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eta 15小时前
牛人很多,为啥都不愿回印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聚焦印度精英人才的流失与回流现象,深入剖析了印度裔人才在全球,尤其是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由此带来的印度本土人才短缺问题。文章详细介绍了莫迪政府为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如“引凤还巢”计划、奖学金项目和创业扶持等,并探讨了美国签证政策调整等外部因素对印度人才回流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印度在吸引人才方面仍面临的挑战,如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监管环境优化以及如何将“美好蓝图”转化为实际成果等关键问题,并对印度能否成功赢得这场“跨洋抢人大战”进行了展望。

🌟 **印度裔人才在全球舞台闪耀,但本土人才流失严峻。** 印度裔精英在科技、金融、学术等多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如桑达尔·皮查伊担任Alphabet CEO,多位印度裔执掌《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然而,大量印度顶尖科技人才选择留在海外,导致印度本土在人工智能、医疗等领域面临严重人才短缺,影响了国家发展目标。“伪回流”现象也未能为印度经济创造核心价值。

🏛️ **莫迪政府多管齐下,力促“凤还巢”。** 为扭转人才外流趋势,印度政府推出了“印度制造”、“数字印度”、“创业印度”等计划,并加大对量子计算、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投入,鼓励海外专家参与。通过海外公民身份(OCI)计划、税收优惠、奖学金项目(如VAIBHAV、重返印度奖学金)以及搭建“印度人才之桥”,为海外印度裔提供归国便利和发展机会,旨在打造创新创业的“温室”。

🇺🇸 **外部环境变化为印度人才回流提供契机。** 美国收紧H-1B签证政策以及科研经费的变动,促使部分在美国发展的高端人才重新考虑海外发展机会。例如,受签证政策限制的印度裔科学家和企业家开始考虑将研发业务转移至印度。这为印度抓住机遇,吸引流失人才和技术能量提供了历史性窗口。

🚀 **印度人才回流面临挑战,需抓住机遇窗口。** 尽管人才回流现象初现端倪,如PhonePe创始人拉胡尔·查里和物理学家拉古·马哈詹等纷纷回国,但印度仍需在科研基础设施、监管环境、公私合作等方面进行大力投资和改善。专家强调,印度必须将科研视为国家优先事项,并借鉴过往经验,如汽车行业当年成功吸引海外人才促进产业升级的案例,果断行动以吸引STEM人才,确保“美好蓝图”转化为“真金白银”。

🤝 **多方协作是赢得人才争夺战的关键。** 印度能否成功赢得这场STEM人才争夺战,需要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建议政府关注工业和学术界的侨民,简化定居手续;行业机构建立人才发现办公室;一流STEM高等教育机构为校友建立专门小组。高层政治人物的招引力和私营部门的实际行动,将是决定印度在此轮人才争夺战中表现的关键因素。

“印度是我的一部分,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带着它”,来自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桑达尔·皮查伊曾动情地说。53岁的皮查伊出身于工薪家庭,在他12岁那年,身为电气工程师的父亲在家中安装了第一部固定电话。这台旋转拨号电话机激发了他对技术的热爱,激励他后来考入印度理工学院(IIT)。

大学毕业后,父亲用一年的积蓄,为皮查伊买下飞往美国的机票。这个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青年,如今已是科技精英。2015年,皮查伊成为Google公司首席执行官(CEO),现任Google母公司“字母表”公司(Alphabet)CEO。

像皮查伊这样的顶尖印度人才很多选择留在海外,他的IIT校友中就至少有2万人在美国打拼。印度最需要的科技精英大部分没能留在国内,这显然不利于“2047年发达印度”这一宏大目标的实现。

这些年来,莫迪政府为吸引人才回流制定了多项“引凤还巢”计划,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人才外流的趋势。而当下,美国重启特殊专业人员/临时工作签证(H-1B签证)限制,并出台学术干预政策,搅动了全球人才流动漩涡,印度的“引凤还巢”计划或将迎来收获季。

顶尖的印度裔人才

从硅谷的科技丛林到巴黎的时尚殿堂,印度裔精英的身影无处不在。据《印度时报》,截至2024年,共有14位印度裔CEO掌舵《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不仅美国和欧洲在争夺印度人才,就连阿联酋也在以高薪吸纳印度精英。

眼下,硅谷依然是印度裔高端人才传统上的聚集地。Google、微软、IBM、Adobe这些科技巨头都由印度裔掌舵。印度《经济时报》数据显示,2024年,印度裔占硅谷工程师的三分之一、高科技公司CEO的10%、H-1B签证持有者的72.3%。

印度裔美国人在创业生态系统中的表现同样突出。截至2024年,美国约600家独角兽企业(估值超10亿美元)中有72家为印度裔创办。在学术界,美国高校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有多达2.2万名印度裔学者。

2025年,印度裔学者、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加内什·塔库尔当选得克萨斯医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学院(TAMEST)院长,领导这一汇聚了350位院士和8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机构。塔库尔所擅长的石油工程创新代表了印度裔学者的顶尖水平。

印度裔人才的影响已渗透至科技、金融、零售、奢侈品等多个领域:现任世界银行行长阿贾伊·邦加(中文名:彭安杰)曾担任万事达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十多年;印度裔美籍高管维韦克·桑卡兰则管理着美国第二大连锁超市艾伯森(Albertsons)。

印度裔人才的足迹还从美国扩展到欧洲,除了利娜·奈尔成为首位领导香奈儿的印度裔女性外,诺华集团、拔佳集团(Bata)、联合利华等也在印度裔CEO的领导之下。印度《第一邮报》评论说,印度裔的成功得益于IIT和印度管理学院(IIM)的精英教育及多元文化适应力。

人才流失之痛

印度裔在全球大放异彩,背后却是印度本土日益加剧的人才流失之痛。以人工智能(AI)领域为例,全球8%的顶尖AI研究人员来自印度,留在印度国内的仅有1%;医疗领域的情况则更为严峻,印度作为全球最大移民医生来源国,约有7万名印度培训的医生在美、英等发达国家执业,而印度本土医生配比却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32岁的拉维(化名)原是印度班加罗尔一家公立医院的内科医生,2024年,他递交了美国H-1B签证申请。《展望》杂志记录了他内心的挣扎:“在印度,我每天出诊要看50个病人,一次轮班36小时,薪水却只有美国的1/10。美国的医院提供先进设备和尊重,我别无选择。”

27岁的支付平台数据分析师苏雷什(化名)也买好了飞往美国的单程票。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攻读AI硕士后,他计划留在美国从事前沿技术研究工作。“印度的薪酬和创新环境无法与美国相比。”他坦言,“我爱我的国家,但暂时不会回去。”

地缘战略分析师卡利德在印度《支点》杂志指出:“印度十分重视H-1B签证为国家带来的好处,2023年,印度海外工人汇款占GDP的3.3%。美国从中受益,印度却承担了高昂的培训成本。”

更令人担忧的是“伪回流”现象:越来越多类似Google、微软的国际巨头在班加罗尔等地设办公室,吸引不少杰出印度裔海归,然而,他们多为跨国公司服务,而非进行本土创新。卡内基梅隆大学工程学院印度裔兼职教授维维科·瓦德瓦对此评论道,“这些‘伪回流’者虽身在印度,却没能为印度经济创造核心价值。”

召唤金领精英

面对严重的人才流失现状,莫迪政府出台多项政策,试图将“孔雀东南飞”扭转为“凤还巢”。“让人才外流转为脑力增益”,这是莫迪自2014年上台以来就打出的口号。为实现“2047年发达印度”(GDP达30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1.8万到2万美元)的愿景,政府推出多项政策,打造全球创新中心,召唤科技、医疗、生物、金融等各领域的印度裔海外英才回国效力。

比如,通过“印度制造”“数字印度”“创业印度”等计划吸引科技人才参与印度创新经济;推出“国家量子使命”“半导体使命”“人工智能使命”等科学任务加大对前沿科技的投入,鼓励具备前沿知识的海外印裔专家参与。“印度的AI创新使命会让一些才华横溢的工程师选择返回印度工作”,印度信息技术部部长瓦伊什瑙颇有信心地表示。

此外,印度还通过推动海外公民身份(OCI)计划,为海外印度裔提供免签入境和投资便利,通过税收优惠、赠款等支持政策鼓励印度侨民重新融入印度经济。

印度政府还在搭建“印度人才之桥”,让海外印度精英成为连通祖国的“金色纽带”。印度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推出数项奖学金计划,为居住在海外的印度裔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专家以及医务人员等专业人士提供有吸引力的归国工作途径和机会。

其中,2023年启动的VAIBHAV奖学金计划已经促成数十位科学家与印度机构合作。另外,科技部生物技术司设立了“重返印度奖学金项目”,为有志于返回印度建立独立实验室的专家打开机遇之门。

为了让归国专家能够安心从事研究工作,印度还在努力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CSIR)实施的“高级研究助理(SRA)”计划,为高素质专业海归人士提供为期三年的临时职位。CSIR还为印度裔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设立了50个科学家/技术专家职位,入选者将被认定为杰出科学家。

曾在印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作的教育专家沙姆苏对此评价说,莫迪政府正在不遗余力地为这些金领精英打造一个创新创业的“温室”,希望他们能在家乡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这是5月5日在印度孟买拍摄的城市景色

新一代精英人才回流

一系列的引才措施带来了一定成效,近年来,越来越多印度专业人士正返回故土,其中不仅有企业家,也包括软件工程师、科学家、医生等。

据印度《商业旗帜报》报道,约20%的印度独角兽企业和许多初创企业的联合创始人曾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2015年,从硅谷返回印度的拉胡尔·查里与两位合作者联手创立了PhonePe,该公司目前已跻身印度顶级金融科技公司之列。现任CEO查里在接受印度记者采访时表示,“莫迪总理的‘数字印度’为我们提供了创业的沃土”。

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弦理论物理学家拉古·马哈詹,也在2024年选择返回班加罗尔。在美国研修16年后,他说,“印度的弦理论水平仅次于美国,这主要得益于在海外接受培训的几代研究人员的传承,我希望自己也能够像前辈一样,在印度继续推动本土研究和教育。”

临床微生物学家克里希玛·考什克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后,于2018年通过“重返印度奖学金项目”返回印度,在浦那大学启动了伤口感染研究项目。“印度有大量传染性病原体,在印度完全可以进行世界级研究。我经历过‘美国梦’,现在是塑造新兴的印度梦想的时候了”。

跨洋“抢人大战”能否胜出

虽然人才回流现象正不断涌现,但并不能掩盖印度所面临的人才外流挑战。

挑战中也有一些有利因素,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移民政策“急刹车”,科研经费“断崖式削减”,这些都促使不少美国高端人才不得不重新寻求海外发展机会。这对一直在试图“引凤还巢”的印度来说,无疑是个历史性机遇。

维维科·瓦德瓦不仅在美国从事学术研究,也是一家生物科学公司的创始人。受制于美国的签证政策和招聘时遇到的挑战,瓦德瓦已决定将研发业务转移到印度。

他最近在《印度时报》上发表文章说,印度完全有能力转接美国正在流失的人才和能量。但是,抓住机遇仅仅是第一步。印度需要投资科研基础设施,改善监管环境,激励公私合作,为海外的印度裔科学家创造回国的途径。最重要的是,印度不能将科研视为奢侈品,而应将其视为国家优先事项。

不少印度专家指出,印度的人才回流机遇之窗不会持续太久,因此必须从以往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果断采取行动,确保把最好的STEM人才带回印度。

班加罗尔印度管理学院战略问题教授克里希南等甚至为印度如何赢得这场STEM人才争夺战列出了具体指南:

政府需关注工业和学术界的侨民,特别是高级研究人员和学术领袖;外交部需建立单一窗口,让印度侨民办理定居手续更为简化和顺利;印度工业联合会(CII)等机构建立专门的人才发现办公室,与潜在人才接触;印度一流的STEM高等教育机构为有兴趣返回印度的校友建立专门小组。

虽然打赢这场人才争夺战并不容易,但印度当年也有通过在美国吸引人才,实现汽车行业成功转型的成功案例。1991年,印度实行经济开放后,工业曾面临产品开发技能严重短缺问题,当时,汽车行业抓住底特律衰落的契机,成功说服几个在通用汽车公司做研发的印度裔工程师返回印度,这些人利用他们在美国积累的经验,最终推动了印度汽车工业的创新发展。

或许是因为亲历过,曾担任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主席的瑟沙萨伊在《印度教徒报》强调,高层政治人物招引和私营部门行动的成效,将决定印度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表现的成色。

一位身在硅谷的印度裔工程师打趣道:眼下大家都在用显微镜盯着印度的机会,但最后是留是走,还得看莫迪政府能不能把“美好蓝图”变成“真金白银”。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印度人才回流 人才外流 科技人才 莫迪政府 H-1B签证 STEM人才 创新创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