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9小时前
“兔子蹦床”视频播放超5亿,是人类爱被AI“骗”的结果?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一段在TikTok上爆火的“兔子蹦床”视频,以其模糊的夜视画质和可爱的画面吸引了5亿次播放,然而其真实性引发了广泛讨论。视频巧妙利用了人们对监控视频的固有印象,通过模糊画质、静态背景以及标记“@Ring”等细节来规避AI技术的弱点,成功“欺骗”了大量观众。尽管视频存在兔子“消失”的穿帮镜头,但其可爱的内容和“动物夜间搞事情”的常见网络梗,使得许多人选择“相信”。这场由AI视频引发的讨论,不仅暴露了AI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交媒体平台下,用户对“被欺骗”的好奇与参与心理,以及缺陷本身如何驱动传播和社群认同。文章强调,面对AI生成内容,识别信息“意图”比判断“真伪”更为重要,以防范潜在的恶意利用。

💡 AI视频巧妙利用了观众对监控视频的固有印象,通过模糊的夜视画质、静态背景以及提及知名品牌(如“@Ring”)等方式,成功规避了AI技术在动作连贯性、阴影细节和背景动态处理上的潜在不足,使得低像素模糊反而成为掩盖真实性破绽的“障眼法”。

🐰 “动物夜间搞事情”是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常见梗,例如猫偷吃、浣熊闯泳池等,这类内容因其可爱和趣味性,降低了观众的戒备心,使得“兔子在蹦床玩耍”这一看似合理的场景更容易被接受和相信,即使存在AI穿帮细节也可能被忽略。

🎭 视频的病毒式传播并非完全源于AI技术的“欺骗性”,而是揭示了用户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存在一种对“被欺骗”的好奇和参与的心理需求。许多观众并非被动受骗,而是主动参与了一场“假装相信”的集体游戏,享受这种认知挑战和社群互动。

🔍 视频中“兔子消失”的穿帮镜头,恰恰是引爆传播的关键。它将原本可能被忽略的AI痕迹,升级为一场全网参与的“找茬游戏”,缺陷创造了争议,争议驱动了参与,使得“共同被骗”产生的社群认同感和话题讨论度,远超内容本身的真实性,从而保证了流量。

⚠️ 文章提醒,AI技术的潜在危险不仅在于其逼真程度,更在于当“集体欺骗”被用于恶意目的时(如制造谣言或骗局)。因此,识别信息“意图”比判断“真伪”更为关键,需要用户反思内容希望引发的情感和最终目的。

一段看起来像是夜视监控拍到的“兔子蹦床”视频,在TikTok上爆火,全网收获了有5亿次播放。

视频看上去像是某户人家的安防摄像头拍到的,灯光昏黄、画面模糊,但恰到好处地捕捉到几只兔子轮番起跳,活像在开夜间演出。


视频的标题写着:“刚查看了家庭监控,我想我们家后院来了几位特邀嘉宾!@Ring”。

监控的模糊画质、几只看似在狂欢的兔子,这可爱又略带一丝真实感的画面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视频数据截图,在TikTok上收获了2500万点赞

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坐拥百万粉丝的名人@Greg也评论说,“我从没意识到自己需要一群蹦床兔子,直到今天”。

然而,这份可爱是虚假的。视频中的兔子并非真实存在,有人发现,它是AI生成的。

第5到第6秒之间,左上角的兔子忽然“消失”。回头再看,细节确实有点怪。

但和大多数“AI穿帮”视频不同,这次几乎没人第一时间认出来。哪怕是刷视频经验老到的年轻人,也直呼“完了,我居然被骗了”。

但这不是一场骗局,更像是一种小型社交媒体的灾难:不是“我们被骗了”,而是“我们居然愿意被骗”

一、看似糊得刚刚好,其实“骗”得刚刚好

这段AI视频之所以能成功“欺骗”大众,很大程度上并非因为AI视频生成技术已经完美,而在于它“骗得刚刚好”。

它精准地利用了我们对监控视频的固有印象,也踩中了最能让我们放下戒备的那些流量密码。

1. 模糊的夜视画质和静态背景,刚好遮住AI的弱点

我们习惯于认为夜晚监控录像就是模糊、黑暗且充满噪点的。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完美掩护了AI视频的技术硬伤,例如在动作连贯性、阴影细节和背景动态上容易穿帮等问题。

所以当它以“夜晚监控录像”的方式出现时,画质本身的低清模糊反倒成了障眼法,帮它遮住了真实感缺口。

之前的熊蹦床视频,同样的画质符合夜间监控特点,且背景是完全静止。

此外,尽管一些AI视频生成模型在处理前景主体方面已经相当出色,但背景的渲染往往会显得非常超现实。

而这段视频的背景是静止的,这又为AI规避了一个技术难题。

2. 带“@Ring”的文案增强了来源可信度

视频发布者在标题中聪明地标记了家庭安防摄像头品牌“Ring”,一下子就让这视频的来源显得有理有据,让人感觉更真了。

这个小细节营造出“这视频是别人家门铃拍到的”错觉,让人自动归类为“生活记录”而非“创作内容”。

3. “动物夜间搞事情”是互联网用户默认接受的meme

无数次病毒式传播的视频,已经训练我们相信这个场景是真实的。猫晚上偷吃泡面、浣熊夜闯泳池、郊狼在蹦床玩耍,动物们总爱在人类不在时“犯规”一下。兔子蹦床这种事,怎么看都合理。


熊闯入游泳池https://x.com/SkyNews/status/1685404833275326465

最重要的:它太可爱了!谁会去质疑这么温柔的一幕呢?当一段内容足够甜、足够轻,它就很容易让我们“选择相信”。

尽管视频中间,左上角的兔子突然消失,暴露了AI生成的本质。但对于绝大多数刷短视频,快速滑动的观众来说,这一瞬间的破绽极易被忽略。

就在兔子视频引发热议的同时,马斯克也分享了AI视频技术的惊人进展。

10天前,一段6秒的视频渲染需要60秒,之后降至45秒,再到30秒,现在已缩短至15秒。

本周我们或许能将时间控制在12秒以内。

他同时表示,实时视频渲染技术有望在3到6个月内实现。

马斯克X截图

这意味着,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兔子消失”这类穿帮镜头,在几个月后可能就几乎很难发现里面的bug。

当AI视频在技术上无懈可击时,再去讨论“如何分辨真假”就失去了意义。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把目光从技术本身,转移到更核心的问题上。

二、让我们被骗和狂欢的,其实不是AI

视频的真相揭晓后,许多用户表达了一种“信仰崩塌”的感觉。

一位TikTok用户说,“这是第一个我相信是真的的AI视频,等我老了肯定完蛋了”。另一位用户则表示,“现在我觉得我以后就会是那种被骗的老年人”。

这种从自信到恐慌的情绪转变,成了一个新的网络热点。

然而,将问题仅仅归咎于“AI发展得太快”或“我们太容易被骗”,可能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一事件的核心,或许不在于AI技术本身,其实在于社交媒体平台本身的那一套玩法。

通过翻看视频的评论记录,我们发现人们在评论区的反应,呈现出来的几乎是同样的一个心理剧本。

TikTok部分评论截图

首先是“天啊,这也太可爱了”;

然后,“等等,好像不太对劲?”;

第三步,“我被骗了?完了,我要变成会被骗的老年人了吗”;

最后还是回到了,“但……我不怪它”。

我们正在和AI视频建立一种全新的“互动逻辑”。

我们不是完全相信它,而是默认它可能是假的,但我们依然愿意停下来看看、点个赞、转发给朋友猜一猜,就像一个游戏。

短视频平台推荐系统

平台的算法,也深谙这种心理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AI视频是真是假”不再是重点,它更像一种参与门槛:你看懂了没?你能分辨出来吗?你被骗了吗?

AI爆发的这两年,我们总是感叹AI视频图片已经以假乱真,因此感到恐慌,担心自己会更容易被虚假信息蒙蔽。

然而,“兔子蹦床”视频的病毒式传播,并非完全源于AI技术的“欺骗性”,而是源于人类观众内心深处对“被欺骗”的需求。

这些网友不都是被动地被骗,而有不少是主动地、心照不宣地参与了一场名为“假装相信”的集体游戏。

这场狂欢的主角不是AI,而是人类自己。

正是视频中那“一闪而过”的兔子消失bug,才让整个事件升级为一场全网参与的“找茬游戏”。如果视频完美得天衣无缝,它可能只会迅速被下一个视频淹没。

这就像观众明知道魔术师在“欺骗”他们,但他们享受的恰恰是那种“明明知道是假的,却看不出破绽”的认知挑战。

AI兔子的“穿帮”,就是这个魔术被揭穿的时刻,它让所有人加入讨论,从而引爆了传播。

缺陷创造了争议,争议驱动了参与。视频的真假不再重要,它所引发的混乱和讨论本身,就是流量的保证。

这种“我竟然也被骗了”的自嘲,迅速拉近了陌生网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了一种“我们都是容易被骗的笨蛋”的社群认同感。由“共同被骗”而产生的连接,其社交价值远大于视频内容本身的真实性。

理想的情况是,我们学会有意识地享受这种“虚假内容”带来的乐趣,同时保持一份清醒的认知,但这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容易。

潜在的危险不只在于AI的逼真程度,而在于当这种“集体欺骗”被用于恶意时,比如制造谣言或骗局。我们需要建立的,是对信息“意图”的识别,而非仅仅对“真伪”的判断。

我们可以多问问自己:这个内容想让我产生什么感觉?它最终想让我做什么?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视频 社交媒体 兔子蹦床 信息辨别 用户心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