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前言
当地时间2025年7月23日,一份名为《赢得竞赛: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的文件由美国白宫发布(Winning the Race: American’s AI Action Plan,以下简称《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瞬间搅动全球科技与地缘政治格局。
这份由总统科技事务助理克拉齐奥斯、AI与加密货币特别顾问萨克斯及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卢比奥联袂署名的战略蓝图,将人工智能(AI)的竞争,前所未有地提升到关乎国家存亡与未来霸权的“新太空竞赛”高度。
必须认识到,该计划是一份政策路线图,而非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命令。不过特朗普在发布这份计划的同一天,又签署了三项配套的行政命令,进一步细化了这一愿景,包括《促进美国人工智能技术栈的出口》《加速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联邦许可》以及《防止联邦政府出现“觉醒”人工智能》。
该计划的矛头直指中国,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遏制与竞争策略昭然若揭,标志着全球AI领域的角逐正式迈入高强度、多维度对抗的新纪元,其冲击波将重塑科技、经济乃至全球权力版图。

《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开宗明义,其核心逻辑冰冷而清晰:AI已非单纯的技术演进,而是决定21世纪国家命运的终极“战略制高点”。谁主宰AI,谁就掌控科技命脉、经济引擎与军事利刃,进而定义全球秩序。
计划的终极目标野心勃勃——建立“无可置疑、无可挑战的全球技术主导权”,并以此开启美国融合“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与文艺复兴”的“新黄金时代”。
这背后,是帝国对霸权旁落的深切焦虑。面对多极化浪潮与新兴科技力量的崛起,美国正押注AI,试图用这把“未来之钥”重新锁紧全球领导地位。
中国被明确标记为这场“世纪竞赛”的“首要战略竞争对手”。美国的策略绝非单一维度的技术封锁,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组合拳”:既要在核心技术上拉开代差,追求绝对领先;又要在国际舞台上编织技术联盟,孤立对手、挤压中国空间;更要在国内严防技术外流,打造“铜墙铁壁”。
这份计划,既是美国AI发展的“路线图”,更是一份充满对抗色彩的“霸权宣言”。它的出台,宣告了全球科技竞争进入一个更加赤裸、更趋阵营化的新阶段。
为赢得这场“AI竞赛”,美国祭出了围绕“加速创新、夯实基础、强化协作(实为围堵)”三大核心的行动框架。 在“加速创新”上,美国的核心策略是“松绑”。其明确提出废除前政府AI相关行政命令,要求联邦机构全面筛查并修订所有可能阻碍AI研发应用的法规。手段更趋强硬——联邦资金拨款将与各州的“监管宽松度”挂钩,严管AI的州可能面临“断粮”风险,以此强推全国范围内的“AI政策特区”。 同时,将开源AI技术列为战略资产,鼓励共享;针对初创和学术界的“算力饥渴”,计划打造“算力金融市场”,通过现货、期货交易盘活闲置算力,降低创新门槛。此外,还着力构建国家级科学数据集,例如推动对联邦土地上生物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为AI模型训练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原油”。
在“夯实基础”方面,美国喊出了直白口号——“建设,宝贝,建设!”(Build, Baby, Build!),将能源和数据中心视为AI发展的命脉。为此,不惜简化甚至豁免数据中心、芯片工厂项目的环境评估,直接开放联邦土地,以“战时速度”推进项目落地。
在能源保障上,全力满足AI“巨兽”的能耗需求,升级电网并重点押注地热、先进核裂变等稳定基荷能源。在半导体领域,调整产业政策,剥离附加的环保、劳工等“非核心”条件,聚焦于一件事——疯狂提升本土芯片产能,确保AI硬件的“弹药”供应。同时,由国防部牵头,制定高标准,建设高安全等级数据中心,严防技术应用中的“后院失火”。在“强化协作”(实为围堵)层面,美国向核心盟友(“小院”)开放全套AI技术栈(硬件、模型、软件),以技术共享深化战略绑定,构筑排他性技术圈层。在国际组织层面,于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平台强力推销符合美国技术路径的AI标准,并主导如人脸识别等敏感领域的全球规则制定,抢占治理制高点。技术管制升级至“外科手术”级别:运用芯片位置验证技术,精准阻断先进计算芯片流向特定目标;完善对尖端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出口管制,堵死“漏网之隙”。
同时,利用关税、政策协调等手段,施压盟友采取同步管制措施,编织一张覆盖全球的“技术流动过滤网”。
面对美国如此高强度的立体围堵,中国AI产业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同时也成为中国AI产加速转型的“催化剂”。
从挑战来看,一是技术“卡脖子”的困境骤然加剧。高端芯片获取难如登天,先进算法接触受阻,直接威胁大模型研发的算力根基,拖慢迭代步伐;半导体制造设备的严控,更让芯片产业自主升级之路成本陡增、道阻且长。
二是国际“朋友圈”面临缩水风险。美国主导的技术联盟和标准体系,正为中国AI企业出海设置无形的“玻璃门”,尤其在智能驾驶、人脸识别等应用领域,规则话语权的缺失可能导致市场准入障碍重重。
三是供应链安全的警钟长鸣。美国对供应链的干扰无疑将引发连锁反应,波及整个上下游产业。比如,芯片供应紧张会导致下游的智能终端设备生产放缓,影响市场供应和消费者需求。同时,全球采购渠道的收窄,倒逼中国必须加速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韧性的AI全产业链。
中美AI核心领域发展态势对比表
从机遇来看,中国“场景为王”的独特优势愈发凸显。庞大的国内市场,如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自动驾驶等领域,是无可比拟的“超级试验场”,中国企业有机会走出一条“应用反哺技术”的路径,在解决实际痛点中打磨出具有中国场景特色的差异化竞争力。
其次,“封锁”正成为最强“动员令”,催生“创新核爆”。近年来的突破已有端倪,华为昇腾系列芯片在AI推理市场占比超70%,DeepSeek模型以低算力实现高效率,打破了“唯算力论”的迷思。外部高压必将促使中国在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坚上加倍投入,推动产业链从“集成组装”向“内核自主”的深刻转型。
最后,是“负责任AI”的标杆机遇。美国激进“去监管”可能引发的伦理失控、安全风险,反衬出中国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道路的潜在价值。若能在AI伦理治理、数据安全等领域形成成熟可信的“中国方案”,将极大提升国际形象与治理话语权,开辟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面对美国的立体围剿,中国正以自主创新为根基、开放合作为桥梁、规则参与为杠杆,开辟多元破局路径。
在自主创新层面,核心是锻造AI产业链的“中国脊梁”。芯片领域,华为昇腾系列芯片在推理市场的高歌猛进证明了中国设计的实力,需持续攻坚,打通设计、制造、封测全环节;算法领域,DeepSeek等模型的优化创新展示了中国在算法架构上的独到智慧,需持续投入基础模型、高效训练推理框架的研发,以“巧实力”弥补可能的“硬差距”;同时,从材料、设备到设计工具、核心IP,构建不受制于人的AI技术生态体系,才是赢得持久战的战略基石。
在开放合作层面,构建“去美国中心化”的AI生态圈。摒弃美国“小院高墙”,通过“一带一路”等多双边框架,推动AI技术务实合作。例如,在东南亚、非洲推广智能农业技术(精准灌溉、病虫害AI识别),提升当地粮食安全;在发展中国家部署AI医疗辅助系统,改善基层诊疗水平。这种普惠共享的合作模式,既拓展了中国企业市场,更赢得人心,悄然构建起独立于美国体系之外的国际合作网络。
值得一提的,中国政府正式于7月26日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初步考虑总部设在上海,希望利用中国特别是上海人工智能先发优势,凝聚国际共识,促进务实合作,让人工智能真正造福全人类。
在规则参与层面,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治理话语权升级。旗帜鲜明地倡导AI发展应开放、包容、普惠、向善,反对将技术政治化、武器化,主张全球共享智能红利,这一理念在发展中国家和寻求战略自主的国家中具有天然吸引力;在国际标准组织(ISO、IEC、ITU)及联合国框架下,积极参与甚至主导AI安全、伦理、互操作性等关键标准的制定,提供基于实践的“中国方案”;从规则的被动接受者、积极参与者,稳步迈向规则制定的重要引领者,为中国AI技术、产品、服务的全球化扫除规则障碍,塑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是美国为捍卫其科技霸权发起的一场“AI总动员”,它深刻揭示了未来大国竞争的核心场域,并将全球拖入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太空竞赛”。
中国的破局之路已清晰展现:以自主创新锻造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以开放合作拓展不可封锁的发展空间,以规则参与赢得不可忽视的国际话语权。华为昇腾的崛起、DeepSeek的突破、“一带一路”上的AI应用落地,都是这条路上坚实的脚印。
前路挑战犹存,高压不会消散。然而,中国庞大的市场、丰富的场景、不断增强的研发实力以及独特的国际合作理念,构成了应对挑战的底气。
关键在于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同时以更大智慧推进开放合作;冷静研判风险挑战,更要敏锐捕捉转型机遇。这场关乎未来的AI霸权争夺战,胜负远未分晓。
中国若能持续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在应用场景上深化落地,在治理规则上贡献智慧,不仅能有效打破美国的战略围堵,更能在全球AI发展版图上刻下鲜明的“中国坐标”,最终为人类智能时代的进步贡献不可或缺的中国力量。
这场博弈,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道路与智慧的考验。中国的答卷,世界拭目以待。
排版丨李森(北京工商大学)
审核丨梁正 鲁俊群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AI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THU I-AIIG)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新浪微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微信视频号:THU-AIIG
Bilibili:清华大学AIIG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