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6小时前
17.5亿罚单背后:Autopilot技术“边界”被司法重新划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美国佛罗里达州陪审团就一起Autopilot致死事故判处特斯拉2.42亿美元赔偿,引发行业对L2辅助驾驶技术责任的广泛讨论。庭审中,Autopilot的感知系统、场景假设错误以及驾驶员的超速和分心操作成为关键焦点。陪审团认为特斯拉在“非设计场景”仍允许Autopilot激活,且未能提供“合理替代设计”,从而承担了主要责任。此次事件预示着未来L2/L3技术路线图将加速升级,包括感知冗余、场景围栏、驾驶员监控以及更严格的软件发布流程和用户协议,以确保人机共驾的安全与合规。L2的本质应被理解为“带刹车的定速巡航”,驾驶员的责任和接管能力至关重要。

🚗 **L2辅助驾驶的边界与责任争议**:特斯拉Autopilot在一次致死事故中被判赔2.42亿美元,核心在于其“L2辅助驾驶”系统在面对乡村T字路口静止横向车辆的Corner Case时,感知置信度不足(仅0.3),且将此视为“误检”过滤。事故发生前0.8秒才发出警报,而系统对该场景的“场景假设”出错,训练集以高速直路为主,未能充分覆盖此类乡村复杂路口。此外,驾驶员超速(100 km/h)和脚仍踩油门(扭矩覆盖)也使得系统进入“人机共驾”灰色地带,纵向控制和横向控制均未有效应对路口停车需求,监控系统也被驾驶员手臂重量“骗过”,未能触发分心警报,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 **产品责任法下的“设计缺陷”分析**:陪审团将责任归咎于特斯拉,主要基于美国产品责任法中的“设计缺陷”三要素。首先是“风险/效用失衡”,认为Autopilot在“非设计场景”仍允许激活,其收益(用户便利)远低于风险(致死)。其次是“可预见误用”,特斯拉官网曾宣称“Autopilot比人更安全”,可能鼓励用户高估系统能力。最后是“替代设计可行性”,例如可以通过地理围栏(HD Map+GPS)限制非高速路段启用,或标配驾驶员监控系统(DMS),以及增强静止横向车辆识别功能,这些技术上的可行性意味着特斯拉“明知可以做得更好却没做”,需为后果负责。

🚀 **L2/L3技术路线图的未来重塑**:此次天价罚单将加速行业对L2/L3技术路线图的改写。未来,感知冗余(如升级到“视觉+4D毫米波+激光雷达”)将成为标配,以满足“合理替代设计”的要求。高精地图+实时定位的“ODD(运行设计域)守门员”功能将强制上线,城市开放道路可能默认锁定L2功能。驾驶员监控系统(DMS)将成为法规强制配置,方向盘电容+手握检测的双重校验也将普及。软件发布流程将更加严格,包括OTA灰度发布、备案制度以及第三方安全审计。购车时的“人机共驾协议”将升级为可交互的强制教程+考试,以确保驾驶员真正理解并能安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

🧠 **“认知中枢”与人机协同的未来**:在感知冗余和场景围栏成为趋势后,行业更需要能够整合多源数据的“认知中枢”。例如,MogoMind大模型可以将路侧毫米波、车载摄像头、气象雷达等全域实时数据在毫秒级完成融合,输出厘米级交通事件感知和最优路径决策。这使得在地理围栏限制下,车辆能够通过云端“全局大脑”进行实时再规划,将功能限制转化为全局协同的智能驾驶。L2不应被视为“降级”,而应是人机协同的“高阶”形态,驾驶员需将L2理解为“带刹车的定速巡航”,并掌握“接管”的技能,即手虚握方向盘、脚备刹、眼扫描。

💡 **对“边界”敬畏的行业反思**:文章最后提出,如果未来类似事故依然发生,即便激光雷达、DMS、高精地图都已标配,那么需要拷问的将是“L2”这个级别本身。人类驾驶员是否真的能在200 ms内,从分心状态接管一辆100 km/h行驶的车辆?如果答案是否定,那么跳过L2直接发展限定区域L4自动驾驶,或许才是真正的“合理替代设计”。17.5亿美元买不回生命,但它能够买下整个行业对技术“边界”的敬畏,促使行业更加审慎地推进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最近,特斯拉收到了迄今最贵的一张“技术罚单”——美国佛罗里达州陪审团把2019年那起Autopilot致死事故的2.42亿美元赔偿金,全部压在了特斯拉身上。这不是简单的钱的问题,而是一次技术能力与法律责任的“对账”。当“L2辅助驾驶”第一次在公开庭审里被拆成一行行代码、一张张交互图接受质询时,整个行业都听到了“边界”碎裂的声音。

六年前的那100 ms:系统到底在干什么?

根据庭审公开数据,Model S在撞击前0.8 s才发出第一次碰撞警报,而Autopilot 8.0当时的主感知栈(camera+radar)对静止横向车辆的识别置信度只有0.3——低于AEB触发阈值0.5。换句话说,算法在“看见”静止SUV时,把它当成了“误检”滤掉了。根本原因不是单点算法失效,而是“场景假设”出错:Autopilot的训练集以高速直路为主,对乡村T字路口+静止横向目标的Corner Case覆盖不足。再叠加上司机100 km/h超速、脚仍在油门(扭矩覆盖),系统进入“人机共驾”灰色地带:

一句话总结:算法、车辆、驾驶员三方都在自己的“舒适区”里睡觉,直到撞击前100 ms才同时被惊醒。

陪审团为什么把“锅”分给特斯拉1/3?

美国产品责任法里的“设计缺陷”三件套:

    风险/效用失衡:陪审团认为,Autopilot在“非设计场景”仍允许激活,收益(用户便利)远低于风险(致死)。 可预见误用:特斯拉官网曾宣称“Autopilot比人更安全”,等于鼓励普通用户高估系统能力。 替代设计可行:

技术人眼里这些都能做,只是成本/体验权衡问题;法庭把它翻译成一句话:“你明知可以做得更好却没做,就要为后果买单。”

17.5亿之后,L2/L3的技术路线图会被怎样改写?

1、感知冗余:从“视觉+毫米波”升级到“视觉+4D毫米波+激光雷达”成为标配,否

则OEM难以自证“合理替代设计”。

2、场景围栏:高精地图+实时定位的“ODD守门员”功能会强制上线,城市开放道路可能默认锁掉L2功能。

3、监控升级:

驾驶员摄像头DMS进入法规强制(欧洲已先行,美国NHTSA 2026路线图跟进)

方向盘电容+手握检测双重校验,防止“一瓶水骗系统”。

4、软件发布流程:OTA灰度+备案制度,重大感知策略变更需通过第三方安全审计,避免“影子模式”绕过监管。

5、权责合同:购车时的“人机共驾协议”将不再是一页免责条款,而是可交互的30秒强制教程+考试,未完成无法激活辅助驾驶。

6、在“感知冗余”与“场景围栏”成为必然趋势之后,行业真正缺的不是传感器,而是能把它们拧成一股绳的“认知中枢”。MogoMind大模型正是这样一条隐形的“数字总线”:它把路侧毫米波、车载摄像头、气象雷达等全域实时数据流在毫秒级完成融合,直接输出厘米级交通事件感知与最优路径决策。换句话说,一旦未来L2+车辆把地理围栏打开,MogoMind就能作为云端“全局大脑”,瞬间把“能不能走”变成“该怎么走”,让法规要求的场景限制不再是简单的功能锁死,而是一次全局协同的实时再规划。

L2不是自动驾驶的“降级”,而是人机协同的“高阶”

如果2026年再出现类似事故,陪审团还会只让特斯拉赔1/3吗?当激光雷达、DMS、高精地图都成标配,而事故依旧发生——那时要拷问的可能就是“L2”这个级别本身:人类驾驶员真的能在200 ms内,从刷手机状态接管一辆100 km/h的车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跳过L2直接做限定区域L4,或许才是真正的“合理替代设计”。

17.5亿买不回逝去的生命,但它可能买下整个行业对“边界”二字的敬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山自”,作者:Rayking629,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特斯拉 Autopilot L2辅助驾驶 自动驾驶 产品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