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阿里巴巴预告了首款自研AI眼镜——夸克AI眼镜。
上半年,灵伴科技(Rokid)、小米、雷鸟等厂商密集上新智能AI眼镜,拉开百镜大战2.0的帷幕。而如今,阿里的入局更是让“百镜大战” 的战火再度升级。
从最新披露的信息看,该款产品具备通义千问大模型和夸克AI能力,还支持高德导航、支付宝看一下支付、淘宝拍立淘、飞猪旅行的行程提醒等,相当于把阿里的整个生态都戴到了脸上。目前已完成产品研发,预计年内发布。
与初创企业、手机厂商竞相推出新款AI硬件、押注爆款的策略不同,夸克AI眼镜是阿里第一款AI硬件产品,意味着补齐从AI大模型到应用再到硬件的完整链条。互联网大厂下场做可穿戴智能硬件,上一个可能还是字节Pico。
相比手机需要“拿出”,AI眼镜的佩戴属性似乎更符合AI硬件全天候在线的理想状态。无论是之前AI超级应用竞赛还是如今原生AI硬件的布局,本质上都是对未来流量入口的争夺。而C端市场作为必争之地,阿里自然不会缺席,此次推出夸克眼镜就是阿里AI to C战略又落一子的表现。
从单押ToB到重注ToC
阿里AI to C的起步并不早,相较于字节、腾讯、百度等直接围绕自研大模型,面向C端消费者推出豆包、元宝、文小言等AI应用;阿里此前的AI布局一直以B端服务为主,将重心放在AI大模型和AI及云基础设施上。
今年2月,阿里官宣“未来三年将投入至少3800亿元”,投入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阿里一方面通过云平台提供标准化的API接口,让企业客户接入预训练好的通用模型;另一方面,针对金融、医疗、零售等垂直行业的特定需求,支持定制化模型训练服务。
这一模式也成效显著,从阿里巴巴2025财务年度来看,在强劲的AI需求带动下,阿里云公共云收入增长加速,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阿里云全财年收入突破双位数增长。
相比重点布局的B端AI业务,阿里的C端AI业务则一直不温不火。
虽然阿里在模型端具备领先优势,面向C端的产品通义APP也一直在稳定更新,但显然,通义APP在C端市场的用户认知度远不及豆包、DeepSeek等AI应用。
七麦数据发布的2024年AI产品下载榜Top30显示,豆包累计下载量超过2亿,位居第2位,Kimi位居第7、文小言位居第9,而通义仅位列第18位,下载量在2000万左右。
图源:七麦数据
不是做不了C端,也不是不想做C端,而是此前阿里AI to C的布局一直存在“既要又要”的战略摇摆。一方面,不愿放弃C端市场的巨大潜力,需要通义APP保持市场存在感;另一方面却未能像B端业务一样形成清晰的业务聚焦与资源倾斜。
直到2024年底到2025年初,在看到字节凭借豆包、即梦等AI产品成功赋能核心业务,以及DeepSeek等AI应用的爆发式增长,再结合自身在多业务流量见顶的现状,阿里才决定正式发力AI to C战略,和AI to B双线并行。
2024年12月,“通义”应用团队正式从阿里云分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又在今年2月挖来全球顶尖AI科学家许主洪(Steven Hoi),负责AI to C业务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及Agents相关的应用解决方案。3月,主导“新夸克”重磅升级的少壮派高管吴嘉被委任为阿里AI to C的负责人。
目前,阿里的AI to C业务布局已形成两大事业群,分别是以夸克、UC、书旗小说、通义APP构成的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以及天猫精灵、AIoT业务、智能眼镜等业务构成的阿里智能互联事业群。
重组团队、引入顶尖人才、整合核心产品线......阿里的对AI to C的正式布局虽起步稍晚,但好在动作迅速。目前,吴嘉领衔的"双事业群"具备业务协同优势,但相比字节等对手的AI原生优势,阿里面临的关键挑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通义大模型的潜力,获得C端持续的用户增长。
从AI大模型到C端应用触达
从阿里AI to C两大事业群架构可以看出,阿里在AI to C的布局聚焦大模型及其应用(软件)和智能硬件这两方面。
而这两方面的协同恰好能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通过释放通义大模型的能力推动各类应用的创新发展,再通过应用端不断增长的需求拉动智能硬件市场的扩展与增长。同时智能硬件作为入口采集大量数据用于模型的迭代与优化。
其中,通义APP和夸克作为AI应用先后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成为AI to C的入口,实现从AI大模型到C端应用的触达。
2023年7月,通义APP作为阿里原生大模型的官方应用正式上架;2025年初,在正式并入阿里AI to C业务后进行了全新改版。除了接入阿里当时最新的开源推理模型通义千问QwQ-32B之外,还上线了人格化的智能体作为交互对象,这一升级也被视为直接对标豆包。
左边是通义APP,右边是豆包
夸克则于2016年在UC浏览器的基础上诞生,最初以“页面极简、无广告”的智能搜索工具进入市场,后向智能助手、AI全能助手转型;直到今年3月13日,阿里推出“新夸克”,并将其定义为“AI超级框”。现在的夸克已经不再是一个涵盖网盘、扫描王和高考服务的浏览器,而是阿里重资押注的AI Agent。
阿里官方更是将新夸克定位为AI旗舰应用,可以说,现在的夸克就相当于字节的豆包、腾讯的元宝,在阿里的AI产品矩阵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地位甚至超过了通义APP。
显然,阿里的AI to C战略优先推动夸克向AI应用转型,而非主打通义千问APP这一原生应用。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户体量。
从AI产品的下载规模来看,七麦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夸克累计下载量突破3.7亿,登顶2024年度AI产品下载榜,远超第二名豆包的规模;其中00后用户规模占比超过50%。
再看月活,QuestMobile数据显示,今年5月包括腾讯元宝、Kimi在内的AI应用,月活用户呈现下滑趋势。可以看出,前期动辄上亿的投流能够带来短期内的用户增量,但烧钱获取的用户难以持续留存。对阿里而言,坐拥亿级活跃用户的夸克“自带流量”,是最现成的AI落地场景。
尽管夸克从“看片神器+网盘+高考助手”转型“AI全能助手”,但用户对其AI定位的感知有限。从社交媒体以“夸克”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来看,大部分用户仍将其视为搜索或存储资源的工具。此时的夸克更像是"浏览器中最AI化的产品,AI应用中又最依赖浏览器流量"的特殊存在,夸克1.5亿月活中真正使用AI功能的"有效用户"比例仍需验证。
小红书上搜索关键词“夸克”
相比之下,豆包、DeepSeek、Kimi等AI原生应用的月活虽不及夸克,但其一开始就定位对话式生成AI,反而形成了更强的用户粘性,这与夸克的“大而全”形成鲜明对比。
夸克的功能大而全,覆盖搜索、网盘、扫描、高考等场景
值得注意的还有,夸克的用户活跃度高度依赖场景。比如与高考志愿夸克2024年暑期月活峰值接近2亿,但日常月活却1亿左右徘徊。这说明夸克面临在日常使用中用户渗透率不足和留存率偏低的挑战。
下一代超级入口
前文提到的AI大模型和AI应用(通义APP和夸克)都属于AI to C布局的软件层面,而阿里在智能硬件的布局瞄准的不止是下一个AI爆款的终端产品,而是下一代超级入口——比如AI眼镜。
截至目前,WAIC上正式预告的夸克AI眼镜是阿里首款自研的AI硬件产品。与市面上现有产品相比,夸克AI眼镜并未死磕硬件参数,而是携通义千问和全系应用打出了生态牌。
现阶段,市面上的AI眼镜仍高度依赖智能手机的算力支撑与功能协同,无法独立使用。而夸克AI眼镜则是更加贴近AI时代的理想终端——用户无需掏手机、无需打开App,仅需抬头查看或语音指令,即可完成导航、扫码支付、商品比价等这类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操作。
正如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智能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所定义夸克AI眼镜的核心特征:首先它必须是一副好戴的眼镜;其次是全天候可用的智能终端;最核心的,是随身的AI 超级助手。
但是,仅局限于阿里生态内的应用显然难以实现“AI超级助手”的功能。作为一款面向大众市场的智能硬件产品,夸克AI眼镜还需突破生态壁垒,实现更广泛的软件兼容。除此之外,还面临语音交互等核心功能高度依赖网络环境,有限的续航能力难以支撑全天候使用等AI眼镜本身存在的问题。
此次夸克AI眼镜现身不仅描绘了To C的美好愿景,还实实在在炫了一波技能。据了解,夸克AI眼镜搭载双芯片和双电池系统、采用双光机设计,不仅续航更长,资源调度更灵活,也更纤细、更轻量。
宋刚也表示,夸克AI眼镜将会联合全球领先的眼镜品牌,通过技术、渠道、服务以及C2M定制能力的整合,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同时,据智东西报道,阿里正基于Qwen系列模型向Rokid、雷鸟创新等AI眼镜头部企业提供AI能力支持。
这么看来,夸克眼镜虽主打C端,但大有ToB、ToC全都All in的架势。但能否真正实现从技术构想向商业成功的跨越,仍需待其正式发布后的市场检验。可以肯定的是,阿里认定了AI眼镜这个AI超级入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财商学”,作者:Yicai商学,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