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结论:下半年,“现制奶饮”是个小风口。
翻开社交媒体,各地网友都在打卡各种现打鲜奶、网红奶饮,“牛奶专门店”更是开一家爆一家,单店最高月销超100万。
与此同时,不含茶乳制品已成为茶饮品牌上新的第三大品类,乳品巨头也纷纷下场,开设现制奶饮门店。
现制奶饮,能否成为茶饮、咖啡之外的新刚需?
最高月营业额超100万,“现制奶饮”或迎来一个小风口
今年7月,闯入南京饮品热门榜的“山下奶市”,快速在杭州开了第2家门店。
这是一个以“奶”为核心的品牌,主打藏式风情,以有机牦牛乳、藏地酸奶为核心原料,小红书上满是打卡种草的笔记。19~28元的单品售价不算低,却挡不住年轻人为这份“高原健康感”买单。
目前网上晒图最多的是代餐“小胖瓶”,采用收口玻璃瓶装,以双重抹茶产品为例,抹茶酸奶打底,再加入抹茶牛奶,“色彩分层如油画般,随手一拍都很出片。”
而回顾过去一年,似乎从红星前进面包牛奶公司开始,主打体验与颜值的网红奶饮店就不断涌现,且几乎每开一家,都能迅速成为当地的热门打卡地。
现制奶饮,这个曾经被忽视的品类,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首先是奶饮连锁品牌的发展势头迅猛。截至目前,兰熊鲜奶落址门店数量达到180家(在营门店120家),郑州首店首月营业额突破百万。
茉酸奶旗下的Uniboba优尼波巴,去年11月在上海开出首店,如今已在北京、上海、香港、广州等城市拓展超100家门店。
与此同时,茶饮品牌也在悄悄加码奶饮赛道。根据咖门《2025中国饮品行业产品报告》,在统计的产品上新中,不含茶乳制品占比15.1%,成为茶饮品牌上新的第三大品类。
“不含茶乳制品”主要由奶昔类和纯奶基底类产品构成。这些产品大多强调“健康、营养”的概念,这也与奶饮专门店的核心卖点相呼应。
此外,乳品巨头纷纷下场开店,进一步“催热”现制奶饮,比如三元推出“北京市牛奶公司”,金河乳业打造“山下有牛”。
采访中,业内普遍认为,现制奶饮即将出现一个“小风口”,为什么这么说?
现制奶饮,踩中4个关键趋势
现制消费习惯养成,奶饮也可以“随手买一杯”
首先是消费者对奶饮的“即时性”需求不断增加。
茶饮、咖啡消费,培养出年轻人喝现制饮品的习惯,“随手买一杯”现做、好喝、高颜值的牛奶,也就顺理成章。
比如,早餐要热乎乎的蒸汽牛奶,下午茶要来杯加冰的风味奶昔,逛街时会购买一杯高颜值奶饮打卡晒图……
在社交平台上,“点拿铁去咖啡液”的操作屡见不鲜,小红书上“在咖啡店下单25元一杯的牛奶”的笔记引发上万点赞。
有消费者直言“省去超市买牛奶、洗杯子、制冰的麻烦”;还有网友分享,“蒸汽加热的牛奶比微波加热的奶更好喝。”
天然具有健康标签,高颜值自带流量
更关键的是,现制奶饮精准拿捏了健康与情绪的双重需求。
茶饮行业近年一直拼健康,但在部分消费者心中,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反观鲜奶、酸奶,自带健康光环,是人们成长记忆里的营养担当。
江浙沪地区的一鸣真鲜奶吧,正是放大了牛奶、酸奶的健康属性,开出1000多家门店,成为当地早餐扛把子。
而近两年爆火的奶饮专门店,更是在健康领域做升级:一边靠高颜值引流,一边将“健康底气”摆到明面上,由此也俘获了一批亲子客群。
比如,采用低温乳品原料,在冷柜陈列展示,同时放大乳品蛋白质含量、钙含量以及奶源地等信息,传递品质信号。
零售“风味奶”翻红,打开爆款奶饮的大门
近年来,零售品牌围绕“奶”做创新的品牌越来越多。比如海河牛奶推出的煎饼果子味牛奶、小黄油奶啤拿铁等,被消费者视为“牛奶快乐水”。
盒马的风味乳饮也在不断迭代、玫瑰冰酿生牛乳、薄荷绿豆沙沙乳,可可巧克力牛乳……每每上新总能吸引大批博主测评。
相比之下,现制奶饮门店的上新更灵活:平移新茶饮的爆品逻辑,可根据季节变化、地域特色、热点事件调整配方,完善的客制化体系,能够快速响应消费者对“新鲜”“猎奇”的期待。
乳品供应空前成熟,打通“最后一公里”
饮品领域的所有创新,离不开供应链的成熟。
兰熊鲜奶联合创始人王小午介绍,目前门店采用的是保质期8天的鲜牛奶,可以通过成熟的冷链运输隔日到门店。
上海真零食品科技负责人张倩昆也提到,现制奶饮的发展,得益于我国乳制品工业大行业的成熟,“从牧场建设、管理,到奶源种类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同时,低温冷链物流的完善,解决了“最后一公里”触达问题,也为品类的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现制奶饮会成为茶饮、咖啡之外的新刚需吗?
综合来看,现制奶饮流行,切中了年轻人对健康、新鲜、便捷、情绪等复合需求。
然而,尽管当前这条赛道十分热闹,但仍缺绝对头部品牌和“超级爆品”。
要让这个品类真正成为“大风口”,最紧迫的是跨越“从尝鲜到复购”的市场考验。
社交平台上,有测评博主直言某网红奶饮店:“用来拍照还可以,不会复购”。
这也反映出当下部分奶饮店存在的问题,空有颜值或跟风创新,大概率会沦为“一次性打卡产品”,更别提形成稳定的消费习惯。
业内人士指出,现制奶饮想要走得更远,取决于能否真正做出价值感,并嵌入大众日常的生活场景。
对此,从业者普遍看好奶饮的功能性探索:
“健康是不变的需求,针对性解决体重管理、失眠等问题的益生菌、益生元类产品值得在产品创新中格外关注。”张倩昆说。
比如,针对健身党推出高蛋白奶饮,满足运动后的营养补充;
为熬夜人群研发晚安牛奶,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面向肠道敏感人群推出益生菌奶饮,帮助保护肠道健康;
甚至可以考虑针对乳糖不耐群体研发产品,解决这类人群的喝奶难题。
此外,还可以积极探索“奶饮+”的跨界组合,尤其是奶饮+烘焙,不仅能满足早餐场景、下午茶场景的需求,还能有效提升客单价。
奶饮赛道的崛起,本质是饮品细分的产物,对于消费者来说,多了一个既能满足味蕾,又符合健康需求的选择。
但消费习惯的养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还处在品类教育期,需要更多品牌一起把蛋糕做大。”王小午说。
张倩昆也预测,这个赛道的未来,大概率是“百花齐放”而非“一枝独秀”。
“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优势,在竞争与合作中,推动整个奶饮赛道向上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惊喜与可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咖门”(ID:KamenClub),作者:张瑾,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