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发表于2007年的文章《汉谟拉比法典与商汤关系新论》在国内高教界引发讨论。该文提出大胆推测,认为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大量相通可能源于英国先祖曾受中华文明洗礼,用拼音方式抄录上古单音节文字,特别是古汉语文献。文章进一步推测,上古汉语可能曾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主要语言之一,并从中迁移至黄河流域。基于此,文章假设《汉谟拉比法典》所用语言可能与中国古汉语极为相近,甚至汉谟拉比本人可能为中国古代帝王,而现代汉语的误译导致了“一家人不识一家人”的误解。此观点被部分网友质疑过于牵强附会。
⚖️ 文章核心论点提出,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相似性可能源于古代英国先民受中华文明影响,通过拼音方式抄录古汉语文献,暗示了中华文明的深远传播。
📜 文章进一步推测,上古汉语或许曾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主要语言,并由该地区传播至黄河流域,进而影响了整个东亚文明的形成。
📜 基于上述推测,文章大胆设想《汉谟拉比法典》的语言可能与中国古汉语高度相似,甚至认为汉谟拉比本人可能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帝王,而现代翻译过程中的偏差导致了历史认知的混淆。
🗣️ 尽管文章提出了上述新颖的观点,但其论证过程被部分网友认为“牵强附会”,显示出该理论在学术界尚未获得广泛认同,引发了关于历史考证与文化传播的进一步讨论。
8月4日消息,近日,一篇2007年刊发于《武汉科技学院学报》的文章《汉谟拉比法典与商汤关系新论》在国内高教界引起议论。
引言部分,该文表示:可能的推测是,在上古世界里,英国人的先祖曾经中华文明的洗礼,英语词是在用拼音的方式抄录上古单音节文字特别是古汉语文献,以致造成了英语与汉语词汇大量相通的问题(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根据历史考证,说印欧语系的英国人的先祖发源于欧亚草原,在小亚细亚及两河流域经受文明洗礼后,逐步迁移到英格兰群岛上的。以此推测,上古汉语亦曾是古代两河的主要语言之一,汉语可能是从两河流域迁移到黄河流域进而扩展到整个东亚地区的。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汉谟拉比法典》所用的语言应该跟中国古汉语极为相近,或者汉谟拉比本人就是中华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帝王,只不过是由于英国人把巴比伦语翻译成英语,再从英语翻译成现代汉语,造成了极大误会,导致我们中华后辈“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
对此,有网友在社交媒体评论,该文内容过于牵强附会,而你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