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8月2日
This Is the News From TikTok
原文发布时间:2025年8月2日, 13:45 ET
本文深入探讨了TikTok如何演变为一个重要的新闻来源,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文章指出,这一现象既带来了机遇,也伴随着挑战。
文章的核心论点是,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Z世代,正通过TikTok上的“新闻影响者”(newsfluencers)和非传统内容形式(如短剧、混剪视频)来获取时事信息,而非依赖传统媒体机构。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39%的30岁以下成年人定期通过TikTok了解时事。然而,在被美国用户关注的账户中,传统媒体的占比不到1%。
文章以26岁的内容创作者亚伦·帕纳斯(Aaron Parnas)为例,他凭借其快速反应和对TikTok算法的深刻理解,吸引了420万粉丝。当美国轰炸伊朗的消息传出时,帕纳斯在几分钟内就发布了视频,迅速向观众传达了核心信息。他的模式依赖于对主流媒体报道的快速总结,其优势在于速度和传播效率,而非原创报道。帕纳斯认为,他触及的是那些“从不也永远不会看传统新闻”的年轻观众。
然而,这种新闻消费模式引发了对信息准确性的担忧。TikTok上的新闻内容形式多样,从模仿最高法院裁决的短剧,到充满情绪化配乐的政治事件“剪辑”,其信息传递往往侧重于“氛围”而非事实细节。文章引用南加州大学教授罗伯特·科齐内茨(Robert Kozinets)的观点,指出用户通常是被动接收算法推送的内容,而非主动搜索。
在信息核查方面,许多用户依赖评论区的“众包式事实核查”,倾向于相信点赞数最高的评论。尽管帕纳斯辩称TikTok上的虚假信息不比其他社交平台或某些新闻频道更多,但NewsGuard的一项评估发现,该平台20%的新闻搜索结果包含虚假信息。
文章最后指出,尽管美国国会出于对其中资背景的担忧,已通过法案要求其出售,但特朗普总统已三次推迟实施该法案。无论TikTok的未来如何,通过算法分发、为吸引眼球而包装新闻的模式似乎将持续存在,并不断拓展“新闻”的定义。
Israel Under Pressure
原文发布时间:2025年8月2日, 12:02 ET
本篇综述了最新一期《华盛顿周刊与大西洋月刊》的讨论内容,核心议题是美国与以色列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特别是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与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总理之间的分歧。
讨论指出,特朗普总统本周因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问题,与内塔尼亚胡产生了公开分歧。据《华尔街日报》国家安全记者亚历山大·沃德(Alexander Ward)分析,特朗普团队相信他们对内塔尼亚胡拥有影响力。
然而,沃德进一步解释称,这种影响力可能被高估了。他认为,“特朗普团队所认为的影响力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大,因为内塔尼亚胡也有他自己的政治考量。”这暗示了以色列总理在应对美国压力的同时,也必须顾及国内的政治格局和支持基础,这使得外部施压的效果变得复杂和有限。
The ‘Slacker’ Teen Who Was More Than Just a Punch Line
原文发布时间:2025年8月2日, 11:00 ET
本文是一篇纪念性评论,回顾并赞扬了演员马尔科姆-贾马尔·华纳(Malcolm-Jamal Warner)在经典情景喜剧《考斯比秀》(The Cosby Show)中对西奥·赫克斯特布尔(Theo Huxtable)这一角色的深刻塑造。文章认为,华纳的表演超越了“懒散少年”的刻板印象,精准地捕捉了一个在父母期望下挣扎的青少年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文章开篇回顾了剧集第一集中西奥与父亲克里夫的经典对话。面对成绩糟糕的儿子,克里夫试图用严厉的方式进行教育,而西奥则表现出一种看似懒散却暗含挑战的态度。作者指出,华纳的表演技巧在于,即使在争论中处于下风,西奥也展现出一种复杂的脆弱感,既不令人反感,也不显得愚蠢。
西奥的角色弧光是该剧的核心叙事之一。起初,他是一个不爱学习、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幻想的少年。他的漫不经心与父亲克里夫所强调的教育和努力的重要性形成对比。文章指出,克里夫对儿子的担忧,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比尔·考斯比本人后来对黑人青年的严厉公开批评。
随着剧集发展,西奥的形象逐渐丰满。他表面上的自负掩盖了内在的不安和对未来的迷茫。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是,西奥在大学被诊断出患有阅读障碍症。这一发现为他过去的学业挣扎提供了合理解释,也使他摆脱了被贴上的“失败者”标签。
最终,西奥在社区中心担任志愿者,通过指导与他有相似困境的青少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成就感。他的成功并非成为父母期望的医生或律师,而是在经历挫折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和成功定义。文章总结道,华纳的表演让观众见证了一个迷茫少年如何转变为一个认识到“试错是人生一部分”的成熟个体,其真正的胜利在于找到了自我。
The Powerful Consistency of Mail Delivery
原文发布时间:2025年8月2日, 10:30 ET
本期《奇迹读者》通讯聚焦于邮件投递工作所蕴含的强大而持久的力量。文章认为,邮递员日复一日的坚持,为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基础性的秩序和可预测性。
通讯的核心内容是对斯蒂芬·斯塔林·格兰特(Stephen Starring Grant)新出版的回忆录的评论。格兰特在疫情期间失去公司营销工作后,回到家乡弗吉尼亚州布莱克斯堡成为一名乡村邮递员。评论文章的作者泰勒·奥斯汀·哈珀(Tyler Austin Harper)写道:“在格兰特的叙述中,邮政工作人员为一个有时感觉正在分崩离析的国家带来了秩序和可预测性,尤其是在那些凸显我们对联邦官僚系统严重依赖的危机时期。”
除了这篇书评,通讯还推荐了另外两篇文章,以多角度展现邮递工作的重要性:1. 《美国最偏远社区如何收发邮件》:讲述了为亚利桑那州苏派村(Supai)投递信件和包裹所涉及的复杂后勤、马术技巧和毅力。2. 《邮件投递中的无声英雄主义》:探讨了在自然灾害后,美国邮政服务(USPS)等快递服务如何帮助社区恢复正常感。
文章总结道,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灾后社区,邮件投递的持续性都体现了一种安静而关键的英雄主义,是维系社会运转的重要纽带。
Marc Maron Has Some Thoughts About That
原文发布时间:2025年8月2日, 09:30 ET
本文是对喜剧演员马克·马龙(Marc Maron)最新HBO Max特辑《惊慌失措》(Panicked)的评论。文章认为,马龙的喜剧风格依然充满对抗性和鲜明观点,但他的关注点已随时代变迁而演进。该特辑被视为他与《末日乐趣》(End Times Fun)和《从暗到黑》(From Bleak to Dark)构成的“十年三部曲”的终章,深入探讨了个人生活困境与社会灾难性事件。
文章指出,在《惊慌失措》中,马龙的表演更加收放自如,他运用长篇叙事、角色扮演和肢体喜剧等多种形式。特辑的主题围绕着生活中的各种“污秽”:从家中的猫腹泻、鼠患,到对美国政治衰退的失望,再到父亲因痴呆症而逐渐衰退的精神。马龙将这些个人和社会的糟心事作为素材,最终引向对自身死亡和尸体处理方式的黑色幽默思考。
评论的核心观点是,马龙的喜剧一直是他进行“递归式自我反思”的工具,通过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来挖掘幽默。一个重要的例子是,他在特辑中讲述了一段可能发生在童年时期的性创伤经历。他并非为了博取同情,而是以此为跳板,探讨施虐者如何处理自己的行为,并将痛苦转化为有力的思辨和喜剧。
文章将马龙的职业生涯视为一个连续体,而非几个孤立的阶段。尽管他从一个愤怒的年轻喜剧演员成长为如今事业有成的中年人,但他好辩、焦虑的核心风格始终如一。他的视角随着文化规范的演变而调整,例如,他从早期嘲笑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到如今讽刺性地承认手机是他的“主要情感伴侣”。
文章最后总结道,马龙的个人成长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在一个动荡的世界中努力保持真实和在场。他喜剧的魅力在于,观众可以见证他如何用其独特的声音,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修正自己的思想,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