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科技频道 前天 19:40
国家队出手,中国版“星链”提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特别是“GW星座”计划。最近,中国星网使用长征八号甲火箭成功发射了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这是该星座的第6次批量组网发射,且与前一次发射仅间隔三天,创下新纪录。GW星座是中国首个空天一体6G互联网计划,目标是形成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卫星星座,并最终部署约1.3万颗卫星。为应对与SpaceX等国际竞争对手的差距,中国星网正在加快发射节奏,并致力于降低发射成本,包括研发可重复使用火箭。此外,国内多家商业航天企业也积极参与,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化,共同构建中国卫星互联网生态系统。

🚀 **GW星座建设提速,中国卫星互联网迈入新阶段:** 中国星网近期以“四天两发”的节奏,连续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标志着其低轨卫星星座的部署速度显著加快。GW星座是中国首个空天一体6G互联网计划,由中国卫星网络集团牵头,规划发射12992颗卫星,旨在构建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卫星星座,并计划在2035年完成整体部署目标。这一系列快速发射行动,显示了中国在低轨卫星互联网领域的战略决心和执行能力。

💡 **“国家队”整合资源,应对国际竞争压力:** 作为中国卫星互联网领域的“国家队”,中国星网整合了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国有资源,肩负重大使命。面对SpaceX等国际领先者的技术突破和规模扩张,中国星网面临巨大压力。近期管理层调整,引入新领导班子,旨在通过“运营商+国防+卫星”三方合力,深化战略并升级能力,以提升后续组网建设的效率与质量,确保国家在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竞争力。

💰 **降低发射成本是关键,可复用火箭技术是突破口:** 在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竞赛中,运载火箭的运力和发射能力直接影响星座组网速度和建设成本。中国星网初期采用长征五号B火箭,尽管运力强劲,但其“不可复用性”是主要瓶颈。为解决此问题,中国航天正大力探索长征六号X和长征八号R等可复用火箭技术,同时,以蓝箭航天为代表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也在积极研发可重复使用火箭(如朱雀三号),目标是显著降低发射成本,为国家卫星互联网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 **全球卫星互联网竞赛激烈,“先到先得”成为关键:** 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建设是一场全球性的“先到先得”卡位赛。太空轨道和无线电频率作为稀缺资源,争夺日趋激烈。美国SpaceX的“星链”已拥有庞大的在轨卫星数量,欧盟也在推进“IRIS²”计划。中国不仅有GW星座,还有G60星座和“鸿鹄三号”星座等多个巨型星座计划,旨在抢占轨道资源,主导通信协议,构建全球服务网络,确保在未来的数字经济和国家安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就在几天前的 7 月 30 日,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 06 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该组卫星使用 Ka 等频段载荷,主要为用户提供宽带通信、互联网接入等服务。

这是中国星网“国网(GW)星座”第 6 次批量组网发射——此次发射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一个主要原因是其距离 7 月 27 日第五批次卫星的成功升空,仅间隔短短三天,创下我国低轨卫星星座连续发射的新纪录。

“四天两发”的节奏背后,意味着中国正快速推进低轨卫星互联网的部署节奏,并向初步具备大规模组网与运营能力迈出新的一步。

GW 星座建设或将驶入“快车道”

2023 年 11 月,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商业航天发展战略,聚焦卫星、运载器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核心举措是通过财政支持两大“巨型星座”计划,提升在低轨道(LEO)通信领域的主导地位,这两大星座分别为“GW 星座”和“千帆星座”。

其中,GW 星座是中国第一个巨型卫星互联网计划,也是中国首个空天一体 6G 互联网计划,由国家卫星互联网公司(中国卫星网络集团,简称中国星网)牵头管理。GW 星座为高低轨混合星座,即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近地轨道(LEO)卫星,包含两个子星座:GW-A59 和 GW-A2 星座,形成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卫星星座,未来将推出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模式。GW 星座共计规划发射 12992 颗卫星,其中 GW-A59 子星座 6080 颗,分布在 500km 以下的极低轨道;GW-A2 子星座 6912 颗,分布在 1145km 的近地轨道。

回顾 GW 星座发射历史——

2024 年 12 月 16 日,GW 星座以 “一箭 10 星” 完成首批组网卫星发射,由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组合体发射;

2025 年 2 月 11 日,卫星互联网低轨 02 组卫星完成升空,由长征八号甲遥一运载火箭发射;

2025 年 4 月 29 日,卫星互联网低轨 03 组卫星完成升空,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发射。

2025 年 6 月 6 日,卫星互联网低轨 04 组卫星完成升空,由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发射;

2025 年 7 月 27 日,卫星互联网低轨 05 组卫星完成升空,由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发射;

2025 年7 月 30 日,卫星互联网低轨 06 组卫星完成升空,由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发射;

虽然发射节奏明显加快,但目前 GW 星座实际已发射的卫星数量还不到规划总量的 1%,距离上万颗卫星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按计划,中国星网将在 2029 年底前发射约 1300 颗卫星,2035 年完成约 1.3 万颗卫星的整体部署目标。为了弥合和目标之间的差距,GW 星座加快部署节奏成为必然之举,2025 年也将成为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关键之年。

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工程”,“中国星网”以“国家队”的方式整合了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国有资源,自诞生便承载着重大使命,成为我国卫星互联网领域的“国家队”先锋。面对“星链”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发射数量不断增多,中国星网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据有关媒体报道,2025 年 6 月,中国星网迎来了管理层的重大调整,完成重要人事变动备案。这次变动,不仅涉及该集团的总经理职位,还牵涉到集团董事会的重组(5 位董事退出、3 位新董事加入),其中,总经理由张洪太变更为梁宝俊,同时包括张洪太在内,刘星、段洪义、赵越让、李晓春五位董事退出,新增梁宝俊、牟相军、高春雷三位董事。

就此,中国星网的管理层完成迭代,形成了“运营商+国防+卫星”三方合力,推动星网进入战略深化与能力升级的新阶段。可以预见,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中国星网将极大推动后续组网建设的效率与质量。

发射成本降低成破局关键

在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的竞赛中,运载火箭的运力和发射能力直接决定了星座的组网速度和建设成本,而这也是未来几年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产业的破局方向。

中国星网去年首战采用的是长征五号 B 这一高运力火箭,虽然长征五号 B 的运力优势明显,但它的最大瓶颈在于“不可复用性”。相比 SpaceX 的猎鹰 9 号通过一级火箭复用技术将发射成本降至每次 2000 万-3000 万美元,长征五号 B 仍每次发射后,助推器和一级火箭无法回收复用。尽管存在这些挑战,长征五号 B 在初期的星网大规模组网中的角色依然不可替代。有专家表示,长征六号X(CZ-6X)和长征八号R(CZ-8R)是中国航天在可复用火箭领域的核心探索对象,未来长征六号X和长征八号R的复用化将显著降低中国的发射成本。

除了长征系列主力火箭,民营火箭的加入将进一步助推中国卫星互联网组网,推动发射成本降低,为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提供更强助力。

此前,我国已有多家商业航天企业进行上市辅导,比如 2020 年 12 月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启动上市辅导备案;2022 年 3 月长光卫星启动上市辅导备案;2025 年 6 月天津爱思达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辅导备案。

其中的典型代表——民营商业航天领军企业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正式在北京证监局完成科创板上市辅导备案。作为中国首家基于自研液体发动机实现成功入轨的民营火箭企业,蓝箭航天 2018 年 10 月完成中国首次民营运载火箭发射,目前已完成朱雀二号液氧甲烷火箭的多次商业发射。公司计划于 2025 年下半年首飞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该火箭采用不锈钢箭体结构,目标降低运载成本,支撑国家卫星互联网工程如中国星网和上海千帆星座。

蓝箭航天创始人张昌武曾在年初表示,“2025 年是决定商业航天格局的关键年,中国需提升火箭回收和卫星交付能力,以缩小与美国 SpaceX 的差距。”

“先到先得”的竞速卡位赛

放眼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已掀起基建狂潮,而这无疑是一场“先到先得”的卡位赛。一方面,太空轨道是宝贵的非再生资源,LEO 轨道共可容纳约 10 万颗卫星,如能抢占先机则能在后续竞争中优势尽显;另一方面,卫星无线电频率就像是通信领域的“石油”,属于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有限自然资源,稀缺性较为紧张。

美国方面,截止今年 6 月,SpaceX 公司利用“猎鹰”-9 火箭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太空军基地发射 273 批 26 颗微版“星链”v2.0 卫星。本次发射后,SpaceX 公司的“星链”卫星发射数量达到 8926 颗,包括 4212 颗微版“星链” v2.0卫星。目前,大约有 7731 颗“星链”在轨。

欧洲方面,2024 年 11 月,欧盟委员会(EC)与欧洲航天局(ESA)联合与 SpaceRISE 签署合同,正式启动“IRIS²”计划(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安全卫星网络项目,Infrastructure for Resilience, Interconnectivity and Security by Satellite)。该项目计划到2030年在低轨道(LEO)和中轨道(MEO)部署 290 颗卫星,由 Eutelsat、西班牙的 Hispasat 和 SES 联合牵头,并获得欧委会、欧盟成员国和 ESA 的共同支持

中国方面,除了 GW 星座,当前我国第二大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G60 星座(又名:千帆星座)也已完成 90 颗组网卫星发射,正开展卫星宽带网络业务性能测试和服务功能应用示范。该星座由垣信卫星建设运营,采用全频段、多层多轨道星座设计,部署计划为 2030 年完成超 1 万颗卫星组网,为全球用户提供低延时、高速率、高可靠性的多远融合卫星互联网服务;同时,2025 年 5 月 24 日 ITU 收到上海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提交的申请文件,内容“鸿鹄三号”星座是继 GW 星座和 G60 星座计划之后,我国第三个超万颗卫星的巨型低轨卫星星座计划。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太空不再只是航天强国的象征,更成为数字经济竞争的战略高地。卫星互联网作为连接天地海空的关键基础设施,正被各国视为未来产业生态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从“抢占轨道资源”到“主导通信协议”,从“打造星座体系”到“构建全球服务网络”,一场以太空为舞台、以物联为核心的博弈正在悄然加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物联网智库”(ID:iot101),作者:Sophia,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卫星互联网 GW星座 中国星网 低轨卫星 商业航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