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这个中美企业PK的图,其实这是从中国人的视角看的,如果从欧洲人的视角,从日本人的视角,从印度人的视角看,可能右边美国的企业还是这些,但左边的大部分企业都会换掉。
只不过因为中国本土市场足够大,所以能把左边的这些企业的市值养起来,看起来规模确实已经很大了,但实际上很多公司出了国门,竞争力并不强,目前跟右边美国的这些企业无法形成正面竞争。
我大致看了下,左边能真正算得上全球化企业的只有大疆一家,华为在2020年之前可以算,但最近几年国外收入占比已降至3成,勉强算半个;字节凭借TikTok,海外收入占比也能接近3成,也能算半个吧。
而右边的基本都是全球化的企业,在美国以外的收入占比大部分接近或超过50%。比如苹果在美国以外的收入占60%左右,特斯拉的收入美国占50%,中国25%,欧洲20%,其他地区5%。FB,ins,Google,油管,这些app基本上除了中国人不用,全球其他国家都在用。
左边的企业里,比亚迪在海外收入在10%出头,今年有望到15%,东南亚是主要市场;
阿里巴巴通过并购和投资,去年已经将自己的海外业务收入提高到10%,蒋凡也凭借在国际商业零售板块的业绩增长,重新进入核心管理层和合伙人。
其他5家企业,海外收入占比都在10%或以下,简单来说都是专注于赚中国人钱的公司,比如腾讯虽然海外收入大概在10%左右,但其实海外的收入里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华人在玩腾讯的游戏,真正欧美国家的人玩农药,用微信的比例是很低的。
所以中国的企业真的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我们的人口红利会在未来50年逐渐减退,三架马车中消费市场逐渐饱和;进出口受地缘政治影响增长乏力;投资以前更多依赖政府,但现在大部分的地方财政已经枯竭。今后只有走出去,赚全世界钱的企业越来越多,才能真正跟美国掰掰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