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前天 10:41
为何一大批文旅项目死在开业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EPCO文旅模式在近年文旅项目中流行,看似高效打包工程、融资、招商、运营,但实则更像利润转运机。从预埋预算的工程设计,到关联套利的采购环节,再到动态管理的施工,以及托底保壳的运营,每一步都暗藏利润空间。这种模式让企业在项目未成功前就已分得利润,却可能导致项目最终空置、游客稀少,成为一场接力赛式的现金流游戏。

📐 设计环节注重满足领导审美而非游客体验,方案重复率高以通过审批,预算预埋空间大。

🛒 采购环节通过关联公司进行内循环套利,设备、装修、苗木等环节皆可抬高价格,实现利润转移。

🏗 施工环节灵活调整设计和材料,追加费用成为常态,预算动态管理为利润增加提供可能。

📊 运营环节核心目标为防止项目崩盘,招商方案多于实际效果,门票和二次消费并非主要指标。

🔄 EPCO模式本质是现金流机器,将政府资金提前变现至企业,而非注重项目长期可持续发展。

01

这几年,从濒临破产的张家界大庸古城到国内一座座空城抑或烂尾的数亿、十几亿元大型文旅项目背后,往往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新兴名词。

比如,我们说个最常见的——EPCO。

就这四个字母,普通人绝对一头雾水,做文旅的老板们个个讲起来却头头是道,眼睛放光,自带一种玩明白了文旅全产业链闭环的自信,但一通猛如虎操作下来,往往项目一地鸡毛。

问题,出在了哪里?

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新认识的读者朋友许总,他原本干古建施工出身,盖庙、修祠堂、做仿古街是过去十年的主业,现在转型干乡村振兴文旅项目,靠一整套EPCO打包模式,横跨工程、融资、招商、运营。

说到最引以为傲的,许总称自己在华南某地运营一个总投资几十亿的乡村文旅项目,项目分三期,含非遗街区、高空玻璃桥、康养民宿、研学营地……

听上去就很宏大,但我按照固有思维问了一句,“现在本质上,你们还是靠政府钱撑着吧?”

许总回了句模棱两可的:“是,也不是。”

这种回答后面,往往有故事。

许总解释说,他们做这种EPCO项目,最重要的是拿到政府的“乡村振兴款”。

说白了,就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专项贴息贷款,名义上发给村镇,由村镇成立地方平台公司,再把项目发包给他们。

当然,这年头钱都不是白给的,要贴息,但利息自己扛,年化4.5%。

听到这,我就想不通了:“你们自己建、自己营、自己招,还要替政府扛利息?”

许总点头:“对,暂时还没亏过,但每一步都得算得非常准,从方案费里抠,从采购上挖。”

更需要精打细算的是收益分配。

许总说:“还有拿到贷款以后,我们就全力冲刺招商,这个收益也归我们。”

听起来很自由,但文旅项目一旦运营不好,游客没来、数据造不了,贴息贷款到期还不上,到底锅分给谁,就挺难评的。

02

和许总那天聊完后,我陷入了沉思。

他讲的EPCO,乍一看像是现代文旅项目的终极解决方案:一个团队,包设计、包建设、包采购、包运营,政府只需要“点头+放钱+剪彩”。

但我越想越不对劲,你有张良计,他有过墙梯,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这模式看似高效,实则更像一台精密的利润转运机,每一环都能做文章,每一笔都能设计空间。

所以,为了搞清楚它到底有多魔幻,我决定用最土的方式把EPCO四个字母拆开来看。

结果发现这是四种生意,却披着一个故事的壳。

【E】E是Engineering,不是工程,是预埋预算的舞台。

设计环节,你这方案值多少钱,在EPCO模式里是“戏台搭建”第一步。

不是为了游客设计,主要为了让领导觉得好,追求美感对设计师没那么重要,追求审批顺利是灵魂。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项目都长得特像:仿古街×非遗工坊×康养温泉×玻璃栈道×研学基地×一堆永远开不起来的文创店。

一次又一次重复背后,主打一个“过会保险”。

设计图的重点从吸引游客,变成了让领导落笔。

【P】P是Procurement,你别叫采购,应该叫关联套利窗口。

到了P环节,之前的设计方案有了用武之地。

谁控制采购,谁就控制利润,设备可以做高配高价,装修可以搞增项报价,苗木可以买进口品种。

毕竟图纸上写的就是引进稀缺花种,现在知道不合理已经晚了。

很多EPCO团队旗下有几家公司,专门对接采购:A公司报项目,B公司供设备,C公司做施工,D公司做监理。

表面是合作方,其实是一家人。

这套模式的行话叫内循环,外人更愿意称之为关起门来分蛋糕。

【C】C是Construction,施工就简单了,重点是预算动态管理。

施工环节往往是整个EPCO模式里最灵活的部分。

因为一旦你拿到了设计和预算的“双权”,那这古镇、乡村文旅园区造成啥样,其实可以边走边调。

设计临时改、材料临时换、地形复杂增加施工难度……只要你愿意说,理由就永远有。

追加费用是常态,等干到一半,角色互换,地方上开始怕你“撂挑子”,整出个负面工程来才叫傻眼。

所以,在文旅EPCO项目里,最怕的是设计定死,最爱的就是边做边改,边改边加钱,不放款不干活。

【O】O是Operation,运营?不,是托底保壳。

我曾经天真地以为:一个文旅项目的运营能力决定它能不能长久。

但在EPCO模式下,运营的任务只有一个:不崩盘就行。

招商方案多半是先画表格、后找租户,能签下几个品牌背书就算胜利,实在没人来,地方死马当活马医,也只能拼命托底。

至于门票营收、二消转化?哪怕和政府有对赌协议,也早不是核心指标了。

当摆烂的文旅项目运营变成了“控损+托底”,财务修补和反思检讨已经晚了。

难怪许总说,能接EPCO项目的运营团队不是因为懂文旅,而是“牌子多、会写招商册子”。

到这你可能终于恍然大悟,所谓EPCO,其实不是一个文旅项目该有的管理体系,而是一个压缩版的现金流机器。

它的目的从来不是做一个好产品,而是让每一个环节都能提前变现。

许总那天说了句话我一直记得:“我们不是为了干项目,是为了项目活着的时候,我们能先活下去。”

听懂这句话,才算真懂文旅EPCO。

03

如果你看完国内文旅EPCO模式的运行方式,大概率会皱眉头。

全链条打包,每个环节都能设计利润口子,运营没效果也能收方案服务费,游客还没来,钱已经分得差不多了。

一个文旅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被提前消耗完,最后却挂着“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牌子,继续写进年终总结。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个模式还这么流行?

答案很简单,大家都不想负责,只想托底。

对政府来说,总以为EPCO是一次性政绩套餐,不费心,包装即完工。

地方政府不是不懂文旅难做,他们只是没别的选择。

乡村振兴要立功,大型古镇要落地,财政预算要花完,能不能跑通不重要,能不能立项才是第一生产力。

EPCO的美妙在于你只需要审批一套方案,就能把设计、施工、运营的所有指标“批量完成”。

从财政报表上看,项目开工率达标,从媒体通稿看,招商引资力度强劲,从年底汇报看,游客预估数足够支撑GDP小数点后一位。

至于一年后商铺空置、游客稀少?那不是本届的KPI了。

说白了,所谓的EPCO文旅项目不是为游客建的,是为绩效闭环设计的。

那对企业来说,这不是做项目,是做期限错配的现金流生意。

在文旅EPCO项目里,企业的目标非常明确:要么在设计方案上挣钱,要么在施工里挣钱,要么前期赚融资利差,要么后期靠政府托底。

整个链条就像一场接力赛,前期靠报批能力,中期靠垫资能力,后期靠拖字诀和讲故事。

而且越大的文旅EPCO项目越适合这种玩法,大体量意味着更多审批预算,更多采购回旋余地,更多外包空间。

但在这一切看似完美的闭环之下,对企业来说,文旅EPCO项目仍然有巨大的风险,只要一个环节暴雷,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倒塌。

比如:

地方文旅换届,不认前任项目的托底承诺。

振兴款贴息政策收紧,利率上涨。

文旅投等平台公司财务吃紧,不再垫资。

舆情压力上头,被质疑面子工程……

这些问题,某些地方已经在悄悄出现,只是还没集中爆发。

许总说他们现在还没亏,是因为他们算得够细,撤得够坚决。

但这就像股市里的割韭菜,割得干净的不是因为项目好,而是因为跑得快。

文旅EPCO不是魔法,也不是创新,它只是一次系统性的时间错位和责任传递,在最短时间内,把最多的钱从政府账上搬到企业账上。

至于这个过程是不是可持续,没人关心。

最终留下的又是什么?

也许是一个空空荡荡的仿古街,一块褪色的招商海报,和一个仍在PPT里营业的文旅综合体。

你以为项目死了,其实它从没活过。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EPCO模式 文旅项目 利润套利 乡村振兴 现金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