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eta 前天 15:01
中国科学家揭示水稻“无胚”之谜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团队,近期在水稻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成功发现了调控水稻“无胚”性状的关键基因OsBZR4。这一发现对于培育高品质、更耐贮存的大米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OsBZR4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60%至100%的无胚种子,通过调控该基因,有望培育出具有温度敏感型的无胚水稻种质。这不仅能显著提高精米产量,还能增强稻谷的耐储藏性,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稻米品质开辟了新途径。该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

✨ 关键基因OsBZR4被发现:科研团队成功克隆并解析了水稻“无胚”性状的关键调控基因OsBZR4,填补了该领域分子机制研究的空白。

🌾 无胚水稻的潜力:研究发现,无胚水稻在提升精米产量和储藏品质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因为消费者食用的精米主要就是胚乳。

💡 基因调控机制:OsBZR4基因在不同栽培品种中均可产生无胚种子,通过调控此基因,可培育出温度敏感型的无胚水稻种质,实现精米产量和耐储藏性的双重提升。

🌱 育种价值与意义:该研究为水稻育种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基因资源,有望提高水稻的精米产量和耐储藏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升稻米品质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一项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开展的研究,日前发现了水稻“无胚”的调控基因。这项研究将对培育品质更高、更耐贮存的大米起到重要作用。

水稻的胚是其生命起点,而胚乳则是储存淀粉和蛋白质的主要“仓库”,为胚胎萌发提供营养,消费者吃的精米主要就是胚乳。

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卜庆云介绍,水稻中存在一些胚与胚乳比例失调的突变体,其中的无胚水稻在提升精米产量和储藏品质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形成的原因过去一直未被揭示。

研究人员克隆并解析了水稻无胚性状的关键调控基因OsBZR4,系统阐明了其作用机制。研究首次发现OsBZR4基因在不同栽培品种中突变均可产生60%至100%的无胚种子。通过调控OsBZR4基因,可以培育出具有温度敏感型的无胚水稻种质,既能提高稻谷的精米产量,又能提高稻谷的耐储性。


有胚、无胚水稻的糙米(图片上半部分)和精米(图片下半部分)。(受访者供图)

这项研究填补了水稻无胚性状分子机制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水稻育种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基因资源,有望提高水稻的精米产量和耐储藏性,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稻米品质提供了新途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日前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记者古一平)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水稻 基因调控 粮食安全 农业科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