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SZ002594)$ 一体化优势的递减
比亚迪在新能源车产业早期凭借高度一体化的垂直整合模式,占据了极强的成本与交付控制力。彼时行业尚处于配套体系不成熟的阶段,独立零部件企业难以提供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具备电池、电控、电驱核心能力的整车厂拥有先发壁垒。而比亚迪,恰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胜出者。
但行业的快速成熟已改变这一格局。随着产业链上各关键零部件领域——包括电池系统、座舱电子、智能驾驶、热管理等——均出现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国产专业化厂商,“全链路自造”不再是提升效率的唯一方式,垂直整合的边际效益开始递减。
这对比亚迪来说,并非意味着竞争力的丧失,而是其原有的压倒性优势正逐渐转化为相对优势。它仍在成本控制、自主可控性方面维持领先,在理性的市场环境下,肯定是有优势的。但这套模型的不可替代性正变得弱化,竞争壁垒正从制造能力向品牌、产品品质、渠道与研发创新等方向迁移。而在这方面比亚迪是有一定缺陷的。
20万以下:个性化与错位竞争
比亚迪在20万元以下大众市场拥有极高渗透率,其“王朝+海洋”系列构建起丰富的产品矩阵,性价比优势明显。但是现在有两方面势力的夹击,一个是以$吉利汽车(00175)$ 为代表,依靠燃油车积累+供应链+补贴,打造出了竞品。一个是以零跑、小鹏等品牌通过在视觉上“堆料”配置,如大屏幕、激光雷达、智能座椅等,争取感官层面的消费者认同;但其背后往往是对底层质量和安全的妥协。比亚迪则因品牌定位及质量标准,难以在“亏本换销量”的价格战中全面迎合。这部分群体也抓住了用户差异化的需求,想买小众一些的品牌实现个性化,年轻化。
整体而言,比亚迪在国内市场的挑战,不是来自单点的颠覆性对手,而是一个集体成熟化的产业环境——技术门槛下降、消费者选择多元、营销打法更激进,正逐步侵蚀其传统护城河。在短期内,这种格局的变化让船夫哥“20万以下定价权”的发言受到质疑,将带来估值层面的扰动,尤其是投资者对其“增长确定性”的重新评估。
市场观点:无底线价格战
我的观点:终究回归理性,市场份额相对稳定,联手稳价
我认为投资者不能把价格优势理解为产品优势,尤其是在20万以下,不能因为某些品牌定价更低就认为他能和比亚迪掰手腕,更多是补贴的结果,亏本卖车。就跟东哥补贴大家和奶茶一样。
现在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来到了60%,假设2030年85%,那也没剩多少空间了,因为本身国内大盘并没有多少增长,明后年几乎是断崖式增速下降,从原来的三位数,30%+,到10%左右。这种市场环境已经不是几年前,力大砖飞靠补贴冲产能就能回本的年代了,每个价位每个车型都有竞争对手卡位,都是新能源车,很难说把人挤下去。下过围棋的都知道,中盘就是十几手,下完基本上大局已定,很难逆转的。有些吉利股东嚷嚷着要取代比亚迪,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靠补贴换来的份额,补贴一停都要送回去。
国内增速的放缓,会让新势力车企重新估值,因为投资者意识到大门关闭了,现在还没有盈利的,以后也不可能盈利了,对烧钱的支持度会降低,转而要求利润,就跟美团一样。所有企业到了这个阶段,都是利润为王了讲故事已经不行了。我认为明后年价格战会下去,比亚迪和吉利联手稳价。因为吉利也要利润(评级为啥降级心里有数),他体量也足够大了,为了抢那点份额,牺牲一百多万辆的利益他是不会干的。但是这个思路目前还没有被市场接受。
比亚迪的成本优势,一个是90%零部件自产,还有是量,600万的产量,吉利300万(一多半燃油)零跑一百万不到,成本差距不是一点半点。还有就是比亚迪明年完成大额折旧了,包袱更轻,对量的依靠是逐渐减少的。有些人说比亚迪卖不出去就要倒闭,其实船夫哥未雨绸缪,顺周期折旧已经安排好了。
此外,其“工程师文化”与长期研发投入已形成明显差异化壁垒。例如兆瓦闪充、电池结构创新、太阳能车顶,DM6.0等。真正做到了人无我有,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优势。比亚迪并非靠短期爆款产品或营销话术驱动增长的企业,其成长更像是一个技术深耕型制造企业的厚积薄发。我认为比亚迪会针对市场情况,更新换代,推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现在我认为更多是产品周期问题,被吉利“偷袭”了半代,但下一代就会找回场子。
比亚迪已经表态,一是要加强市场宣传,二是要造精品,从车海战术过渡到精品+车海。作为大众品牌必须要卡位,所以车海不是问题,还有一些球友在指点比亚迪学习小米模式学习特斯拉大单品,这是对产业的不理解。车海相对精简,更新换代就行了,个别价格带识别客户需求,推出个性化产品,比如说钛3就很好。
比亚迪的结构性转机:全球化驱动下的盈利能力重估
市场观点:国内内卷看不到头,高端化失败
我的观点:28年利润超千亿,未来五年65%+利润贡献来自海外,高端化=海外
当国内市场的高增长阶段已接近尾声,海外市场的布局成为比亚迪未来估值修复乃至重构的核心变量。我一直说:国内卖辆汉,不如国外卖海鸥。中国工业品在本国卖不上价,但在全球都是香饽饽。比亚迪海外带来的利润和市场空间,远超国内高端化。比亚迪的全球化战略显得更为系统和长远,其本质是打造“制造+品牌”双重出海逻辑,而非单一的出口业务。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算一笔账,比亚迪未来的增长到底多少来自国内?多少来自海外?我算完65%以上的利润增长是由海外贡献的,国内市场固然重要,但是战略优先级早已低于海外。长期投资者都在关注,而国内的基金,短期炒作机构,却一直盯着国内数据,弄得人心惶惶。
在泰国、印尼、巴西、匈牙利等新兴市场,比亚迪不仅出口整车,更在积极建设本地工厂,以实现产地本地化、供应链本地化和销售体系本地化。在欧洲,比亚迪通过海豹、汉等高端车型切入中高端市场,以较强的产品力和高性价比切入主流渠道,建立了初步品牌认知。更重要的是,这些海外车型并非以牺牲利润换份额,而是在“合理价格+完整体验”的框架内实现增长,具备更强的盈利能力。
目前来看,海外对比亚迪高端品牌的接受程度,远超国内。我认为比亚迪高端化在海外有可能先于国内成功,然后改变国内刻板印象带来的认知偏见。
当前市场对比亚迪估值体系仍高度依赖国内销量预期,而真正决定估值上限的,是其海外业务的利润释放节奏。一旦其在关键海外市场实现规模化运营,形成可持续的利润回流,其估值锚点将从“出货量”转向“利润质量”,这将为投资者提供更清晰的增长预期和溢价基础。牺牲一部分998,去打造精品,去海外扩张是没有问题的。
最终,从投资视角来看,比亚迪当前正处于从“高速扩张”转向“利润兑现”的战略转折期。国内销量不再是估值驱动的主要变量,利润结构和海外盈利才是未来两年的关键催化因素。考虑到其当前市值已充分反映了国内市场增速放缓的预期,若海外业务实现超预期增长与利润释放,将有望开启新一轮的估值重构周期。这个关键的转折点,要看中报,三季报,年报,利润的坚挺会改变因销量受阻遇到的质疑。
比亚迪长期估值:智能化没有计入,科技企业》传统制造
市场:长期回归燃油车估值10-15x PE
我的观点:科技属性被系统性忽视,估值有弹性
我认为市场不应该用燃油车方式给比亚迪估值,现在新能源车的发展,已然是与科技深度绑定,是人工智能落地的重要应用。我认为市场不是没有意识到这点,特斯拉木头姐早就在说这个事,小米人车家市场也是认可的,那为什么到比亚迪就是没有,甚至是负分因为研发投入过多。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
智能驾驶比亚迪一定是第一梯队的,而且进展非常迅速,现在智能泊车出来厂家负责,没有一个人敢跟。OTA次数也是非常频繁,相信会实现快速的赶超。这个早就由数据量,人员和投入,算法等优势所确定的。机器人也是一定会做的,口罩机都可以手搓的公司机器人硬件为什么不会做?
多数人追求短期的确定性,被短期的强势所吸引去跟投,而忽视了长期竞争力的重要性,还有估值的问题。真正长期投资者更多是逆向思维,长期从产业发展方向考虑,未雨绸缪。而且买入的价格也是很重要的,比亚迪现在的估值我认为是低估的。
唯一一点抱怨:持有比亚迪的“情绪价值”太低啦,累
其实市场的机会有很多,买QQQ也是躺赢,买其他公司持有体验更好,没有那么多杂音和情绪,收益也差不多。比亚迪涉及的行业,竞争,还有媒体的情绪太多,是我投资过的最有挑战性的公司。如果有机会能找到不那么累的,我会调仓一部分。
希望我跟市场的三问三答,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本话题在雪球有21条讨论,点击查看。
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