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见闻 - 最热文章 9小时前
微软研究院最新 AI 洞察:“岗位”的概念将成过去,企业的组织、绩效以及 HR 系统都将面临改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微软研究院的最新报告《Working with AI》基于超20万条真实对话数据,深入分析了生成式AI对职场的影响。报告指出,AI并非直接取代个人,而是正在“改写工作定义”,将工作分解为任务模块,并能高效处理信息查找、内容生成和观点表达等任务。研究发现,高学历、高收入的白领职业受AI介入程度最高,因为他们的工作内容多涉及AI擅长的领域。AI将推动工作模式从“一人包干”转向“任务颗粒化”与“人机混合”,个人和企业需适应新的协作方式,学会利用AI提升效率,否则将面临竞争力下降的风险。

📊 AI正在重塑工作定义,未来工作将由多个任务模块构成,而非固定的岗位。AI擅长信息查找、内容生成和观点表达,能显著提升效率,尤其在处理结构化、可表达性强的任务上表现突出,如编辑文件、查阅信息、提供说明和回答问题。

🎓 高学历和高收入的职业群体受AI影响最大。这些职业通常依赖脑力劳动、写作、分析和表达,恰好是AI(如Copilot)的强项。AI能够分担大量重复性、流程化的任务,使从业者能专注于更具判断力和创造性的工作。

💼 AI的介入并非立即导致大规模失业,而是改变了工作方式。核心在于个人和企业能否有效整合AI,将其视为工作流程中的“辅助”而非“替代”。不会使用AI的人将在职场中逐渐落后。

💡 AI最适合处理能够清晰表达和结构化的任务,但在涉及判断、人际互动、即兴应变和动手执行方面,AI仍无法取代人类。因此,未来的工作重心在于发挥人类在这些领域的优势,并与AI协同工作。

🔄 报告预示着组织结构和HR系统将面临变革,以适应“任务颗粒化”和“人机混合”的工作模式。新的岗位如“AI协作经理”可能出现,专注于优化人机协作流程,提升整体效率。

最近,微软研究院发布了一份重磅报告《Working with AI: Measuring the Occupational Implications of Generative AI》,用超过 20 万条 Bing Copilot 的真实对话,系统分析了 AI 到底在工作中帮了哪些忙、做得怎么样、对哪些职业影响最大

这份报告不是基于想象或者模拟实验,而是直接从人们每天怎么用 AI 的真实记录中找规律,是目前最接近现实职场状态的 AI 职业影响研究。

结论很直接也很扎心:AI 已经悄悄参与到很多“看起来很安全”的白领工作中,从写文案、查资料到讲解复杂内容,很多任务不再需要人亲自完成。特别是那些原本靠学历、经验、表达能力吃饭的岗位,正在被任务切碎,一部分一部分地被 Copilot 接手。研究还发现,收入越高、学历越高的职业,反而越容易被 AI 介入。

这份报告提出一个核心观点:AI 不会突然“取代一个人”,但正在悄悄“改写工作的定义”。未来的工作不是一份岗位干到底,而是很多个任务模块拼成一套流程。谁能把 AI 安排进这些任务中,谁就能大幅提升效率。不会用 AI 的人,可能不会立刻失业,但会在职场里被拉开差距。

▍AI 最常帮忙的三件事

微软研究院这份报告基于 20 万条来自 Bing Copilot 的真实用户对话,分析了 AI 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到底被用来做哪些事情、做得好不好、对职业的影响范围有多大。

整体来看,用户最常请 AI 帮忙的是三件事:找资料、写东西和帮忙表达观点或解释内容。而 AI 自己最常做的,也是提供信息、给建议、讲道理这些事,像是一个全天候在线的“知识服务员”。

研究团队引用了美国劳工部的职业数据库,把对话中涉及的任务都分类成一套叫“中层工作活动”(IWA)的体系,结果发现,AI 被最常用来协助完成的工作任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是“找信息”,比如找资料、查商品信息、看文件、保持专业知识更新等。Copilot 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不仅出场频率高,而且用户反馈很好,点赞率超过 80%。比如有人问某个法律条款怎么理解、某种病症是什么原理,AI 都能在几秒钟内给出结构清晰的解释,远超传统搜索引擎的体验。

第二类是“写东西”,包括写文案、写文章、改稿子、整理材料等等。这类任务不但最受欢迎,也最能体现 AI 的优势。Copilot 能听懂用户想写什么,用的是什么语气、面向谁,然后帮忙生成草稿或者润色修改,效率很高。很多人会用它来写简历、演讲稿、博客、工作总结等等。

第三类是“讲清楚”,也就是把一些专业内容解释给别人听。这里面有很多细分任务,比如解释技术细节、说明政策流程、回答问题、给出建议等等。Copilot 在这方面的表现,可以说像是一个不累的助教或客服,可以反复回答、讲得清楚、表达有条理。

此外,研究也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点:用户想让 AI 做的事,和 AI 实际做的事并不总是对得上。在四成的对话中,用户目标和 AI 行动完全不一样;在九成多的对话中,两者重合的部分不到一半。这说明,很多时候 AI 不是直接代替用户完成工作,而是“打辅助”,帮用户更好地完成目标,比如整理思路、补充资料、翻译专业语言等等。

在所有这些任务中,出现频率最高、效果最好的一些包括:编辑文件、查各种来源的信息、给客户或公众提供说明、回答问题以及准备一些教学或说明材料。

微软团队还发现一件很值得关注的事:AI 能力和任务的高度重合,正在推动职业结构从“整个人干所有事”,变成“人类负责判断和创意,AI 负责执行和表达”。比如,新闻编辑这份工作,以前一个人既要采访、又要写稿、还要润色。现在,采访和选题依然需要人,但写稿初稿和语言润色已经可以由 AI 承担。

例如市场研究员,以前要自己去查数据、写报告、分析趋势;现在,AI 可以抓网页、读行业报告、生成初稿,人只需要负责判断哪些靠谱、哪些逻辑站得住。这说明,AI 不一定替代整个职业,而是“拆”职业,把能做的任务一块一块接走

微软研究团队还强调了一点 —— AI 最适合的,是那些能清楚说清楚、可以被结构化表达出来的任务。只要任务能“说得清楚”,AI 就能“做得像样”。但只要任务涉及判断、人际互动、即兴应变、动手执行这些环节,AI 就还远远替代不了人

▍AI 协助谁?又会替代谁?

在分析 AI 最常做的任务之后,微软研究院又进一步研究了个关键问题:到底是哪些人,最容易被 AI 协助,甚至部分替代?是高薪的,还是低薪的?是高学历的,还是没怎么上学的?

他们把每个职业的 AI 适用性得分,跟收入、学历、工作性质(比如全职还是兼职)这些信息做了个交叉分析,结果让人有点意外。

首先看收入。越是高薪的工作,AI 介入的可能性越高。也就是说,收入排在前 25% 的职业,AI 不仅能用得上,而且效果还挺不错。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很简单,这些高薪岗位很多是靠脑子、靠写东西、靠分析和表达来挣钱的,比如经济顾问、政策分析师、市场策划、科技记者、商业编辑这些。而这些工作恰好是 Copilot 特别擅长的

打个比方,之前你要写一篇市场趋势分析报告,得花好几个小时翻报告、查数据、组织语言。现在 Copilot 上来三两句就能给你出个初稿,再加点修改就能用了,节省的时间可不少。

反过来看,那些低薪岗位,比如清洁工、餐厅后厨、搬运工、快递员这些,AI 能帮上的其实很有限。这些工作不是不重要,而是 AI 插不上手。不是靠打字写报告,也不是你一句 prompt 它就能代劳的活儿,而是真刀真枪得人上手干活。

再看学历,趋势也差不多。越是需要高学历的岗位,AI 越容易发挥作用。本科及以上学历要求的工作,很多都是需要写、说、总结、分析的,而这些也正是 Copilot 的强项。

像一些研究人员、内容编辑、知识类博主、行业咨询顾问,他们天天跟信息打交道,要么整合观点、要么输出内容。Copilot 不仅能查信息,还能帮你捋思路、润色语言、写草稿,简直就是个全能助理。

但如果是一些没太多学历门槛的岗位,比如仓库理货、洗衣工、厨师助理、农场工人这些,AI 想介入都难。你让 AI 去炒菜、搬箱子、把货码整齐,它没胳膊没眼神,就是不行。

所以微软这边得出的结论挺有意思的——不是“底层工作”最先被取代,而是“坐办公室的人”最先要学着和 AI 共事

除了收入和学历,报告还看了工作性质,比如是不是全职、是不是长期的。结论也很清楚:AI 更容易进入那些全职、流程清晰、重复性高的岗位。像很多文职类工作,每天要做的事差不多,写总结、发邮件、查资料、做报告,AI 能帮上的地方非常多。而像小时工、临时促销员、仓库搬运这种,任务太碎太灵活,AI 就很难嵌进去。

报告还举了个有意思的例子,有些工作虽然任务不多,但只要这些任务正好和 AI 擅长的内容对上了,那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比如审稿员、编辑,他们的任务就集中在改错别字、润色句子、统一格式这些,这些活儿 Copilot 做得飞快又准,可能原来一个人一天干的活儿,AI 半小时就能搞定

也就是说,不是任务多才容易被 AI 替代,而是“AI 擅长的任务占得多”,这个岗位就危险

报告还画出了现在最容易被 AI 协助的那类人群画像:一般是本科学历以上,做的是内容类、分析类、沟通类的活儿,比如写策划案、做行业研究、写教育文案这些。他们工资不低,平时干的活也不算重,但任务重复性高、结构清晰,正好特别适合让 Copilot 插一脚。

换句话说,这群人原来用脑、用笔就能把工作干完,现在 AI 上来了,他们不能不学着怎么把 AI 当搭档用,不然效率就要被比下去

AI 这波冲击,先改的是“中产白领”的工作方式,不是先从流水线或外卖员这类岗位下手。而且它带来的不是“谁会被炒掉”,而是“谁得赶紧学会用 AI,把一些重复的、表达型的任务丢出去”。

不管你挣得多还是少、学历高还是低,只要你现在的工作里有很多写、讲、整合信息的内容,AI 就很可能已经盯上你干的那部分活了。未来的关键,不是逃避 AI,而是找到方法,让 AI 成为你的工作助手,而不是竞争对手。

▍“工作”怎么办?

微软研究院在分析了 AI 擅长干啥、对哪些人影响大之后,最后提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AI 到底会把“工作”这件事变成什么样?

换句话说,AI 不只是帮你做几件事这么简单,它其实是在慢慢“改写”工作的定义。以前说一个人是“市场经理”“项目助理”“内容编辑”,大家脑子里会浮现出一套工作内容和节奏。但现在,有些原本属于这个岗位的事,已经能被 Copilot 做了,而且做得还不错。

研究发现,很多人现在不只是用 AI 来“查个资料”“润个稿”,而是已经在让它真正参与自己的工作流程。比如,让它写初稿、整理文档、准备会议内容、生成方案骨架——这些都是过去只有人来做的,现在很多已经被 AI 接过去一部分。

微软的核心观点是:“岗位”这个概念,会慢慢被“任务”取代。一个人不再是包干一整份工作,而是负责其中的一些关键任务,其他任务则可以交给 AI。

这种变化带来个新问题:公司该怎么配人、怎么分活?以前招人是按岗位来,岗位里是什么任务就是固定的;但现在,要先问清楚:哪些活可以让 AI 干、哪些活还是必须人来。组织架构、绩效考核、HR 系统都得跟着调整。

有公司就试着做了新的分工方式:让 Copilot 写邮件、起草内容、整理客户反馈,让人去做情绪沟通、策略调整、临门一脚的决策。结果团队效率反而更高,客户反馈也不错。

这也让一些全新的岗位冒出来了,比如“AI 协作经理”“工作流程设计师”,专门干一件事:想办法怎么让人和 AI 配合得更顺、效率更高。他们不一定自己做内容,但特别懂哪些任务适合分给 AI,怎么打通前后流程。

对此,微软总结了未来工作变革的几个关键词:

总的来说,未来的关键不是你有没有用 AI,而是你有没有能力“重新组织自己的工作”,有没有能力搭建一套“人 + AI”的组合结构。工具都有,怎么用出效率,才是分水岭

对个人来说,也是一样。以前学新技能是为了“能多干点事”;现在的重点是“哪些事能交给 AI 干”,然后你自己空出时间去干更值钱、更需要人判断的事。会用 AI 的人,不见得就能躺赢,但不会用 AI 的人,竞争力一定越来越低

微软还提了一个特别实在的建议:未来决定你职场竞争力的,不是你一个人能干多少,而是你有没有能力搭建出一套聪明的工作组合,让 AI 来协助你、补位你、加速你。谁会设计这套系统,谁就更有价值。

本文来源于:有新Newin,作者:有新Newin,原文标题:《微软研究院最新 AI 洞察:“岗位”的概念将成过去,企业的组织、绩效以及 HR 系统都将面临改变》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在职场 生成式AI 工作重塑 微软研究院 未来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