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零售资本市场,没有哪个故事比中百集团的“胖东来神话”更具魔幻色彩。
股价从4元飙升,13个交易日8次涨停,上演“地天板”的奇观。一时间,这家沉寂已久的湖北零售巨头,仿佛被“零售之神”于东来点石成金。
然而,当聚光灯稍稍移开,当门店排队的狂热逐渐冷却为日常的客流,一个冰冷的现实开始浮现:神话,正在显露其“后遗症”。
热度退去,亏损加剧的真相
胖东来的帮扶,对中百而言无疑是一剂效力迅猛的“兴奋剂”。
从去年5月底动员会开始,到7月首批调改门店开业,销售额翻倍、客流暴增,资本市场对此深信不疑,用真金白银将这场狂欢推向高潮。
但商业的本质,终究要回归到财务。这是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时间线:
2024年5月,胖东来启动帮扶。
同年,前三季度,中百集团归母净利润亏损3.32亿元,同比暴跌309.35%,创下史上最差三季报。
2024年全年,中百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03.81亿元,同比下降10.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28亿元,同比下降64.01%,亏损额度再创新高。
进入2025年,调改仍在持续,7月14日,中百集团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再次预亏2.13亿至2.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亏损进一步扩大。
调改后亏损加剧,这背后的逻辑令人费解:如果调改真的有效,为何亏损反而越来越大?
答案或许并不复杂。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灵兽》,中百向胖东来学习,学的是商品结构优化、是动线布局再造、是卖场陈列美学。这些都是“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运营技巧,是任何一家零售企业只要肯花钱、花时间就能模仿的表象。
然而,胖东来模式真正的、无法被复制的护城河,是其“道”。
具体而言,这个“道”的核心,是与“降本增效”背道而驰的“高成本、高投入、高回报” 模式。胖东来的高品质服务,源于其员工远超同行的薪酬福利;其员工的高昂忠诚度与幸福感,又直接转化为对顾客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套体系的运转,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来长期维持。
“对于常年亏损、需要靠压缩成本、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中百集团而言,学习胖东来的“道”是缘木求鱼。而学“术”,只是增加了调改门店的一次性装修和营销成本,短期内能吸引眼球,但无法持续;要学“道”,则意味着要对现有僵化、庞大的薪酬体系和管理文化进行颠覆性革命,这不仅需要巨额的成本,更会触动过去根深蒂固的格局。”一位零售行业内人士表示。
直白地说,中百学不了,也学不起。
因此,一个极其讽刺的结果:几家“样板间”门店的火爆,对于拥有1686家连锁门店的庞大身躯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的“盆景”。
当一段时间过后,调改门店的客流从比肩接踵恢复到常态,问题就开始逐步显现。
永辉”离场”
如果说市场的狂热是旁观者的臆想,那十年盟友的割肉离场,就是最残酷的审判。
就在散户们为“胖东来概念”摇旗呐喊,将中百股价推向涨停板之际,那个曾经最了解中百“病情”的伙伴——永辉超市,却在减持。
一笔始于2013年、长达11年的战略投资,最终以初始投资成本4.86亿元,累计确认投资收益-0.46亿元的惨淡结局收场。永辉不仅耗费了十一年的时间成本与资金利息,本金更是直接亏损了4600万元。
这绝非一次简单的财务减持,而是对中百集团未来价值的终极判断,也有永辉自身在行业变革中的深刻反思。
回顾历史,永辉对中百曾寄予厚望。
从2013年起不断增持,一度试图要约收购将持股比例提升至40%,并向中百输出管理、提名高管,力争在三年内将其净利率提高至2.5%。那时的永辉,正值巅峰,以其强大的生鲜供应链和精细化运营能力横扫市场,它坚信能将这套“永辉模式”成功嫁接到区域龙头中百身上,实现“1+1>2”的战略协同。
然而,十年光阴,换来的却是南橘北枳的苦涩。中百差强人意的业绩不仅未能给永辉带来投资回报,反而消耗着永辉。
永辉的离场,是其自身战略收缩与对行业深刻洞察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传统大卖场业态整体面临着电商、社区团购、折扣店等多维度的冲击,即便是曾经的王者永辉,也同样身陷囹圄,自身尚在转型的深水区和持续的阵痛期中挣扎求存。
2025年上半年,永辉自身也预亏2.4亿元。在“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背景下,清理非核心、长期不产生效益的资产,聚焦主业自救,成为了必然选择。
中百,这块曾被寄予厚望的“战略拼图”,早已沦为一块“鸡肋”资产。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永辉比任何人都清楚改造一家积重难返的传统零售企业有多难。”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十年的深度介入,让永辉的管理层对中百的内部机制、企业文化和执行效率有着深刻的了解。中百的问题,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业态老化,而是深入骨髓的管理僵化、低下的运营效率和羸弱的盈利能力。而这些,并非靠几个样板间能度过的。
最后,永辉用亏损4600万的真金白银,向整个市场投出了一张“不信任票”。
转型自救
当外部的“神话”与“盟友”都已退场,中百的自救,一直在坚持。
面对困局,中百确实在行动。它推出了以食品和餐饮为核心的FOODMART超市,也开出了主打硬折扣模式的小百惠折扣店。这两种尝试,无疑都踩在了当前零售市场的热点之上,但恰恰是这两个看似正确的方向,却精准地暴露了中百最核心的能力短板,让转型之路布满荆棘。
无论是FOODMART的“超市+餐饮”模式,还是小百惠的“硬折扣”模式,其成功的根基,都指向同一个关键词:极致的运营效率。然而,这恰恰是中百最缺乏的基因。
中百将FOODMART引入大食堂和现场烘焙,意图用“烟火气”来吸引客流,对抗线上冲击。这在战略上无可厚非,但执行的难度却远超想象。
这背后需要一套与传统零售截然不同的、能够支撑高频次、短保质期需求的生鲜半成品供应链。这不再是简单地订购整箱的饮料和袋装的零食,而是要确保每天清晨新鲜的肉菜准时到店,中央厨房的半成品冷链不断,甚至要为一杯豆浆的口味稳定而建立标准流程。
同时,它还需要一套精通后厨管理、食安品控的专业餐饮运营体系。超市经理的DNA是库存周转和货架坪效,而餐厅店长的DNA是出餐速度和顾客口碑,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种。
而小百惠折扣店,其“真低价”的生存法则,则依赖于更严苛的能力。硬折扣模式的精髓,不在于门店的促销,而在于后台。
它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搜罗品牌库存、生产尾单、开发定制商品的专业买手团队。它还需要一套能将成本压到每一分钱的仓储物流系统,从货箱的尺寸到叉车的路径,每一个环节都为效率而生。更重要的,它需要一种渗透到每个员工骨子里的“抠成本”运营文化。
这两种新业态,需要的不仅仅是门店的重新装修,而是整个后台体系的脱胎换骨。它们要求企业具备高度的灵活性、闪电般的决策速度和对成本近乎偏执的控制力。
这对于一个长期在传统商超体系下运行、组织结构庞大、流程相对固化的中百而言,几乎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
当然,所有问题的核心,从来不在于开了什么新概念的店,而在于“是谁”在开店,用“什么样的体系”在运营。当一个企业连主营大卖场业务的精细化管理都无法实现时,指望它能在要求更高的创新业态上突然脱胎换骨,本身就是一种奢望。
其实,永辉的清仓,像一声发令枪,宣告了资本市场对中百“神话叙事”的终结。股价的涨跌终究是情绪与资本的博弈,而企业的价值,最终要回归到经营的基本面。
中百的病根,不在于业态不够新,也不在于没学到先进模式,而在于其僵化的体制和羸弱的管理内核。
当刺激消费的潮水退去,当胖东来帮扶的热度冷却,资本市场的喧嚣也将安静。
对于中百而言,真正的考验,并非用漂亮的“样板间”去迎合市场的想象,而是是否有勇气和魄力,对自身进行一场刮骨疗毒式的、触及灵魂的管理革命。
这条路,远比复制一个神话要艰难得多。而留给它的时间,或许已经不多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灵兽”(ID:lingshouke),作者:十里,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