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坦言,尽管半导体可能享有豁免,但马国主要出口品如手套、太阳能板、家具、棕油,以及机械零件,几乎全数受影响。

谁承担代价?

受影响产品:

    手套: 广泛用于全球医疗领域,由如顶级手套等企业生产 家具: 马国对美国的主要出口品之一 太阳能板: 安装于美国,有时再出口至其他国家 机械零件: 常见于全球供应链中 棕油产品: 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工业用品

马国回教社会义务银行(Bank Muamalat)银行首席经济师莫哈末阿扎尼占博士指出,马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许多商品在抵达消费者手中前,会多次跨境流转。

若把它作为医疗用品的一部分再出口至东南亚,加上运输和处理费用,回到马国时可能需售价2令吉89仙(0.87新元),几乎是原价的三倍。

美国对马来西亚多数出口品征收19%进口关税,预计将推高部分商品回流产地后的售价,消费者或需“花更多钱买回自家制造的东西”。

    马国出口商: 利润减少,恐失去客户 美国消费者: 商品变贵,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马国消费者: 部分本地制造品回流后价格更高

专家认为,这项看似遥远的贸易政策,实则影响普通民众生活,当本地制造品在国外加工、转卖再出口回本地,价格已大幅上调。

《南洋商报》引述《新海峡时报》的报道说,以一双巴生制造的橡胶手套为例,出厂价为1令吉(0.30新元),进入美国后征收19%关税,价格变为1令吉19仙,加上美国的进口商、分销商及零售商加价,在美国市面售价可能涨至2令吉49仙(0.75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