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贵州农信社官网发布公告,将在贵州省联社的基础上组建贵州农村商业联合银行。
值得一提的是,组建后的贵州农商联合银行也将成为继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山西农商联合银行、广西农商联合银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江苏农商联合银行、江西农商联合银行之后,全国的第七家农商行联合银行。
此外,吉林省也获批筹建吉林农商银行,全国各地的农信改革依然在火热进行中。
第七家农商联合银行
和过去六个省的农商联合银行筹建进程一样,贵州农商联合银行成立后,原贵州省联社的业务、资产,以及债权债务等权利义务均由贵州农商联合银行承接。
官网显示,贵州农信由省联社及所辖84家农商银行(农信联社)组成,营业网点2293个,员工2.8万名,存款突破9229亿元,贷款突破7095亿元,已成为省内业务规模最大、服务覆盖最广、从业人员最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图:贵州农信社官网
2024年3月,贵州农信资产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704.5亿元。
目前,贵州农信系统共发起设立22家村镇银行,分布在贵阳、铜仁、黔南、毕节等地,涵盖多个县域金融服务重点区域。这些村镇银行未来是否并入新设联合银行、是否维持法人独立,尚无公开明确方案,但业内普遍预计将面临股权、治理架构等方面的系统性调整。
早在2024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工方案》,其中提到,推进贵州农商联合银行组建工作,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强做优。此次公告的披露也意味着贵州农信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
今年2月5日,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将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落地,组建贵州农商联合银行。发起人方面,贵州金控集团、黔晟国资将会是贵州农商联合银行的股东。
图:贵州金控集团(企百科)
公开信息显示,贵州金控集团成立于2016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为出资人,授权贵州省财政厅为出资人代表,为省管国有大一型金融企业。
黔晟国资2007年6月正式挂牌,由原机械厅、化工厅、冶金厅,建材局、有色局、医药局,成黔集团、武岳集团等三厅三局两集团合并成立,2019年省国资委核定主业为国有资本运营管理。目前已形成资本运作、实业经营、要素交易、资产管理四大板块,具有基金管理、担保、商业保理等类金融牌照。
图:贵州黔晟国资(企百科)
而在今年4月初,贵州金融监管局集中发布六份批复文件,明确同意德江、沿河、江口、思南、玉屏、石阡六家“长征系”村镇银行的股权变更,均由本地农信系统接盘,仁怀茅台农商银行正式退出控股地位。这一动作已被业内解读为贵州村镇银行系统性改革的先行试点。
联合与“不联合”差别较大
值得关注的是,和本次贵州农商联合银行几乎同一时间获批的,还有北方的吉林省。吉林农商银行的筹建是深化全国农信改革的又一重要实践成果,也标志着全国第五家统一法人的省级农商银行即将在吉林诞生。
吉林农信系统的改革摒弃了农信社省县两级体制机制不顺,县域法人分散经营,单体抗风险能力偏弱等治理和经营弊端,统一法人后的吉林农商银行,将成为吉林省内资本实力最强、服务范围最广、支农支小力度最大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图:吉林农信
可以看到,在农信系统改制的过程中,产生了“XX农商联合银行”和“XX农商银行”两套路子,虽然二者仅差两个字,但实际的改革路线却相差甚远。
前者按出资模式可进一步细分为“上参下”和“下参上”两种模式;后者则是通过向社会募集资本,将全省农信机构合并为统一法人,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
比如,前文提到的浙江、山西、广西、四川、江苏、江西等省,就是农商联合银行的模式;而海南、河南、内蒙古等省,则是省级农商银行的模式。
从各省完成改制的时间来说,最早在2022年4月11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就已经获批开业,成为较早开展此类改革的省份之一。2023年,山西农商联合银行成为全国首批采取“上参下”模式改制的农商联合银行。
图:浙江农商联合银行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从筹备改革到落地开业的时间在缩短。从此前监管机关批准筹建的相关公告来看,地方筹建工作的时限往往为自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但事实上,有的省份在三个月内便“结束战斗”。
例如,江西农商联合银行于2025年1月15日获批筹建,4月17日正式挂牌开业,用时仅3个月。
在农信改革的过程中,能够推动农信社优化治理结构、强化支农支小的定位。
比如,今年2月,由河南农商联合银行与郑州农商行、河南中牟农商行、河南新郑农商行等25家法人机构合并组建而成的河南农村商业银行正式开业。
而在河南农信系统改革中,曾采取分步走的方式,即先成立河南农商联合银行,此后推进河南农商行组建,统筹推动中小银行机构清收不良资产、清理问题股东、多源补充资本。
进入二季度,多家联合银行陆续开业,4月,江苏农商联合银行与江西农商联合银行先后挂牌成立。
图:江苏农商行联合银行
截至6月末,江苏农商联合银行资产规模突破5万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13万亿元、3.25万亿元,增幅分别为7.6%、5.4%,不良贷款率稳中有降,整体经营呈现“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良好态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5月开业的内蒙古农商银行,该行一次性整合121家农信机构及村镇银行,将村镇银行一并纳入这一改革方式成为全国首例。据披露,截至6月末,内蒙古农商银行存款余额达7562亿元、贷款余额达4413亿元,跃居全区银行业首位。
省级银行重整地方金融
近年,我国一直在不断对农信系统进行改革。
从政策上来说,202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省联社转换职能,规范履职行为。
图:贵州省联社与贵州金控集团座谈
今年1月12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明确六大监管重点任务,将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列于首位。农信社作为我国中小银行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重要领域之一。
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一省一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
当然,农信社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中的一种特有现象。自2003年农信社改革以来,农信社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农信社在体制机制上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
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农信社先天制度不足,改革缺乏法律法规支持和约束,产权和控制权错配导致管理体制、机制不顺。面对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农信社亟须提升忧患意识,应对市场份额和竞争力下滑的局面。
目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还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从根源上解决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图:村镇银行的“退出”也是一大趋势
从机构层面看,改制有助于提升农商行信用评级、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并通过统一中后台系统、集中风控平台显著降低运营成本与风险暴露。
部分省份改制后的省级农商行已成功发行资本补充债券,融资成本较改制前明显下降。金融市场层面,改制加速不良资产出清与低效机构整合,推动金融资源向优质主体集中,提高整体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此外,改制促进资金跨区域流动,打破传统县域金融封闭格局,有助于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
对于区域经济而言,改制后的农商行具备更强的资本实力与产品创新能力,支持乡村振兴、普惠金融以及地方产业升级的金融需求,尤其在服务‘三农’、小微企业及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能够发挥更显著的支撑作用。
结束语
对各省的农信系统来说,无论是改制前还是改制后,无论是省级管理服务机构还是市县法人机构,农信机构都应该发挥自身的金融作用,服务地方民生与产业发展。
在全国省级银行的改革大潮之下,上述农商银行和农商联合银行未来会如何发展,且让我们继续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楼卓昊Fintech”,作者:楼卓昊,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