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职工家庭如何度过漫长暑假?」
当学校放假、家长上班,「谁来管孩子」不再只是一个家庭内部的难题,而成为全社会的考题。 而今年,这一模式正在迅速升级:政府积极行动,企业加大投入,基层社区积极参与,甚至人工智能也开始在其中发挥作用。
托管进社区:公共服务的暑期延伸
当托育从家庭事务转向社会共担,社区成为暑期托管落地的主要载体。 2025 年,各地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青少年宫、农家书屋等基层设施,推动托管服务向常态化、专业化迈进。
在基础保障层面,重庆万州通过多方协同构建普惠托育网络。全区设立 15 个托管点,覆盖城区与乡镇,服务期从 6 月 30 日持续至 8 月 29 日,惠及 3000 余名 6 至 12 岁儿童,优先保障孤儿、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子女。托管班除午餐外全部免费,经费由团市委专项、区级财政及社工部门共同支持。团区委联合重庆三峡学院选派 80 余名大学生志愿者,每个点配备至少 3 人,其中 1 名师范生,重点解决留守儿童学业辅导难题。
课程实行「基础+特色」双轨模式:作业辅导、课外阅读、安全自护为必修内容;选修课结合本地资源,开设非遗团扇设计、科学实验等实践项目,各点可按需「点单」开课。针对师资薄弱问题,万州正筹建专业师资库,吸纳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等,并探索与教育部门合作,试点开放闲置中小学校舍,提升空间使用效率。
在服务深化层面,山东淄博、江苏泰州等地推动托管走向系统化。淄博聚焦新就业群体需求,为 5.1 万名外卖员、快递员子女设立 186 个托管项目,内容涵盖科学实验、安全教育与研学实践;泰州则在 165 个公益点推行标准化服务,单期不少于 28 天,每日开放 6 小时,除常规课程外,增设延时服务与心理关怀,覆盖留守儿童及新业态从业人员家庭,实现从「有人管」到「管得好」的转变。
在功能升级层面,山东德州天衢新区探索「暑期驿站」新模式。十二里庄社区的「小课桌」夏令营设置科学探索区、艺术创作角和体育活动区,开展实验操作、非遗剪纸、国学诵读等课程,在保障安全看护的同时,注重儿童综合素养培育。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完成作业、参与活动,实现暑期生活的充实与成长。
从简单的看护到丰富的活动安排,2025 年的暑期托管通过社区这一平台,将优质的民生服务直接送到居民家门口。
企业出手,托管成了软实力
除了社区托管,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也主动上场,托管不再是简单福利,而是变成组织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成为激励员工、增强归属感的「软实力工具」。
在广州铁路系统,文体单位开设的职工子女兴趣班与爱心托管班双线并行,课程横跨体育、艺术、文化三大领域,服务人数超过 500 人。特别是在暑运高峰期间,托育服务成为保障一线职工安心上岗的有力支撑。
科研单位也在发力。中国城市环境研究所连续三年开办「科二代爱心托管班」,2025 年推出「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将科学启蒙、环保行动、创意美育、体育锻炼与劳动教育融入其中。更重要的是,工会还鼓励职工子女实地探访父母工作场所,在认知父母工作的过程中建立尊重与责任感。
在成都,托管服务已经纳入城市「幸福生活十大工程」,从社区延伸至园区、骑手驿站,形成真正的「家门口托管圈」。不仅有课程、活动,还有多样化的延时服务,满足不同行业职工的时间弹性需求。春熙路、青羊区、天府新区等地工会或社区单位,与企业联合推出「职业体验+公益课堂」的新模式,让托管不止于托,更具有沉浸式学习价值。
托育服务不再是组织「顺带做的事」,而成为文化凝聚、情感维系的重要通道。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单位对家庭职工的理解也更具深度,组织认同感随之增强,这种「软联结」带 来的影响远超一纸福利文件。
暑期照护的另一种解法:新型托管兴起
当政府与单位推进暑期托管的同时,另一类「新型托管」体系也在悄然兴起,呈现出更为多元的结构形态和供给路径。在传统公益托管之外,校内托管、入户陪伴、自助学习空间等多种形式正在形成互补,覆盖不同家庭的暑期看护与教育需求。
其中,以校为单位的暑期校内托管正在成为各地教育系统的普遍做法。如青岛市推出「一校一案」模式,137 所学校开放校园资源,提供以看护为主的艺体课程、自主阅读等服务,鼓励家长自愿报名、学生就近入校,不仅缓解了家长接送压力,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规律的假期生活。
另一类更具家庭渗透性的,是面向中产家庭兴起的「入户陪伴」模式:由机构或平台派出陪伴师上门,为孩子提供作业督学、兴趣引导、运动陪练等服务,按小时计费,颗粒度细、灵活性强。一线城市如深圳,部分家庭对高端陪伴师的消费已达小时数百元,成为新一代家教服务的延伸品,正在从高线城市向下渗透。
与此相比,「安静型」学习空间作为轻量化补充路径,则不强调课程与监管,而是依托现有设施,为孩子提供相对安全、有序的自学环境。这类空间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城市书房为代表的公益类阅读场所,免费开放、就近可达,满足基本学习需求;二是由书店、教培机构等运营的 AI 自习室,配备智能设备与督导人员,提供刷题、打卡、智能批改等陪伴服务。
但部分 AI 自习室已偏离服务初衷。在江西、江苏、内蒙古等地,有机构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分数达标才能离开,变相延长停留时间,甚至有督导反映:「孩子坐一整天,哭也没用。」这类空间多为加盟模式,实则以售卖学习机、收取服务费为主要盈利手段,教学支持较弱。
相较之下,城市书房虽无托管功能,但因无商业动机、开放公平,更易获得家长信任,成为暑期托育体系中的「基础型」补位场所。
从校内到入户,从轻监管到智能陪伴,「新型托管」正在朝着多元、分层、灵活的方向演进。它们无法彻底解决托育难题,却在资源有限的现实中,为不同家庭提供了差异化的可行选项。
2025 年暑期托管的多样探索,让我们看到:在制度托底、组织托心与科技托边的共同作用下,照看孩子这件「小事」,正悄悄撬动一个更温柔、有力的社会分工体系。
从「把孩子放哪儿」到「孩子如何度过」,从「解家长之困」到「助儿童成长」,好的托管,远不止一个暑假,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升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多鲸”(ID:DJEDUINNO),作者:多鲸,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