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育是人生大事,也是国之大事。
日前,民政部披露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结婚登记353.9万对,离婚人数133.1万对,分别增加10.9万对、5.7万对。
要知道,就在刚过去的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创下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历史最低之后,结婚人数突然迎来反弹,2025年全年结婚人数有望正增长。
释放了什么信号?能否带动出生人口逆转?
1
结婚人数为何突然反弹?
就在今年一季度,结婚人数还一度同比下降,延续下行走势,二季度陡然大增,出乎许多人意外。
从历年经验来看,一季度横跨春节,历来是全年结婚高峰;二季度因为出外务工,加之缺少长假,一般都是结婚低峰。
今年却反其道而行之,二季度结婚人数大增26.9万对,不仅对冲一季度的降幅,且带动上半年合计增加10.9万对。
这背后的原因,既有“双春年”等文化民俗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政策带来的变数。
去年是“无春年”,今年则是“双春年”,民间素有“无春不结婚”、“双春结二婚”之说,不管信不信,它的确能左右部分人的结婚决策。
就此而言,今年新增的结婚人数,部分来自于去年的推迟结婚,但这仍不足以解释二季度何以陡然大增。
与文化民俗因素相比,政策的影响更为深远:结婚正在步入“零门槛”时代。
日前,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开始施行,祭出“结婚全国通办+取消户口本”的组合拳。
这被视为取消9元结婚登记费之后的又一大动作,结婚自此畅通无阻,不再存在任何政策层面的障碍。
全国通办,意味着结婚不用再回老家,打破地域、户籍限制,而此前必须在一方户籍地方能办理。
取消户口本,意味着只要一张身份证,随时随地都能登记结婚,过去因父母反对或高额彩礼遇阻的情形不复存在。
可以看到,连音乐节都成了结婚登记地。有地方民政部门入驻音乐节,提供现场结婚登记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新政选择的实施时机恰到好处,5月10日落地,随后就是结婚高峰的520,政策的刺激效应第一时间得到释放。
这从人口流动大市的结婚走势就可见一斑。
今年二季度,广州结婚对数就同比增加7471对、增速高达39.9%,大多数都是跨省市登记人员。
结婚是生育的“前摇”动作,结婚人数历来被视为出生人口的先行指标。
鼓励结婚就是鼓励生育,上一年的结婚人数,直接影响到下一年的出生人口。
当然,政策带来的只是松绑,犹如放开生育初期的补偿效应,能否持续,能否真正逆转婚育意愿下降的现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
离婚人数为何也增加了?
今年上半年,增长的不只是结婚人数,离婚人数也出现反弹,且增幅高于结婚人数。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结婚人数,涵盖一婚二婚乃至三婚,但离婚只是登记离婚人数,未包括诉讼离婚。
就在日前,官方发布2024年统计公报,全国结婚登记610.6万对,依法办理离婚手续351.3万对,以此推算真实的离结比为57.5%。
数据显示,351万对离婚人数中,包括民政部门登记离婚262.2万对,以及法院判决、调解离婚89.1万对。
要知道,过去几年,全国离婚人数一度出现大降,离结比一度创下新低,但这两年走势开始反转,原因何在?
最直观的原因是,离婚冷静期的政策效力有所消退。
结婚没有门槛,离婚却有限制。30天离婚冷静期制度于2021年开始实施,即使双方同意离婚,也要等待30天的冷静期。
受政策影响,2021年、2022年离婚人数大幅腰斩,从此前最高的470万对一度降到284万对,回到10多年之前水平。
然而,任何政策都存在两面性。离婚冷静期固然遏制了“冲动离婚”,但对于因感情破裂或因家暴而离婚的,却适得其反。
这从数据可见一斑。过去几年,协议离婚比例有所降低,但诉讼离婚却一度从24%增加到28%。
正如人们不会因为结婚容易而随意结婚,同样不会因为离婚困难而后退。
相比政策,更重要的是婚育环境变了。
横亘在结婚面前的难题,一方面是婚姻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则是单身社会和低欲望社会的盛行。
同理,离婚之所以走高,既有从集体社会到个体社会的结构之变,也有“凑合过”、“宁拆一座房庙,不拆一桩婚”等传统观念的瓦解,更有经济等大环境的影响。
其实,相比于回升的离婚率,更要警惕的是结婚率持续走低——
如果连婚都不结了,自然没有离婚的可能,更不用说生娃了。
03
从“催婚”到“催生”,堪称国家级工程。
婚姻、生育不只是家之大事,也是国之大事。
它关乎个体幸福,更关乎人口世代更替、社会结构稳定、刺激消费和经济增长的未来。
因此,从国家到地方,无不将婚育视为“一号工程”,而“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更是被视为“一把手工程”。
就在上周,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
根据《国家级“催生”》一文,这是史无前例的大招,也是国家首次大规模向普通居民发钱。
虽然金额多少存在争议,但这是从松绑生育到全面刺激的信号。
事实上,刺激婚育,不只是一个政策,而是形成经济支持、服务支持、时间支持、文化支持等一揽子“组合拳”。
在婚育假期方面,全国已有28个省份明确延长婚假,最高30天,而产假普遍延长至158天及以上,以及15天左右的配偶陪产假、5~20天不等的父母育儿假。
在教育方面,此前国常会透露,推进学前教育免费制度,这意味着12年免费教育即将形成,只有高中尚未覆盖。
在政策层面,除了零门槛结婚外,多地对“未婚生子”敞开大门,生育登记不再以婚姻为前提,新生儿上户口不再以结婚证为条件。
在补贴层面,无论是此前的子女教育个税抵扣,还是此番的育儿真金白银补贴,都意味着一个新的政策共识:全民补贴有孩家庭。
当然,任何政策都不会一蹴而就,指望一两个政策就能迅速扭转婚育也不现实,这是一项长期工程。
鼓励婚育,需要国家级的重视,更需要长期主义;不在于逆转,而在于托底和对冲,以时间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