条路适合需要专业判断、创造力和人情味的岗位。

报告特别提醒:别只盯着“替代”,短期内,AI最大价值不是裁员,而是“让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企业省了成本,员工提升了产出,这才是双赢。

至于个人应该怎么做呢?有两点。

微软提到一个词:AI管理者。如果你只能让AI帮你做事,那你还是操作员,你得变成它的管理者。会提问、会判断、会调教、会整合。

具体方法上,首先,要学习写提示词(Prompt Engineering),是明确背景、语气、目标、格式的那种。

比如:以科技公司CMO身份,给潜在投资人写一封邮件,介绍我们新产品的市场差异化,语气自信但不浮夸,300字以内。

注意,越精准的输入,越高质量的输出。

其二,要培养自己+AI、AI+自己的双规能力。类似于,AI负责信息处理、初稿生成、数据整理;你负责战略思考、情感表达、伦理把关和最终决策。

报告中还提到,建议也可以关注一些新兴岗位,有些职业不会被AI取代,因为它们的工作就是管理和约束AI本身。

好了,整个报告我看完,最大启发:AI在分场景的解放人的双手,真正要问的是:我的工作,哪部分它能帮我做了,剩下时间,我能否做点它干不了的?

参考:

[1].Tomlinson, K., Jaffe, S., Wang, W., Counts, S., & Suri, S. (n.d.). Working with AI: Measuring the Occupational Implications of Generative AI. Microsoft Research.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生成式AI 职场影响 微软报告 人机协作 职业转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