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唯一”职业队,“南哥”是如何打造的?
“叫南哥!”
随着江苏省城市超级联赛爆火,高居榜首的南通队“南哥”一名在网络平台得到了广泛传播。
事实上,早在联赛初期,南通队便因其“职业标准”的建队模式,在业内获得高度关注。
这支代表队,由南通市体育局授权,几乎以整建制的形式交由海门珂缔缘俱乐部组建。以珂缔缘自有青训梯队球员为主,从选人、训练到后勤保障,均与中乙一线队共享资源,确保了技战术风格的一致性和球员能力的无缝衔接。
这种模式,使得“南哥”不仅拥有同龄段球员中的顶尖个体,更形成了高度默契和战术执行力,成为苏超联赛中最接近职业水准的队伍之一。
“我们的一队打中乙,苏超队则由二队和三队为主,”俱乐部总经理助理吴双介绍,“很多球员年龄合适,尚未注册职业联赛,就以业余身份参加苏超。”
值得注意的是,南通本就是一座足球资源相当丰富的城市,不仅拥有前中超球队南通支云,还汇聚了多支职业和半职业级别的球队,具备完备的足球人才储备和竞赛基础。
按理说,组建城市代表队,本应优先考虑支云俱乐部的梯队,或从本地多支职业、半职业力量中混合组建。如同样采取“职业俱乐部合作”模式的泰州队,背后则是与中超球队长春亚泰的青训合作。
但最终脱颖而出、几乎以整建制代表南通出征苏超的,却是这家一线队仅仅在打中乙的珂缔缘。
事实上,这并非南通的首次尝试。早在上一届全运会,珂缔缘便以“大运河杯”冠军身份代表江苏出战,并取得全运会男足历史上的最佳第四名成绩。
究其原因,也是实力使然。南通市此前为苏超参赛,组织了城市内部选拔赛,参选队伍包括其他球队梯队、地方高校校队、足协组织的社会联队等。
最终,珂缔缘以体系完整、技战术成熟、队员默契度高、临场执行力强等优势全面胜出。更关键的是,其球员大多为本地超过10年时间成长培养,完全符合苏超的参赛标准。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珂缔缘在青训成材率和体系完整性方面具备一定竞争力,已具备对接顶级职业联赛球队的基础。
实际上,对于珂缔缘而言,这场“拆分”式作战并非轻松决策,由于参与苏超的球员中,不乏原本中乙一线队的主力成员,俱乐部也曾担忧苏超作为一项“业余比赛”,是否足够具备锻炼价值,甚至是否会影响中乙战绩。
但事实却远超预期:苏超无论是比赛强度、对抗节奏,还是线下观赛、城市关注度,在多个层面都向职业赛事靠拢。不少球员从起初对“打业余比赛”的犹疑,转变为主动投入和全情参与。
与此同时,珂缔缘在中乙赛场也连战连捷,目前更是提前一轮锁定冲甲组,俱乐部也展示了两年内“升甲”的信心。
苏超、中乙双线赛场上的“称霸”,实际离不开其母体俱乐部,长期以来深耕青训体系的支撑。
从七个孩子开始的青训梦
回顾珂缔缘的发展轨迹,不仅可以看到一家地方青训俱乐部的成长史,也折射出中国足球产业,在现实条件下的艰难探索与路径试错。
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青训俱乐部,起初只是一支由7名本地孩子组成的小球队,如今已深耕青训14年,建立起覆盖U7至职业队的完整梯队体系,拥有近300名签约球员、30多位持证教练,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少有的“全周期型”青训机构。
南通海门珂缔缘足球俱乐部训练基地
“我们更像是体制外的体校。”俱乐部工作人员吉伟介绍道。
早期,俱乐部便确立了免费招生制度,球员在俱乐部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课后训练、食宿等日常开销全部由俱乐部承担。
但青训的“慢热”与长期投入特性,也让俱乐部很快陷入资金困境。创始人李太镇不得不变卖个人房产、举债维持运营,甚至一度面临解散危机。
后续,珂缔缘引入房地产企业作为战略投资方,缓解了部分资金压力。但随着“金元足球”退潮和房地产行业普遍下行,民营资本逐渐撤出,俱乐部再次遭遇生存难题。
关键的转机出现在近年完成的股权结构改革。
海门区属国企正式成为俱乐部实际控制人,珂缔缘从一家“靠情怀硬撑”的民营俱乐部,转变为具有地方国企背景的混合所有制机构——这不仅体现出政府对本地青训体系价值的认可,也让“钱”的问题获得了制度性保障。
在这多年实践中,珂缔缘逐步完善自身的青训机制,逐渐形成稳定、可持续的人才培养路径。
尽管青训体系初步成型,但俱乐部在实际运营中仍面临不少难题。最典型的就是“人”的问题。
据俱乐部介绍,许多球员在十二岁这一关键年龄段就不得不提前“退役”,原因包括自身条件、家庭压力、升学冲突等;而当好苗子脱颖而出时,也时常因转会流程缺乏透明、利益分配机制不清晰,被其他俱乐部“截胡”。
“我们没少去足协进行仲裁。”俱乐部总经理助理吴双坦言。“青训俱乐部承担了大量沉没成本,但此前行业缺乏明确和全面的补偿机制。”
这一结构性问题,正随着国家政策逐步进入制度化调整阶段。近年来,中国足协先后发布相关文件,强调完善青训补偿机制,提出“谁培养、谁受益”,推动建立公开、可追溯的转会和人才流动规则。
对于珂缔缘这样的体制外青训机构来说,这不仅提升了其“权益保障”的确定性,也意味着多年投入开始具备可持续回报的可能。
同样,自2021年升入乙级联赛以来,珂缔缘一线队也逐步在中国足球的职业联赛体系中站稳脚跟。这不仅为俱乐部自身的发展注入信心,更为梯队球员打通了通往职业赛场的上升通道。
截至目前,珂缔缘累计向国家各级青少年代表队输送球员超过160人次。其中,凌杰、金顺凯、张禹等球员如今已活跃于中超、中甲赛场;戴源基、白贤逸正在职业联赛中为冲甲拼搏;而在苏超赛场上大放异彩的李贤成、曹越涛、郭凯楠们,也成为了南通人民心里,自家培养的“球星”。
这一切并非偶然。
如今,俱乐部持续引入巴西、韩国等国家的系统化青训理念,通过外教、定制课程等方式提升专业性,同时,在选才机制上,珂缔缘构建出一整套以“本地优先、外部引入”为核心的人才选拔与保留体系——从小学三年级起建立初步梯度选拔,四年级后进入系统性训练与“淘汰周期”。
既通过科学训练和阶段性考核强化优中选优能力,也努力为未能进入职业路径的球员设立多元“出口”:包括文化课升学、高考推荐、教练转型、海外留学等。
“我们尽量延长每个孩子的足球周期,不让他们太早‘退役’。”吉伟表示,“这不仅是对球员负责,更是对家庭期望和社会资源的一种尊重。”
就在不久前结束的南通市青少年足球锦标赛上,由海门珂缔缘青训培养出战的男子代表队,包揽甲、乙、丙三个组别冠军,并以全胜战绩强势登顶;女足阵容同样不遑多让,斩获女子乙组、丙组冠军,甲组亚军。最终,海门区以“五冠一亚”的成绩成为全市最大赢家。
今天回看,珂缔缘之所以能从一支7人小队成长为地方足球的骨干力量,靠的不是单一资源倾斜或政策扶持,而是在长期实践中打磨出一整套清晰高效的青训运营体系。
这套体系打通了从校园选才、梯队培养、实战锤炼到职业输送的完整闭环,在当前青训与职业通道脱节的背景下,反向推动了职业路径的形成,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与持续潜力。
而随着赛事体系的不断完善,珂缔缘也在尝试将这种青训路径,嵌入更广义的城市产业链条之中。
苏超,或许改变了中国足球青训的未来
苏超火了,“南哥”红了。但对珂缔缘这样的地方青训俱乐部来说,苏超真正点燃的,是一种“未来可期”的希望。
“这届苏超让我们很多球员的心理状态都不一样了,头都昂起来了。”这是俱乐部工作人员的共同看法。
这种变化,并不仅是比赛成绩带来的信心,而是源自苏超所营造出的近乎职业联赛级别的氛围——高质量转播、爆满看台、城市关注……对青年球员而言,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心理素质和技战术能力的双重淬炼,更是他们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足球不仅是一种职业选择,更是一种兴趣延续、梦想出口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路径。
这样的体验,更像是一次“精神点火”,加速了许多孩子心中那颗职业梦想种子的萌芽与生长。
“苏超”,南通对阵盐城氪体摄于现场
这种变化,也正在影响着身边的人们。长期以来,中国家长对足球的普遍态度是“兴趣可以,但别耽误学业”。但当孩子真正站上主场、走进直播镜头、被人群欢呼簇拥……足球的意义不再模糊或遥远,而是一种值得认真投入的人生路线选择。家长的态度,也从过去的犹豫和怀疑,转变为今日的支持甚至主动参与。
在更大层面上,苏超、中乙乃至中超这样的足球赛事,以及以珂缔缘为代表的青训俱乐部,正日益成为地方政府在文旅融合、城市形象和夜间经济建设中的关键抓手——体育不仅“好看”,也“好用”。
足球不仅带热了地方文旅,更激活了当地的夜经济。不少本地人表示,南通人此前晚饭后多是早早回家。如今,当地的居民把观看足球比赛当作全家出动的新理由:每逢周末,“去看南哥”变成了南通人的新日常,也真正赋能了城市夜间消费与活力重塑。
在本届苏超赛事期间,南通还打造了声势浩大的“第二现场”概念,将比赛观赏体验从主体育场延伸至全城各主要商圈。第七轮“通盐大战”当晚,“第二现场”线下观赛人数近30万人,民众自发聚集在广场、步行街、商圈门前,人气爆棚,让整座城市彻底“动”起来。
这种火热氛围也反向推动了职业赛事氛围的攀升。珂缔缘征战中乙联赛时,原本每场不到2000人的观众平均数,目前已增长至7000座位场场爆满。
尽管俱乐部门票免费,但海门区政府在比赛场外同步搭建“足球+文旅”市集、亲子互动营地、美食夜市、比赛日音乐节等配套活动,将人流转化为长期留量,将赛事变成城市“消费节”,带动了消费链条,从观赛释放出文旅效益。
这让政府的资金投入不再是单向“打水漂”的注资,反而正在形成以赛事带动人流、以人流撬动消费,打造“赛事—消费—产业—城市”的可循环增长模式。
与此同时,此前被列入江苏省特色小镇建设试点的“海门足球小镇”也在加速成型。
作为核心运营方,珂缔缘不仅打造了一个专业的无跑道标准足球场,还配备了可容纳1200人的集训公寓及配套酒店。
正如俱乐部所言:“只要青少年赛事不断,我们就能以足球养足球,实现自负盈亏。每个参赛的孩子,背后往往牵动一个家庭,一辆车,几晚住宿,一顿饭,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文旅效益。”
更大胆的构想也在同步推进。俱乐部计划将该基地升级为集赛事运营、体育科技、研学旅游和体育孵化于一体的“足球产业生态园”。
基地还规划设立办公商业区,专门为长三角地区的体育装备制造、体育服务及体育科技企业提供孵化和办公空间。依托真实的赛事数据与持续的场景应用,希望逐步探索出适用于地方体育产业的孵化机制。
这一模式也为地方体育产业融合提供了可供观察和验证的样本。
当然,足球赛事带动文旅经济的作用,仍需长期观察其可持续性。当前的热度更多源于赛事的“新鲜感”和地方政策支持,如何保持活力和稳定运营,仍是下一阶段的关键。
总的来看,“南哥”的成功,是竞技成绩的体现,更是系统支撑的产物。这是一种扎根本地、以赛促育、以育促产的中国式体育产业答案。
未来,如果每一座城市都能培育出属于自己的“南哥”,每一座球场都能点亮一次属于家庭的夜晚,中国足球的未来,将不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真实发生、可被看见的现实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