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以后,我就成了问题制造机。”有正处在孕晚期的准妈妈在社交平台上感慨,一堆困惑找不到靠谱的答案。
“感冒吃药会不会影响宝宝”“孕期体重增加多少属于正常”“胎动频繁是怎么回事”“孕宫缩会影响胎儿吗”……几乎是稍有异动都会焦虑不安。
相比在黑暗中孤独摸索的前辈们,当下的准妈妈们幸运地拥有了“AI顾问”。AI工具不仅可以回答孕妇们的各种问题,包括“能不能吃”“能不能做”“怎么做”等问题,还可以提醒孕产妇一些重要事项,比如该数胎动了,以及提前推送科普知识,为分娩做准备等。
“AI在孕期提供的主要是心理安慰。”有使用AI工具的孕妇表示,她所展示的与AI聊天的信息显示,几乎每天都要问很多细节的问题。在她手里,AI既是全科医生也是心理咨询师。
孕期还有一大苦恼就是控糖。“只要用手机扫一下食物,AI就能马上算出热量,还能列出需要补充的微量元素。”有孕妈按照AI的指导将白米饭换成粗粮,在此后的产检中顺利过关。“不怕被医生‘骂’了。”
除了通用模型,作为医疗AI的重要组成部分孕产相关AI产品也越来越多。
虎嗅了解到,自从今年以来,已有超过30个孕产相关的大模型、AI应用、AI智能体上线,腾讯云、支付宝医疗等大厂,宝宝树等母婴领域龙头,苹果等科技巨头,上海一妇婴等公立医院和迈瑞医疗等医疗设备厂商都已纷纷下场。
段涛,就是上述孕产相关AI的探路者之一。
就在今年年初,段涛回到了东方医院,增加了一个重要的身份——“医学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去东方医院对我来讲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跟人工智能相关。”段涛说。他也在科技公司的帮助下开发了妇产科智能体。其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地满足准妈妈、新手妈妈们的健康需求。
有了AI智能体,准妈妈、新手妈妈们只要在支付宝的健康管理平台点开智能体就可以随时提出疑问,如果有就诊需求还能直接获得挂号链接,甚至是在线问诊平台。
“女性从怀孕到生孩子的过程,跟疾病还不一样,更多的是一个生理现象,覆盖了生理、心理、生活方式,包括运动、营养等诸多内容。”知名妇产科专家、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妇产科主任段涛告诉虎嗅。而在中国,这些方面长期被忽视,存在很多盲点和误区,而医生在问诊的时候又没有时间详细讲。
“我们要花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去提供相关的支持。”段涛说。他个人的社交媒体账号已经有上千万粉丝,大量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科普上,“即便如此,还是不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社交媒体上不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士在公然提供“专业知识”,这也让段涛忧心忡忡。
目前市场上针对准妈妈的AI产品呈现多样化趋势。最常见的是集成在手机APP中的AI问答和管理工具、微信或支付宝小程序中的AI智能体,以及结合可穿戴设备的AI产品,如智能胎心监测仪、智能体重秤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AI产品普遍支持文字、语音、图片等多种交互方式,并通过长记忆功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在这场AI孕产赛道中,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互联网大厂占据明显优势。宝宝树等头部母婴平台也积极布局,推出了全方位的AI支持,宝宝树的“米卡AI”提供了多达126个工具矩阵,以满足孕产期的各种需求。
“女性从怀孕生孩子生育的过程,跟疾病还不一样,更多的是一个生理现象,覆盖了生理、心理、生活方式,包括运动、营养等诸多内容。”知名妇产科专家、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妇产科主任段涛告诉虎嗅。而在中国,这些方面长期都存在一些误区,但是医生在问诊的时候又没有时间讲太多,这就形成了一个空白地带。
“我们要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提供相关的支持。”段涛说。他个人的社交媒体账号已经有上千万粉丝,大量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科普上,“即便如此,还是不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社交媒体上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士在公然提供“专业知识”,这也让段涛忧心忡忡。
目前市场上针对准妈妈的AI产品呈现多样化趋势。最常见的是集成在手机APP中的AI问答和管理工具、微信或支付宝小程序中的AI智能体,以及结合可穿戴设备的AI产品,如智能胎心监测仪、智能体重秤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AI产品普遍支持文字、语音、图片等多种交互方式,并通过长记忆功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在这场AI孕产赛道中,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互联网大厂占据明显优势。宝宝树等头部母婴平台也积极布局,推出了全方位的AI支持,例如其“米卡AI”就提供了多达126个工具矩阵,以满足孕产期的各种需求。
在多位医学相关人士看来,AI可能是提高年轻女孩生育意愿的关键一步。AI可以为她们提供更多知识、信息,扫除对生育的恐惧,随时为她们提供服务,在心理上也给足安全感。
近年来,中国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现象已经引发了很多讨论,据预测,在经过2024年的一个小反弹之后,2025年中国出生人口的数量将会进一步下滑,跌破900万大关,达到历史新低。
一方面,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想生育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近期发布的一项涉及全国超6.2万人的调查显示,59.4%的大学生认为拥有子女不重要;学习成绩排在前1/3的大学生倾向不生育;另一方面,有生育意愿的年轻人因为缺乏足够的知识而陷入焦虑。
在不愿意生育的人群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受到了极端、负面事件的冲击。上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报告显示,41.8%的18岁到25岁女性担心生育损害健康。
这些也都再次指向了“靠谱”的生育知识、观念的重要性。
在越来越多人不愿意生育的同时,也有很多人为了孕育生命,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忍受一遍又一遍长针取卵等技术手段带来的痛苦。AI的加入无疑提高了有志者成功的可能性,也有望消除部分人对生育的恐惧。
然而,随着AI在生育领域的渗透逐渐加深,新的隐忧也在显现。
来自:视觉中国
长期被忽视的健康问题有AI管了
“脐带绕颈,羊水轻度污染!如果不是我强烈要求剖腹产,就真的太危险了。”即使已经过了近2个月,提起这件事,小杜还是感到后怕,她坚信是AI救了她和宝宝的命。
几个月前,小杜在向“豆包”咨询健康问题时,得到提示有胎膜早破、早产的可能性,并且一再建议她尽快就医。因为本身就是“试管婴儿”,健康问题较多,小杜本来就很紧张,于是赶紧到了医院。
小杜住在一个四线城市,当地妇幼医院因为开始没有测出“破水”(),不认为有立即剖腹产的必要,加之胎儿还不足月,医生坚持建议她保胎。最后在小杜的强烈坚持下才最终在几天后做了手术。
从入院到宝宝出生的一周里,小杜的身体和心理都经历了痛苦的过程,还诊断出了抑郁症,并有焦虑情绪。在坚持手术的过程中,AI是她重要的信心来源。
“医院和医生也应该用上AI。”小杜多次向虎嗅表达这一观点。
大量孕产妇在基层而当地的医疗机构较为薄弱等问题早就受到了业界的关注。“我们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是人口下降,二是中国出生人口中50%到60%是在县级及以下医院。”段涛曾公开表示,这些医生资源缺乏,更加难以满足孕产妇的健康需求。
“医生跟孕产妇沟通的时间只有诊中的三五分钟。”段涛说。而在孕产妇充满困惑的诊前、诊后的大量时间里,她们往往只能心怀忐忑地摸索前行。
事实上,因为文化等原因,包括孕产在内的女性健康知识一直都是讳莫如深,这导致有病就医的比例都不到六成,更不要说正确的健康知识储备了。而很多误解、偏见却代代相传,最终造成应对失当。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是孕产妇们急需“靠谱”答案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做科普的专家们常常有一种无力感。与生病不同,孕产相关的知识非常分散,不是查阅“诊疗指南”就能基本掌握的。
段涛此前一直在通过文章、视频、直播等方式来传播正确的孕产知识,但是,上百万播放量的视频又会带来更多疑问,要靠人去一一作答根本就不可能。这也是他越来越看重AI的原因。
结果也证实了他的判断。段涛的AI智能体上线后在一个平台上两个月内就为4万多患者提供了服务,服务次数超过6万次。
“我们还在与支付宝医疗团队来回打磨,希望尽量能让智能体像医生一样言行,把每件事都问到位。”段涛说。而这并不容易,虽然线下看病,医生问多少问题患者都不会不耐烦,但是线上,智能体提问超过一定数量,用户就会不耐烦。这就需要开发者将线上、线下的原则整合在一起。
段涛希望这个吸收了大量公共知识,又融合了他10年科普功力的智能体能解答更多产妇的困惑。
AI让人类生育能力增强了
“每天早上醒来,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真的怀孕了。”一对求子18年的夫妇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育中心迎来了第一个孩子。
根据公开报道,哥伦比亚大学生育中心的医生通过“精子追踪与恢复()”技术,应用AI、高速成像和机器人,如大海捞针般找到了3个可用的精子细胞,并顺利提取。
辅助生殖作为求子者的“最后希望”,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万能的。
对于35岁以下女性,单次试管婴儿的成功率约有50%;此后,每增长两岁,成功率都会下降10%到20%,到了43岁以上,成功率就不到10%了。如果是男性无精、少精、弱精(),找到可用的精子就是最大的难点。
STAR技术发明者、该中心主任泽夫·威廉姆斯直言,以往医生在显微镜下仔细搜索两天也不见得能找到一个精子,AI在一小时内就能找到40多个。
这意味着,AI在将人类干预生殖的能力持续向无人区推进。
AI在辅助生殖领域的应用还不止于此。在中国,AI大模型也早已被用于个性化促排、药物使用的精细化剂量评估、胚胎评估、妊娠结果预测等领域,在解决辅助生殖成功率低、遗传风险等问题。
按照生殖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所说,在辅助生殖的“黑匣子”中,AI在尽可能控制变量。
从现有研究看,AI的非侵入性胚胎质量评估,不仅避免传统方法的风险,还更加准确了——预测胚胎活产准确性可以高达87%,远超传统方法。
不仅要生孩子,还要生健康的孩子。AI还在帮助有遗传疾病的人扫除顾虑,让他们也有更大的几率生育健康的婴儿。
就在前不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诞生了一个具有全国首创意义的女婴。这个孩子借助科技有机会摆脱了其祖辈、父母辈患上输卵管癌、肝癌、卵巢癌和乳腺癌等严重疾病的命运。
其原理,就是通过对胚胎进行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方法评估,筛选出疾病风险最低的胚胎移植。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该院院长黄荷凤的介绍,AI大数据建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之前,这家医院还建立了2型糖尿病家系多基因风险评分模型,并基于此模型筛选出了健康的胚胎,成功诞下了一个健康婴儿,有全球首创价值。这等于把糖尿病等慢病的防控提前到了孕前。
AI也在为孕育、分娩过程提供保障。
无论是辅助生殖,还是自然受孕,能够顺利生下健康的孩子也不容易。类似小杜经历的胎儿脐带绕颈,胎膜早破等问题都很常见,其中仅脐带绕颈每年就威胁着近200万胎儿的生命。
而担心胎儿脐带绕颈也是很多孕妇陷入焦虑情绪的最主要原因,被称为孕晚期的“不定时炸弹”。
脐带绕颈并不必然有危险,而一旦胎儿出现缺氧,都会反映在心跳和胎动等指标的异常上。
以往,准妈妈们都是靠数胎动来掌握胎儿安危,常因难以判断而不安;对于医院医生来说,胎心监测也高度依赖人的判断,曾出现过马上就要出生的胎儿胎死腹中引发纠纷的事件。
正因为此,现在,AI+胎心监测设备正在成为研发的高地,实时监测、远程监测功能都已经落地应用了。一项纳入35429名孕妇的研究显示,有多模态卷积神经网络架构支持的电子胎心监测数据的判断结果,比人类更优。
在各地的报道中,通过远程监测等手段,及时发现胎儿异常,挽救胎儿和产妇生命的案例也在增多。
AI也在深度参与到体检中。西安人民医院的公开信息显示,AI在产筛中的应用,可以将检查速度提高10倍以上,测量胎儿头围等生长发育参数的误差控制在1mm以下。“最快10分钟就能完成50多个切面的检查,直接节省了近一半的时间。”该院超声医学部张医生指出。
此外,AI还可用在生育力保存上,如:冻卵,胚胎冷冻、解冻,分析生活方式对生育能力的影响,以及通过可穿戴设备等监测妊娠进展,预测潜在并发症等。
AI俨然也是赛博“送子观音”了。
来自:视觉中国
极限探索的边界在哪里
几乎所有新技术在生育领域应用早期,都会面临强大的伦理压力和法规挑战,AI也不例外。
虽然目前AI在生殖领域的应用还仅限于很小的范围,相关专家已经提出了担忧。乔杰在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出,患者隐私保护和数据可靠性两大挑战。
这是因为生殖医学中用到AI,就不可避免涉及遗传信息、病史、生殖结果等敏感信息。欧美法规已经对患者数据赋予了最高级别的安全处理。
然而,在现有技术情况下,“匿名化”还是很难做到,即便是删除了个人可识别信息,AI算法还是有能力重新识别个体。乔杰认为,这要求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继续探索增强数据匿名化和确保维护患者隐私的方法。
数据如果存在偏差,缺乏可靠性,则会导致AI预测和建议偏离实际。
乔杰在这篇文章中进一步提醒,AI用在生殖医学中,更要审视和重点关注人类生命和生殖本质,要确保“AI能够尊重患者的尊严和自主权”。
AI根据基因特征来选择胚胎的想法,也会引起人们对设计婴儿和优生学潜力的担忧。乔杰指出,如果利用AI技术来筛选某些基因特征,如:智力、外貌等,就是严重的伦理问题了,要加强监管。
如何在通过AI筛选健康的宝宝和“设计/定制”婴儿间找到平衡,避免越过雷池,也将是越来越多妇产医生面临的问题。伦理和法规也需要尽快做好准备。
在看似简单的科普领域,也暗藏着风险。不懂医学知识的普通人,特别是本来就比较紧张、脆弱的孕产妇,如何面对AI给出的各种“可怕”的可能性,也值得关注。
“现在很多大模型都很热衷于参加医学考试,这可能会产生一个误导。”段涛指出,即便是医生仅仅通过考试也是不够的,“还需要长达10年甚至20年的临床案例积累”,才能成为合格的医生。
作为专业垂直领域的AI产品,如段涛的AI智能体,都需要在基础数据、投喂10年积累的科普文章、视频之外进行更多的打磨。“要到真实的客户场景下去回答问题。”段涛告诉虎嗅,在AI智能体开发过程中,他会把问题发到粉丝群里去测试,根据她们真实的反馈来做调整。
段涛认为,通用大模型虽然也能够回答医学问题,但是对于很多细节问题,未必能够给出足够好的回答。
实际上,在“ChatGPT救我一命”的叙事背后,更多故事是虚惊一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发布的《医疗健康领域大模型发展分析报告》显示,当前大模型平均医学知识问答准确率约为82%。
孕期情况更加复杂,孕妇咨询的问题可能性也更多。比如同样是“下腹阵痛”,有的生理性宫缩,有的则可能合并阑尾炎。而且这些不同的可能也会让孕妇迷茫,如果过分关注不好的可能性,还会陷入焦虑,甚至抑郁的情绪。过分依赖、信任AI还可能激化与医生、家人的矛盾。
有业内人士列出了孕期使用AI的“红黑榜”,并建议诸如什么不能吃、做某些检查是否需要空腹或者胎教攻略等可以咨询AI,如果真的涉及症状判断,还是要直接找医生为宜。
AI在生育、生殖领域的应用,也像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孩,带着无限的潜力与未知的挑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拥抱和接纳,更是深度的思考与负责任的引导,以确保其造福生命而非带来新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