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3小时前
明星批量制造下一个“LABUBU”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明星IP形象的兴起及其在粉丝经济和商业拓展中的作用。从五月天“卜卜”到周深的“周可可”,众多明星通过IP形象与粉丝共创情感价值,并以此拓宽商业生态。文章分析了明星IP从早期虚拟形象到如今实体化、概念化符号的发展趋势,指出IP的成功关键在于“去人格化、塑产品化”,构建独特的世界观和艺术理念,以实现商业价值的可持续性。同时,文章也剖析了明星IP在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渠道、品控等挑战,并探讨了歌手在IP开发中的独特优势,认为IP已成为连接粉丝与明星、重塑粉丝经济的重要媒介。

🌟 明星IP形象的崛起与演变:从粉丝内部梗到现象级IP,明星IP已成为粉丝文化与商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深、周笔畅、汪苏泷等众多明星纷纷打造个人IP,这些IP多源于粉丝与明星的情感共创,具有深厚的价值内核。IP开发经历了从早期虚拟形象创作(如黄子韬的“韬斯曼”)到如今以实体化、概念化符号出现,为泛IP商业开发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

💡 IP成功的关键在于“去人格化、塑产品化”:文章强调,要维持明星IP的价值核心,需要将真人价值转化为可标准化运营、多场景复用的商业符号,摆脱对明星本人的过度依赖。早期基于真人形象开发的IP(如“迪丽冷巴”)随着流量退潮而消逝,而成功的IP则能形成独特的商业符号,保证更长远的价值影响力。刘德华的“安逗”、“黑仔”虽早有尝试,但因市场和内容理念的限制未能长久维系。

🌍 构建独特世界观与艺术理念是IP价值的源泉:许多成功的明星IP之所以能保持商业活力,在于其基于明星与粉丝关系构建了复杂的世界观,并融入了与明星紧密相关的艺术理念。例如,周深为“周可可”和“周嫑嫑”精心设计了千字创意稿和细节,并将其融入演唱会和快闪店;汪苏泷的“罗曼城”世界观也丰富了其IP的商业延展性。这种世界观的深度开发,不仅拓宽了收入渠道,也为明星应对市场变化提供了支撑。

🛍️ 潮玩市场的兴起为明星IP提供了发展契机:JELLYCAT、泡泡玛特等潮玩品牌的活跃,特别是毛绒品类的爆发式增长,为明星IP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明星IP大多选择以毛绒玩偶作为切入点,如五月天阿信的STAYREAL毛绒玩偶销量远超荧光棒。这种实体化的IP周边,不仅成为粉丝情感的凝结物,也重新连接了粉丝经济的脉搏,为IP注入生命力。

🚀 明星IP的商业化挑战与歌手的独特优势:明星IP商业化面临渠道不成熟、品控等问题。线上渠道分散,多采用“平台+自营”模式;线下渠道则多集中在演唱会快闪店,并设置购买门槛以筛选高粘性粉丝。歌手因其与粉丝互动频次高、衍生品经济成熟以及版权自主性更强,在IP开发上更具天然优势。IP的成功开发,也成为歌手应对音乐市场变革、重塑粉丝经济的重要策略。

假如你带了一个状似胡萝卜的毛绒玩偶,出现在了五月天演唱会,不用等你自我介绍,马上会有粉丝将你视为“自己人”,给你疯狂地投递物料,并热情地称呼你“wmls”。

这个迅速让粉丝辨别身份的玩偶叫作“卜卜”,是五月天阿信的潮牌STAYREAL在2023年推出的一个IP形象。从起初的一个“粉丝内部梗”进化为现象级IP,如今的“卜卜”不仅成为粉丝文化的一部分,也在拓宽着五月天的商业生态。

不止五月天的“卜卜”,很多明星都创立了属于自己的IP形象。周深的“周可可”和“周嫑嫑”,周笔畅的“睡不醒”,汪苏泷的“素龙”等等。这些IP形象大多源自于粉丝与明星的情感共创,具有深层次的价值内核。

值得注意的是,明星的IP开发制作明显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早期明星IP的开发,更多基于虚拟形象创作,比如黄子韬的“韬斯曼”、胡夏的“胡小夏”等等,随着潮玩市场的火爆,明星IP形象逐渐凝练为概念化符号,并以实体化的方式在线下屡屡亮相,让泛IP的商业开发变得更具想象空间。

黄子韬IP“韬斯曼”(图源:微博@韬斯曼)

显然,歌手是做这类IP最多的。流媒体时代减少了粉丝与明星的实体性连接,而IP周边的出现,既能让粉丝找到群体性身份认同,又能进一步拉进粉丝与歌手之间的距离,对实体专辑、签售形成某种程度上的代偿。

最重要的是,这种依托IP而成立的独特的“世界观”,无形之中延长明星的艺术周期,甚至发展出独立的商业生态。毕竟,“LABUBU”助力泡泡玛特成为百亿潮玩帝国不过是昨日之事。

打造一个世界观

深度开发明星IP并不罕见,这既是明星扩大商业帝国的核心策略,也是稳定其职业生涯的先手之招。

从商业价值来说,最简单的逻辑是拓宽了明星的收入渠道。而站在明星职业发展角度考虑,IP形象也能把短期流量热度转化为长期注意力,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环境。

在早期流量时代,明星IP的开发更多基于真人形象层面出发,让明星与IP形成强关联性,试图让IP形象接住明星的流量。比如,迪丽热巴晋升成流量小花时,腾讯动漫基于其形象、性格开发了“迪丽冷巴”。然而,这种真人形象层面的IP开发完全依托于明星本身,并没有形成独特的产品价值,反而收窄了其商业想象空间,这类虚拟形象IP随着流量时代的退潮无一例外消逝了。

想要维系住明星IP的价值核心,就需要做到“去人格化、塑产品化”,将真人价值转化为可标准化运营、多场景复用的商业符号,在数字经济时代保证更长远的价值影响力。早在2007年,刘德华就开发了安逗、黑仔两个虚拟IP形象,并基于两个形象制作了漫画、玩偶等等相关周边,在介绍这个虚拟IP时,刘德华曾提到,“真实的艺人会老去,但虚拟偶像不会。”

不过,早期IP市场窄化,没有商业生态的全方位支撑,也没有内容理念的不断注入,虚拟IP的生命周期难以维系下去。

《北京大学学报》关于明星IP最大价值化的一篇文章曾指出,“明星IP包含五项基本要素,各要素符合一种由内到外层层包裹的洋葱型结构。其中,最中心的要素是核心价值观,然后依次向外展开的要素为鲜明形象、故事、多元演绎与商业变现。”

(图源:《北京大学学报》)

对照市场上的明星IP来看,很多时候,明星IP走到了“鲜明形象”之后,就开始原地踏步,很多团队无法或者没有精力构建一个更能被市场接受、粉丝认可的故事,IP价值因此开始萎靡。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明星踟蹰在周边开发,却很难让IP效应扩大化的重要原因。

而如今,炙手可热的明星IP能够保证商业活力,恰恰在于基于明星与粉丝的关系打造了一套内核复杂的世界观,这其中的艺术理念跟明星有着非常深的关系。《开始推理吧》节目中,周深专门设计了掩藏自己情绪的“周可可”和勇敢表达内心想法的“周嫑嫑”两个IP形象,为了人设开发,他不仅专门准备了千字创意稿,还特意把关IP形象的各种细节。之后,周深团队注册IP商标,并将“周嫑嫑”的形象作为演唱会的重要元素进行展示,并用伴随演唱会的线下快闪店来加深粉丝对IP的认同。

IP的高度概念化的优势正在于此,不仅可以用潮玩逻辑进行延展性开发,可以进行手机壳、冰箱贴、帆布包等文创设计,更重要的是,IP本身的独特美学正在建立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反哺内容创作。比如,汪苏泷的十万伏特巡回演唱会就是建立了一个名为“罗曼城”的故事背景,世界观中,不仅有“素龙”,还有其它“罗曼城”公民。

站在商业角度来说,明星IP也是借了市场“东风”。JELLYCAT、泡泡玛特等潮玩品牌的出现,带动了毛绒市场的活跃。2024年上半年,泡泡玛特首次将其零售业务拆分为手办、MEGA、毛绒玩具和衍生品及其他四个板块,其中,毛绒品类的收入暴增994%。

这种市场变化也反应在明星IP的选择上,几乎所有IP都是用毛绒品类打开局面,并收获不小收益。在STAYREAL淘宝旗舰店,销量最高的就是毛绒玩偶,售出9万+,甚至超越了演唱会标配荧光棒。

商业模式的惊喜与烦恼

不同于大品牌有着成熟的供应链和运营能力,明星IP商业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更复杂一些,渠道的不成熟首当其冲。

一般来说,明星IP的发售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途径,但是这两种途径都不同程度面临着各自的运营压力。

首先,明星IP的线上发售渠道大部分不在传统平台,而是在自己的APP或者小程序。比如,王源的“HUG”在小程序“UNEEDAHUG”上销售,林俊杰的“胖宝”则是在自己的APP“JJ20”上销售。这种情况一般来说,相当于艺人团队搭建了自己团队对周边制作发行进行全链条管理,避免了平台抽成,保证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构建私域流量护城河,可以将粉丝沉淀在自有渠道。

不过,一部分明星一方面考虑到大平台可以覆盖面更多大众消费者,另一方面考虑到自营渠道的差异性,一般会选择“平台+自营”双轨模式。比如,五月天阿信的STAYREAl不仅在淘宝有旗舰店,还有自己的小程序、APP。

另外一些明星尚未建立自己完整的运营团队,而维护APP、小程序的成本比较高,还是会选择与平台合作。比如,陈楚生的“六毛”就是在大麦商城,张远的“呆呆鸟”是在QQ音乐扑淘商城。

大麦商城里陈楚生的IP“六毛”和扑淘商城里张远的IP“呆呆鸟”

相较线上渠道的分散,线下渠道比较集中,明星大多会选择在自己演唱会现场开设快闪店。快闪店的线下打卡推动了社交传播,这种实体空间也相当于明星的“艺术展览馆”,维系了明星粉丝的情感连接,也有机会将演唱会的路人观众转化为粉丝。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线下空间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粉丝社群的“大本营”,快闪店通常需要预约,或者设置购买门槛,一方面是为了筛选出高粘性付费粉丝,另一方面也是避免黄牛的出现。周笔畅的快闪店就对购买人员的资格设置了严格要求:使用当日演出门票,且周笔畅超话等级大于等于7。

当然,线下场景不局限于商业发售,还有一些文旅层面的传播合作。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五月天的“卜卜”,之前出现在上海东方明珠塔,杭州西湖,而最近更是把北京变成了一座巨大的“五月天痛城”:朝阳公园的水碓湖飘着五个巨型大球合影;一辆双层巴士每天会穿梭在鼓楼、751动力广场等五个特殊站;长城、首钢六工汇等地都放置着五月天公仔装置。

将IP场景跟文旅标志性建筑融合,在刺激当地的文旅消费的同时,也在间接推动IP从粉丝圈层迈入大众视野,拓展着IP本身的生命周期,建立更大的商业影响力,这也成为了不少明星IP追逐的终极目标。

虽然线上线下不同渠道宣传运营在粉丝助力下可以保持稳定,但即便泡泡玛特如此庞大的商业公司尚且面临各种经营难关,没有相关经验的明星团队更需要不断磨合学习。在社媒上,可以发现关于这些IP周边的相关帖子中,出现了不少关于品控、预售等问题的不满,如果不能完善处理这些问题,IP未来商业化之路必将反噬到明星。

另一种实体记忆

在这次明星IP浪潮中,不难发现一条隐秘的规律,主理人是歌手艺人较多,影视艺人少有,这其中跟不同身份背后行业特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歌手跟粉丝之间的互动方式更多,演唱会、音乐节等活动可以提供高频的线下互动机会,为IP的全链路宣发提供了便利,另外,从早期的实体专辑到应援棒,歌手的衍生品经济显然更加成熟。

五月天25周年演唱会部分周边(图源:微博@相信音乐Bin-music)

不过,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版权。歌手的版权层面开发自主权更高,主动性更强,可以主导IP的开发。不难发现,如今比较火的IP主理人都是创作歌手身份较多,音乐版权都在自己手里。

歌手打造明星IP更如鱼得水,是天然的行业特性带来的结构性优势。但是站在宏观角度来看,这种IP矩阵的开发,是歌手们应对音乐市场巨大变革下的必要之举。

网络时代的带来,深刻冲击着音乐市场的商业模式,作为主要收益的实体专辑,慢慢被数字专辑所取代,对于手握线下演出和实体专辑的歌手来说,无异于断掉一臂。而实体专辑的没落,更是剥夺了粉丝与歌手之间实质性联系,影响着粉丝的群体凝聚力,丧失情感归属。

如此来看,实体专辑的功能性正在被现如今的潮玩IP取代,成为粉丝与明星、粉丝与粉丝建立实体化联系的重要媒介。玩偶成为了粉丝与明星情感的凝结物,一个宏大的抽象世界观呼唤回粉丝更强的归属感,也成为了粉丝们的独特精神标志,便于在人群中寻找到同好。在社媒平台,不少五月天粉丝会在自己ID后加上胡萝卜的表情图案,表明自己的身份。

社媒平台上的五月天粉丝(图源:小红书@每天一只IP喵)

这种高度凝练的群体性符号,不仅为商业拓展提供更多的开发可能,更大意义上,重新连接了粉丝经济的脉搏,并为其发展注入了生命力。

当粉丝经济源源不断为IP注入活力,这种影响也会吸引到路人关注。在小红书上,不少路人会主动询问玩偶的购买渠道,成为玩偶粉丝,进一步产生了解明星的欲望,进一步扭转了以往粉丝群体性行为的负面印象。

虽然很难想象这种IP开发随着之后内容与商业的深度融合,以及虚拟和现实的不断交融,将会助力艺人实现怎样难以估量价值。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那些成功将艺术理念转化为可持续性商业符号的艺人,势必会获得更持久的影响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明星IP 粉丝经济 IP开发 潮玩 文化商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