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交付70多个智能体商单,我的16条心得
很多人以为智能体就是个能聊天的工具,但当你真的沉下心来做100天。
你才会发现:这不只是AI能力的比拼,更是产品观、认知观和执行力的全面重构。
下面是我这2年,打磨智能体过程中的16条深度心得。
踩过坑,熬过夜,交过学费,才换来的一点点经验值。
愿你读完,能少走几年弯路。
1 指令质量决定AI的下限,知识库的质量决定AI的上限。
你怎么吩咐它,它就怎么执行。再强的大模型,喂一条烂Prompt也白搭;而再聪明的Agent,没有结构化知识支撑,也只能原地打转。
2 通用级Agent的壁垒,不是功能堆砌,而是长记忆加长陪伴。
越用越懂你、越聊越贴心,这种熟悉感一旦建立,用户就不会轻易更换。
3 真正打动用户的Agent,不是能做事,而是懂我。
你以为你在造工具,其实你在重构信任关系。
真正有温度的Agent,一定具备理解上下文、延续情绪、记住偏好的能力。
4 训练一个优秀的Agent,本质上是在训练一个专业人格。
不是堆砌知识,而是构建人格。它必须像一个高情商、强逻辑、有经验的老朋友:稳定、靠谱、可信。
5 智能体不是ChatGPT的皮肤,而是一种产品重构方式。
一个真正可用的Agent,要有输入逻辑、输出格式、行为路径、知识边界、用户反馈机制。
否则,它只能叫高级玩具。
6 不要追求万能Agent,要追求人设可复制。
能帮你卖课的课程顾问、能帮你复盘销售的教练、能替你生成方案的咨询师,每一个垂直角色,都是一次小型SaaS产品化。
7 好Agent不是答得多准,而是能引导用户完成目标。
它不是百科,而是一个带路人。
会提问、会判断、会推进,才是好Agent的核心能力。
8 真正的壁垒,不是技术,而是数据和场景积累。
别人有的是大模型加真场景加用户反馈加迭代机制,你如果只是用GPT搭个问答皮肤,几天就会被淘汰。
9 给智能体输入内容,不如输入结构。
知识点会过时,但结构永不过时。
例如写作不是堆素材,而是掌握结构、语调、节奏,Agent学的是写作模型,而不是一堆金句。
10 没有持续更新机制的Agent,是一次性玩具。
用户需求在变,知识也在变,场景也在变。
你不更新,它就会死。
你不演进,它就会被抛弃。
11 越拟人的Agent,越要严肃地设计边界与责任。
它代表你的品牌、专业和人格,它必须有边界感,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推卸责任。
12 最适合智能体落地的场景,是高频、刚需、信息密度大。
比如销售复盘、课程设计、客户答疑、会议纪要、报告写作,不要盯着娱乐型聊天,要做能帮用户完成任务的智能助手。
13 Agent不是替代人,而是升级人。
它让新人干老手的活,让你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还不容易出错。你不是被AI替代,而是被不会用AI的人替代。
14 对话只是交互方式,流程才是价值核心。
智能体的真正形态不是聊天,而是围绕完成任务展开的:多轮对话、状态跟踪、接口调用、结果输出。能闭环,才值钱。
15 能赚钱的Agent,不是做得多牛,而是用得多顺。落地能力大于技术炫技。
一个普通用户3分钟就能上手,15分钟就能出结果的Agent,才有商业价值。
16 AI智能体的终极形态,是你本人的数字分身。
它拥有你的一套系统认知,一套方法论,一套表达方式。它能自动和用户互动,能主动提供价值,能在你睡觉的时候帮你赚钱。
这不是助手,这是另一个你。
写在最后:AI不是写稿机器,是能力的放大器、人格的外延体、品牌的分身。
真正的Agent,不在OpenAI,不在Anthropic,不在阿里百度,而在每一个正在用AI重构价值的人手里。
别再问我Agent怎么赚钱?
你要先问自己:你有没有值得复制的知识结构、人格价值和洞察系统?
有了这些,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