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1小时前
美国在重构财政收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个人所得税和工资税,两者合计占八成。然而,特朗普政府通过实施“对等关税”等措施,大幅提高了关税收入,使其占比接近第三大税种公司所得税。这一转变使美国税收结构趋向于发达国家中罕见的依赖关税模式。文章分析了关税收入激增的原因、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以及对国际贸易伙伴(如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造成的冲击。同时,也探讨了这种税收政策调整的政治逻辑和市场反馈,指出关税政策一旦固化,即使政权更迭也难以轻易撤销,可能引发国际经贸关系的深远变化。

🇺🇸 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构成:个人所得税和工资税占据主导地位,分别占联邦财政收入的约45%和35%,构成了联邦收入的八成。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高收入人群承担更多税负;工资税主要用于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相比之下,中国中央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占比相对较低。

📈 关税收入的显著增长:在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推动下,特别是实施“对等关税”后,美国关税收入大幅攀升。数据显示,关税收入在2024年6月达到往年平均水平的四倍,并可能在未来每月飙升至300亿至400亿美元,占联邦总收入的比例可能达到8%至10%,这使得美国成为一个依赖关税收入的国家,与传统发达国家不重视关税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 税收结构调整的长期影响与政治现实:将关税作为稳定财源可能改变美国传统的税收结构。一旦关税收入被固化,即使未来政权更迭,也很难撤销或下调关税,因为这会引发相关受益行业和工人的强烈反对,成为政治敏感话题。此前特朗普政府加征的关税,在拜登政府时期也得以延续,印证了这一趋势。

🌍 关税政策对国际贸易伙伴的影响:美国关税政策的调整对全球贸易伙伴造成了显著影响。除了美国国内,几乎没有国家是赢家。即使是受“照顾”的盟友,如英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印尼等),也面临出口压力增大、利润空间被压缩的问题。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其低毛利产业受到较大冲击,而日本和韩国在经济和心理层面也遭受了深重影响,并开始寻求减少对美依赖。

🤔 经济规律与政策的博弈:正如新加坡李显龙所指出的,虽然政府可以不完全按照经济原则行事,但经济规律本身的存在不容忽视。市场力量会推动企业和个人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行动。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政策改变市场格局,但最终结果可能与预期存在偏差,甚至可能“白忙一场”,因为市场的自发力量会寻求规避和调整。

一个政权最根本的问题,说到底就是“钱从哪里来,打算花到哪里去”

对于美国联邦政府来说,它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几块:

1、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比约45%,而且自1980年代以来始终保持在这个占比水平。

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高收入人群承担更多税收,来源包括工资薪金、自营收入、资本利得等。

美国的个税征收覆盖面广、执法严格,公民、永居全球范围的收入以及外国人在美国境内获得的收入都是征税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个税在中国并不是重要税种,中国中央政府前两大税收来源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仅占6%左右。

2、工资税

工资税又称社会保险税,主要用于支持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这部分税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占联邦财政收入约35%。

经常有在美国工作——特别是旧金山湾区工作的朋友——抱怨美国的税率高,其实主要就是指个人所得税和工资税这两部分加起来太多了,对于部分高收入群体来说,甚至能接近50%。

3、公司所得税

前两个税种构成了美国联邦政府收入的八成,剩下的公司所得税、消费税、关税、遗产税等算是零敲碎打,其中公司所得税占比约10%,为第三大税种。

长期以来,关税在美国政府收入里的地位并不突出,2024年关税总收入约1100亿美元,只占联邦政府总收入的2.8%。

对于非美国公民,美国海关及边境保卫局拥有绝对权力当场决定是否让你入境,签证本质上属于使领馆给海关出具的“介绍信”或“推荐信”性质,不代表正式入境许可。

《日经新闻》近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美国一举成为关税收入大国”。

众所周知,特朗普长期秉持给个人和企业减税的立场,以此吸引支持者并将其写入了“大而美法案”,可该花的钱还是一分不能少,从哪里开源呢?

关税。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关税收入自政府出台“对等关税”的4月起激增,6月达到266亿美元,为往年平均水平的四倍。

截至6月底,对等关税和汽车关税分别产生超过177亿美元和107亿美元的税收。

根据美国耶鲁大学预算研究所的统计,截至7月13日,美国关税的平均有效税率为20.6%,达到19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随着8月份更高水平的对等关税和其他细分领域关税全面落地,美国每月的关税收入有可能飙升至300亿至400亿美元区间。

这意味着关税收入将从一众小税种里脱颖而出,接近美国第三大税企业所得税的总量,达到每年4000亿美元的量级。

不得不说,特朗普确实异于常人,他正将美国改造为一种罕见的税收结构。

传统认知里往往是越落后的国家越依赖关税收入,越发达的国家越不重视关税,而他恰恰反了过来。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关税占美国税收的比例为2.8%,英国为0.7%,法国为0.006%,中国为2.7%。

在世界银行统计的关税比重超过5%的35个国家和地区里,没有一个是发达国家。

如下表所示,《日经新闻》认为美国关税收入最终可能达到占总税收比例的6.8%,这其实有些保守了,以当前呈现的三倍于2024年月均收入计算,很可能在8%~10%区间。

问题来了,假如特朗普任内真的调整了财政收入结构,把关税作为稳定财源取代一部分个人/企业所得税,那么今后即使政权交替,也很难撤销或下调关税。

因为这部分财源已经被固化下来了,冤有头债有主,重新找一个税源接替它十分困难。

尤其是涉及具体产业的,比如钢铝、汽车,这些关税某种意义上是特朗普响应民粹的一部分。

假如新总统胆敢撤销,势必遭到受惠行业工人的激烈反对,甚至在大选期间就会成为一个热门辩论话题,逼迫政治人物不得不表态支持。

实际上,美国已经出现过政党轮替后仍延续此前关税的先例——特朗普第一届政府曾对中国加征关税,遭民主党批评,后来拜登政府也讨论过撤销,但最终还是继承下来。

7月15日,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出席了一场经济学会晚宴,期间谈了许多他对特朗普关税的看法。

李显龙认为,全球可能迈入一个“暂时减一”的新局面——整体经贸框架不变,对美贸易则单独实施一套规则。

跟日本方面的担忧类似,李显龙也认为美国不可能在特朗普任期结束后就取消加征的关税:

“在政治上这是不现实的,获益于关税的企业会抱怨说,前一任政府这么做是为了保护我们,你为什么要单方面放弃这个筹码?”

李显龙含蓄批评了特朗普的做法,他以自身在政府的经验指出:

“你可以不照着经济原则来做事,但你不能否定它的存在。无论遵守与否,经济法则都存在,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这就是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

任何政府都可以对抗这些规律、选择走不同的路,但市场的力量会推动企业和个人为了个体利益而以某种方式行事。

你以为目标达成了,结果又发生别的事情,最终可能只是白忙一场。”

最后谈谈特朗普关税的赢家和输家。

抛开美国自身不谈,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以外的国家是这场关税风波的赢家,即使像英国、新加坡这些只被加征10%关税的地方,也不必“五十步笑百步”。

事实上,这些被网开一面的国家本身就是对美进口大于出口,哪天它们因为关税比较优势而扩大对美出口,也会被拎起来收拾。

重点谈谈输家。

截至目前美国已达成若干份框架性贸易协议,主要来自盟友和东南亚国家。

美英关系特殊,跟英国的协议更多是出于“照顾”以及给欧盟做示范的目的,基本代表了特朗普能够让步的底线。

日本、欧盟和韩国均为15%,附加采购条件也很类似。

越南为20%关税,印尼、菲律宾、泰国、柬埔寨为19%关税,老挝和缅甸为40%。

东南亚是拜登任内“China+1”产业链重构策略重点打造的对美出口新高地,经此风波,这些国家的对美出口势必遭受明显打击,因为纺织、电子产品组装等行业的毛利本就不高,想吃掉20%关税压力是非常大的。

越南之所以第一个让步,根本原因就是它对美国几乎没有谈判筹码,原先46%的高关税足以对其出口制造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中国台湾省在特朗普那里似乎是被比照东南亚看待,初期32%的关税跟东南亚类似,现在被征收20%关税也是对齐越南,但台湾更在意的其实是半导体关税,目前尚在酝酿中。

除东南亚外,日本和韩国也是受伤很深的两个国家——无论经济层面还是心理层面。

作为美国最大外部投资国和坚定盟友,日本一开始希望得到优惠待遇,怎料却被特朗普批评“被惯坏了”。

尽管最终磕磕绊绊签署了协议,但日本国内“努力减少对美依赖,实现更大自主”的声音已生根发芽。

不仅如此,日本最初希望15%关税是独家优待,能扩大汽车在美国的优势,可实际上日美协议不过是为特朗普提供了一份“模板”,东京难免又有为他人做嫁衣之感。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美国税收 关税 财政政策 国际贸易 特朗普政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