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 22小时前
今年最有人味儿的25个地标,我们严选岀来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五个子奖项的入围名单正式产生,共收到64位提名人提交的187份有效提名,经过10位初审评委独立投票,评选出每个子奖项五个、共计25个入围项目。这些项目覆盖范围更广,实践主体更丰富,议题维度更复杂,方法路径也更具探索性,展现出当下中国城市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多样与可能。

公共空间奖关注体现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公平、提升城市公共生活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包含建筑/规划等实体空间实践。

建筑贡献奖旨在表彰出色的建筑单体或群体设计,通过建筑本身及其赋予的空间功能,为改变人们的生活起到积极作用甚至带动区域或城市整体人文发展。

社区营造奖旨在表彰有规模的、对居民共同生活具有启发意义的营造活动,可以包含社区空间营造、社区环境治理与社群运营等社区实践。

生态友好奖旨在表彰尊重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城市实际发展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设计实践/技术研究,包含生态修复、绿色建筑、城市景观等。

城市创新奖旨在表彰在城市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上积极探索的、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项目,包含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城市事件等实体或非实体项目;或者积极寻求更好城市人居生活,为解决包括交通、医疗、教育等城市问题而做出创新探索的长效实践。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五个子奖项——公共空间奖、建筑贡献奖、社区营造奖、生态友好奖、城市创新奖的入围名单正式产生。本届评奖共收到64位提名人提交的187份有效提名,经过10位初审评委独立投票,评选出每个子奖项五个、共计25个入围项目。


    10位初审评委——韩冬青、胡如珊、李迪华、李翔宁、李晓江、刘晓都、柳亦春、马寅、孙倩、王子耕——涵盖建筑、规划、艺术与文化领域,从个体体验、城市叙事、人文关怀和公共服务等多维视角,构建起本届奖项的价值基准。


    本届入围项目呈现出鲜明的特征:覆盖范围更广,实践主体更丰富,议题维度更复杂,方法路径也更具探索性。从大湾区到西南边陲,从乡村艺术节到工业遗址再生,从社区营造到生态修复,这些项目打破传统类别边界,显示出当下中国城市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多样与可能。


    接下来的两个月,终审团将对全部入围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与终审会。各奖项的最终获奖名单将于11月1日,在成都西村大院举行的颁奖典礼上正式揭晓。


    以下为本届全部25个入围项目(每个子奖项按得票数排序):




编辑|沈律君

运营|吕良宸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宇宙瓷厂、陶机厂) / 景德镇

 


项目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3年8月

项目业主方:景德镇陶文旅集团

项目设计方: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主创设计师:张杰、胡建新、刘岩、张冰冰、叶江山、于明玉、魏炜嘉

项目策划方:北京水木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项目施工方: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陶溪川是景德镇城市更新中一个代表性的样本。作为上世纪国有瓷厂改制后遗留的大型厂区,这里曾一度荒废,更新之初,设计团队在积极保护的基础上并未一味采取传统意义上的“修旧如旧”。整个改造注重文化内容的引入与绿色空间的结合,也尽可能保留住原有工业构筑物的肌理,从人的日常使用出发,对空间进行渐进式、可持续的再生。


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城市更新项目,陶溪川的建设至今已逾十二年。更新过程按照“文绿融合”的理论方法,实现了从老旧工业厂区到城市公共平台的变化。作为陶溪川一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原宇宙瓷厂片区的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与陶溪川美术馆作为首批竣工投入使用的建筑曾于2021年入围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


经过近年的持续更新,以陶机厂的建筑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为标志,陶溪川文创街区(宇宙瓷厂、陶机厂)得以完整呈现,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公共空间体系与整体慢行系统,于2025年申报第三届人文城市奖。它的设计逻辑很明确:用开放街道、浅水广场、锯齿厂房等空间节点,串联起可被日夜激活的公共生活。从早上居民在绿地锻炼,到夜晚灯光亮起、人群涌入摊位,让这里的一天都不空场。


与此同时,陶溪川也承接了“景漂”群体的落脚与生活:青年公寓、食堂、健身房、泳池等配套服务,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包容的栖息空间。




吴阳文化站 / 湛江

 


项目地点: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5年1月

项目委托方:吴川市吴阳镇人民政府

项目设计方:WAU建筑事务所

项目施工方:广州市恒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主创设计师:吴林寿、赵向莹

项目运营负责人:余国强

结构设计方:陈招智

室内设计方:WAU建筑事务所

景观设计方:郑亚龙

灯光设计方:深圳市一诺照明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视觉设计方:huangyangdesign



吴阳文化站位于广东湛江吴阳镇,由WAU建筑事务所设计。主创设计师之一吴林寿正是吴阳人,因此这个项目也承载了他对故乡的回望与回应——为这座滨海小镇提供一个集展览、会议、阅读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回应乡镇公共资源匮乏与文化认同弱化的问题。

 

建筑以双向单坡屋顶和“化整为零”的布局顺应不规则场地,将功能空间沿边界紧凑布置,在中央形成开放的通风路径,并通过半室外连廊与架空广场连接室内外,塑造可容纳市集、茶叙、展览等多样活动的共享空间。

 

设计以地方记忆为线索,入口照壁嵌入836块明代古城砖,檐口、台阶与屋顶的空间处理呼应庙宇与祠堂意象,强化场所感。红砖、洗米石、镀锌钢板等本地材料及节约工法,降低成本并延续民居质感。文化站作为展示与交流平台的同时,也为吴阳镇提供了一个低门槛、可持续的社区公共节点,以此激活乡镇日常公共生活。




上生·新所二期 / 上海

 


项目地点:上海市长宁区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4年6月

项目业主方:上海万科

项目设计方:OVAL欧华尔顾问有限公司、上海拾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主创设计师:许施瑾、徐意俊、罗程宇、刘禹辰、蔡梦雨、蒋妍、刘志远、张子怡、

蔡雨辰

上海万科设计团队:汪桦、齐威



上生·新所的前身是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和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原为封闭的科研园区。改造保留了1920年代的俱乐部主楼、孙科别墅和部分工业建筑,同时引入适度的新建空间和开放景观,将场地转型为集商业、办公、文化和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社区。


二期延续一期的格局与风貌,通过小尺度新建筑、立体步行系统和连通的公共空间,将广场、内街、内院与城市街道有机串联,新增了运动公园、露天市集、文化艺廊等开放场所,打造一个全天候可逛、可停留的活力街区。


新增的5幢建筑在设计上呼应历史背景,采用水洗石、粗石饰面等材质,并融入工业风细节,实现新旧融合。在功能上强化“首层商业、二层餐饮、高层办公/展演”的复合布局,兼顾日常使用与文化活动。上生·新所(二期)展现了老城区里也能兼顾历史保护、公共活力和多元业态的一种更新方式。




洛阳魏坡·新序 / 洛阳

 


项目地点: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4年4月

项目业主方:华创永道

项目设计方:城市场域(北京)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奥雅设计(景观设计)、徐辉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施工图设计)

项目主创设计师:梁井宇

项目设计团队:叶思宇、周源、吴璇旋、闫明永、陆诗哲、马姣姣

项目策划方:宋群×Local 本地 

项目施工方:河南昱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洛阳魏坡·新序位于邙山脚下,是以豫西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院落为核心,对其周边区域进行改造的地方更新项目。通过融合在地历史与记忆,以及嵌入新内容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地方创生与复兴计划。建筑师梁井宇与场域建筑设计团队,遵循了“历史归历史,当下归当下”的设计策略,使历史与现代的关系更加清晰却又相互融合,同时让场地呈现出更加年轻的空间形态,真实融入了本地生活。


设计团队重新调整了街道比例与动线,并保留戏台广场与古树,结合消费需求与公共活动,营造出亲密、有活力的新市井生活氛围。原本被道路割裂的空间被转化为多个庭院式慢行区,通过游廊、桥梁和观景点串联;整个场地原有的高差问题也被坡道、观景塔与地形剧场自然化解,形成丰富的步行体验。


魏坡·新序的改造,摒弃了“仿古”的思维定式,摆脱了“假古董”式的常规做法,为一众濒临失效的仿古商业区提供了新的改造路径。




Gate M 西岸梦中心 / 上海

 


项目名称:  GATE M 西岸梦中心

项目地点: 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266号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4年8月

项目业主方: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华之门资本(HZM)

项目设计方:上海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北区部分设计方)、MVRDV建筑规划事务所(南区部分设计方)、SHL建筑事务所(穹顶与西岸大剧院设计方)、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体土建施工图设计)

项目主创设计师:柳亦春、Jacob van Rijs、Chris Hardie、钟京津

景观设计:JCFO、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上海梦中心创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嘉之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GATE M 西岸梦中心位于原上海水泥厂旧址,这里曾是亚洲最大的水泥厂。随着西岸片区的发展,项目的经营方向也不断调整,带动规划设计不断优化。


项目由多个团队合作完成,涵盖策划、运营、建筑设计和施工等环节,围绕旧厂房进行更新,探索文化与商业结合的方式。改造重点是提升公共空间品质,通过把大体量建筑拆分、打通南北内街和沿江通道,增加看江的视野和开放平台,让人们可以边逛边看江,感受到轻松自在的氛围。沿江建筑高低错落,也让后排店铺能看到江景,提升整体体验。


在建筑风格上,使用红色、绿色石材、金属板、灰泥和空心水泥砖等材料,让建筑表面更有变化,同时保留部分老厂房,与新建筑形成对比。多样化的立面设计也为商户装修留出自由空间,整体看上去既统一又有个性。


作为黄浦江边可以自在松弛、自由穿行的开放式街区,GATE M 西岸梦中心提供了充足、尺度宜人的公共空间,从而让人重新找回逛街的乐趣。







景德镇川上行 / 景德镇

 


项目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3年12月

项目业主方: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方:直向建筑

项目主创设计师:董功

EPC设计牵头方: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川上行酒店位于景德镇陶溪川的工业遗产片区,是在一片原国营陶瓷机械厂旧址上做的“微介入更新”。原址上有旧仓库和设备用房,中间还保留了一片几十年的香樟树林。


项目主创建筑师董功与直向建筑“从树开始”,采用“最小干预原则”,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尊重原有场地和时间留下的痕迹,围绕这片树林,用一圈双层木结构回廊,把酒店的餐厅、客房、书吧等功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围绕自然展开的紧凑空间。


建筑语言上,新老建筑分别采用陶砖与老红砖呼应景德镇本地窑砖传统,结合混凝土构件与简洁的屋面构造,保持材质表达的一致与质朴,力求融合自然。城市更新并不总需要大动作,川上行的小尺度、低干预的方式,也能带来空间的重生和文化的延续。




ROCKBUND洛克·外滩源 / 上海

 


项目地点:上海市黄浦区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3年9月

项目业主方:上海洛克菲勒集团外滩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方: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ARQ建筑事务所

项目主创设计师:David Chipperfield(戴卫·奇普菲尔德)



洛克·外滩源位于上海外滩北端核心区,是一个历时17年打造的城市更新项目。它修复了11栋历史建筑,并新建6栋现代建筑,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保留外立面风貌,同时引入新的办公、商业、文化功能,让老建筑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项目在修缮中清理了历史上的附加构件,保留原有结构与装饰细节,并在屋顶适度加建满足现代需求。例如,原亚洲文会大楼改造为上海外滩美术馆,保留装饰艺术风格的同时,加入中庭和可变展览空间;美丰大楼则在原建筑上加建红砖塔楼,成为街区新地标。材料上,“上海抹灰”与陶土砖的结合也让新旧建筑在视觉上保持统一。


除了建筑本体的修复,团队还打通街区内部小巷,形成多个内院和广场,把封闭的办公园区变成开放街区。作为中国城市遗产更新的重要案例,洛克·外滩源展示了在高密度历史城区中,以审慎的设计方法保护文化资产的新方法。




深圳红岭高中新艺体中心 / 深圳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3年4月

项目业主方: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深圳市福田区工务署

项目设计方:源计划建筑设计(广州)有限公司

项目主创设计师:何健翔、蒋滢



深圳红岭高中新艺体中心是一个结合艺术与体育功能的校园综合体。它靠近塘朗山,设计团队以“山形建筑”的方式回应地形,把自然坡势延伸进校园内部。整个建筑由三组从南向北逐层下降的坡屋面建筑组成,在中间围合出两条“地景带”,形成大型文体活动场所。


建筑下层包含约8000平方米的体育空间,可以容纳篮球、羽毛球、游泳等不同项目。上层则是“小单元”,每个屋顶平台上布置了球场和艺术教室,结构采用轻质的桁架盒子,让建筑更轻盈,也使上层空间变得灵活、通风、开放。各个“盒子”通过坡道、连廊等方式,和周围的教学楼、宿舍区,以及自然环境相连。


红岭高中新艺体中心的设计打破了传统校园功能分区的模式,让师生在上课、运动、散步之间自然互动,形成一个富有层次感和空间记忆的校园场所。




顺德自建房梁宅 / 佛山

 


项目地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4年2月

项目业主方:梁光、梁乃明、罗瑞兰、梁惠婷、梁敬睿

项目设计方:广州多重建筑工作室

项目主创设计师:靳远、王思虹、杨嘉琪

项目设计团队:颜业奇、陈利、计少敏、段育松

项目总工程师:梁光

项目工程团队:温工、代工

项目策划:戴莉

结构设计方:深圳坚磐结构设计工作室(陈朝骏、李满棠)



位于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中心的四层自建住宅“梁宅”,整体呈U型,东北侧靠近一个社区小树林,南面紧挨邻楼,只有东面可以采光。


项目深入考察了顺德人对自建房的使用习惯,在此基础上,把梁家宅基地当作一个向自然敞开的空间容器,围绕唯一的采光朝向安排了四个私密空间和四个公共空间(神厅、厨房与餐厅、起居空间和书房),借鉴顺德传统老宅“两开间”的布局方式,让家庭成员之间既能互相独立,也能保持联系。


楼梯和电梯被安排在U型平面最深处,朝向小树林方向。这一部分不仅仅用来走动,更像是一个“第三类空间”,通过空间尺度和视线变化,增加了居住过程中的趣味和丰富感。外立面则通过阳台后退、窗口景观的引入等细节处理,缓解了街区里常见自建房过于封闭、生硬的外观,也和邻里环境形成更友好的互动。


梁宅展示了在有限的宅基地条件下,如何通过精细的空间安排和立面设计,提升一家人的居住品质,同时也为珠三角密集自建房区域提供了一种新生活方式和社区形象的可能。




西乌素图村民中心 / 呼和浩特

 


项目名称:西乌素图村民中心

项目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乌素图村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3年9月

项目业主方:西乌素图村村委会

项目设计方: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主创设计师:张鹏举、张文俊

业主方项目负责人:李海峰



西乌素图村民中心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北郊西乌素图村,是为改善村里缺乏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而建的多功能场所。中心包含村民活动用房、多功能厅、社区餐厅和驻村艺术家的展览、聚会空间等。项目建成后不仅为村民日常聚会活动提供了便利,更旋即成为一种社区活化的触媒,为沉寂的村子带来了人气,带动了村子危旧房的再利用改造和新型旅游业的兴起,启动了“西乌素图艺术村”的运营,被自治区政府作为一种老村更新模式向全区推广。


设计延续村落街巷肌理,由多个较小体量沿基地周边布置,以向心围合、向上拓展的动线组织,形成可栖、可聚,可游的立体流动空间系统,在较小的规模中营造了由中心庭院、屋顶平台、室内街巷等组成的共生交融的丰富场所。同时,强烈的向心性以及与老树的指向性布局表达了场地曾为原村庙的集体记忆和该基址在村民心中的精神认同。


建造体系因地施建:建筑主体全部用村子改造拆除回收的旧砖建造,节约造价;外立面采用白水泥和细沙混合涂刮,保留历史痕迹;墙体采用夹心珍珠岩保温集成,兼顾耐久性与保温效果,也为村民自建房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拔风砖塔与地道风组合为建筑提供了被动通风系统,也生成了建筑独特的形态和屋顶多种尺度的活动领域。








好好生活馆@沙田第一城——年龄友善屋苑升级实验计划 / 香港

 


项目地点:香港特别行政区沙田区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3年9月至今

项目主办方:乐龄实验室

项目相关负责人:毛家谦、简祎、胡令芳、高家扬、单怀亮、范宁、梅诗华、文慧妍、连雅琪、任健铭、徐浩然、梁婉莹、陈雅婷、邓崇轩、连伟熙、吴晴晞、陈伟旋

创新伙伴及赞助机构:择善基金会、何张淑婉慈善基金

社区伙伴: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善学慈善基金关宣卿愉翠长者邻舍中心

支持机构: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老年学研究所

拨款赞助:社会创新及创业发展基金、香港中文大学知识转移项目基金、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

特别鸣谢:百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第一城业主委员会

场地支持:置富Malls、置富第一城、高卫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好好生活馆@沙田第一城是一次围绕“如何好好变老”的城市提问,关注在社区中如何为长者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团队采用“参与式设计”方法,参与者不是单纯接受帮助的人,而是真正参与改变的人。


项目以1981年落成、拥有52座高层住宅的沙田第一城为先导试点,邀请了70多位不同年龄的居民和设计专业人士组成智囊团,联合50多名大学生,通过无数次社区散步、面对面访谈和小组讨论、实地观察、环境审查、共同设计讨论和设计原型,从社区内部发现问题和各种的可能性,一起想出可行的改善办法,并制作原型让居民试用,收集意见再改良设计。


作为香港大型私人住宅小区中推动“适老”环境的示范案例,好好生活馆不仅为改善长者居家养老的空间质量,也意在探索一种可复制的社区共创设计方式,为城市老人提供更包容、关怀的生活模式。




社区艺术计划:CACP“设计中?”—— 非正式城市边角空间公共实践 / 成都

 


项目地点: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4年3月

项目策划方:一介、CACP跨学科小组

项目设计方:一介建筑(张唐、夏凡、陈申斌、周雨涵)

结构生产及技术指导:常民建筑(向杰、姚雨辰)

项目施工:圣天艺景、二巷施工小组、CACP跨学科小组、二巷居民自治小组、玉林东路社区、志愿者

平面设计:怪鸟设计

调研指导:社会不科学(刘滢)

项目支持: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市文艺发展服务中心、玉林东路社区



如何为城市中被闲置的小空间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灵活、可持续的激活方式?这些空间在激活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共有与公共之间的让渡变化?CACP的“设计中?”项目位于成都市玉林二巷,聚焦于城市中长期被忽视的“非正式”空间。


项目团队将一处原本废弃的车棚改造为可共享的社区公共空间。建筑搭建过程中,由建筑师、多学科小组、社区成员及当地居民协同参与,共同推动空间的规划、设计与建造过程。 


该项目采用了不需要焊接的轻钢结构,所有构件都可以重复使用和重新组装,方便以后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扩建。外墙用了透明聚碳酸酯板和夹棉布帘等低成本、常见材料,既能引入自然光,又能遮阳挡雨。锯齿形的屋顶与花园设计,模糊了建筑和周围环境的边界,让植物和环境都能被邻里共享,同时也鼓励大家一起来照顾和维护这个空间。


建成后,这一空间成为居民日常相遇与互动的平台。这里开展着家具翻新工作坊、临时展览、种植活动等多样的公共活动。不同背景的人们在此偶遇、协作、短暂停留,逐渐在高速流动、碎片化的城市生活中建立起微弱而持续的社会连接,也拓展了对“非正式性”在城市体系中合法性与可能性的理解。该项目试图建立自上而下的政府举措与自下而上的社区行动之间的桥梁,为未来类似空间的设计实践与政策倡导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再想象。




搭伙儿CHAOS / 成都

 


项目地点: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蓓蕾社区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3年3月至今

项目发起方:大城小村

项目支持方:高新区芳草街道蓓蕾社区、成都益民供应链有限公司、有门建筑设计、C School

项目相关负责人:杨迎琦、冯欣雨、唐倩文



老城区在不拆不建的基础上,也可以重新变得有活力。成都“搭伙儿CHAOS”位于蓝天路益民菜市旁边,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社区集合空间。它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一次性规划好,而是自然生长,在真实的社区交流和本地合作中,边用边改,慢慢形成现在的样子。


项目由“大城小村”团队主导,位于玉林片区,这里是成都典型的老街区,经历过很多次功能调整和空间变化,现在的社区结构比较松散。搭伙儿CHAOS通过灵活的空间安排,把真实的物理场地和居民之间的关系网络结合起来,把街坊邻居、小商铺、志愿者和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开放的合作平台。


这个空间不追求完全有序,允许混乱和不确定,让街坊之间那些看似偶然的互动,慢慢变成有意义的集体成果。




凉帽村改造 / 深圳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4年5月

项目建设方:深圳市龙岗区政府

城/村计划总策划:周红玫、孟岩

项目代建方:深圳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方: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设计团队:刘珩(主创)、吴义娟、黄杰斌

集群总建筑师: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集群其他团队:一树建筑、薛峰工作室

建筑施工图设计方: 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施工图设计方:深圳市麓景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顾问: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灯光设计顾问:幕光同行建筑科技

标识设计:烁设计



凉帽村位于深圳龙岗,曾是“靠山吃山”的农业村,90年代城市扩张后迅速转型为工业配套住宅区,山体被削平、村庄被网格化为10×10米宅基地,原本有机的生活肌理几乎被抹去。


在“城村计划”下,南沙原创以温和的方式介入这片仅3.15公顷的土地,以两个基础设施组团激活对应的节点,并通过T字形街道来织补村民的日常生活。村址公园通过二层连廊重构了老村的历史路径,社区乐园则在狭小台地上垂直叠加剧场、球场和游乐区,让边缘空间重新成为邻里中心。


项目设计简洁但不乏巧思,比如一体化的钢结构、窗洞造景、废墟花园、竹编壁画等细节,让人们在日常中感受到村子的历史和文化。同时,项目也引入社区运营和文化活动,不只是改造空间,还让人和产业重新在这里聚集起来,为像凉帽村这样“千村一面”的城中村探索出新的活力路径。




关中忙罢艺术节 / 西安

 


项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18年至今

项目主办方: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鄠邑文旅康养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承办方:关中艺术合作社、Local本地 

项目总策展人:武小川

项目分策划人:宋群、崔凯敏、任一飞、吴彦臻、李妮



自2018年起,由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师生发起,在地方政府与乡村基层的支持下,持续举办的“关中忙罢艺术节”,已在终南山脚下走过六届。


艺术节以“劳动、合作、收获、欢乐”为核心理念,设终南戏剧节、终南生态艺术节、社区艺术项目等板块。六年来,共设计并建起22个公共文化空间,绘制130余幅壁画,创作90余件艺术装置,举办120余场活动,规划并建设了贯通四个乡村的文艺“八号公路”,并邀请4位艺术村长持续支持各类乡村建设,带动200多名村民参与文旅和运营工作。


艺术节提倡“极俭之美”,建造低成本、有温度的公共空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艺术家和村民用红砖、旧木头、废材料共同营造了剧场、书屋、服务中心等多个场所。同时,推动“蔡家坡美好乡村计划”,举办“乡集”“乡宴”和“田野手艺人”等活动,唤起了民众对乡土和乡村的感情认同,形成城乡互融互助的校地合作网络。








北京亮马河滨水景观廊道 / 北京

 


项目地点:北京市朝阳区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3年6月

项目业主方:朝阳区水务局

项目设计方:AECOM

项目主创设计师:李彦军、董杰、张天扬、许静、刘媛媛、张喆、梁超、李佳辰、刘卓莹、刘凯



北京朝阳的亮马河滨水景观廊道全长约5.6公里,串联起使馆区、三里屯、燕莎和朝阳公园等多个城市重要节点。


项目跳出了传统“背靠河”的规划思路,让城市真正转过身来“拥抱”河流。设计团队聚合了景观、水利、照明等多个专业,在改造中,把原本零散破碎的空间整合打通,打造出生活水岸、交往水岸、生态水岸等多个不同主题的区域,把河畔整合成可以休闲、社交、散步、划船、骑行的连续丰富的慢行系统。


建成后的滨水廊道,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持高质量发展,激活了周边的商业和文化氛围,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维共赢。如今的亮马河,是周围人们每天愿意前来、开放而有活力的休闲空间。




荔园外国语小学(景田) / 深圳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3年12月

项目业主方: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深圳市福田区工务署

项目设计方:直向建筑

项目主创设计师:董功

项目合作设计院: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位于深圳福田核心城区的荔园外国语小学(景田),这片土地原是基建工程兵驻扎的营地,名叫“猫颈田”,曾布满连排铺开的工棚。随着城市发展,工棚陆续迁移,这里便用来堆置土方。如今长满了高大的垂叶榕,变成城市中心难得的绿洲。


设计尽量保留原有树林和地形,不用常见的梳型校园布局,而是把建筑集中设置在四周,像一圈“界墙”围出中间的“小森林”,让孩子在城市中心也能接触真实的自然环境。


项目通过立体的运动系统解决场地不足的问题,把跑道和运动空间移到屋顶和半地下,与树冠交织,让学生在林间奔跑;大尺度的半户外平台连接各处空间,同时起到遮阳、通风、避雨的作用,营造出适合南方气候的开放式校园体验。建筑外侧挂设预制混凝土遮阳板,调节热辐射和眩光,营造柔和光线。


这片榕树林不仅是生态资源,也见证着深圳城市化的过程。校园以自然为媒介,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气候和四季中成长,也让这座学校成为一处既记录城市记忆,又回应当代教育与生态需求的空间。




桃里-沼山村村民中心 / 大治

 


项目地点: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镇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4年7月

项目业主方:湖北省保安镇沼山村村委会

项目设计方: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素朴工作室

项目主创设计师:宋晔皓、孙菁芬

项目设计团队:高唯芷,解丹,刘昆朋,官晓晴,张卓然,褚英男,罗悦慈,俞海跃,彭力夫,Giulia Montanaro

项目策划及规划设计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村镇规划研究所

结构设计:刘召军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分院结构工程所

景观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素朴工作室

室内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素朴工作室

照明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原照明工作室

土建及室内施工方:湖北三木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景观施工方:湖北楚河源建设有限公司



位于湖北黄石沼山水库堤坝下的“桃里”,由废弃炼土厂房改造而成。原厂房以红砖和樟子松木构为主,设计保留柱网与三角屋架,以钢筋和木材结合的屋架,兼顾秩序感和经济性,并通过侧高窗和北向亮瓦屋面引入柔和采光和自然通风,提升舒适度。


项目采用大空间作为缓冲区,利用自然通风、自遮阳和局部制冷提升舒适性,内部封闭空间则用常规空调精准控温,降低能耗。南侧屋顶设100㎡碲化镉光伏板,年发电15万度,减少8.66%碳排放。


改造中大量回用原有砖石、木料和边角废料,并通过“梯田式”的场地和雨水收集系统,把荒地变成可耕农田。整体布局结合周边山林、农田和水库草坡,引入阳光、风和景观,将曾经封闭孤立的工业遗址变为连接自然与社区的多功能空间,以低技生态策略回应乡村振兴。




香格里拉先锋书店 / 迪庆藏族自治州

 


项目地点: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4 年6 月

项目业主方:先锋书店、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人民政府

项目设计方:赵扬建筑工作室

项目主创设计师:赵扬

项目设计团队:廖辅鸿、王贺、苏洛(实习)

结构设计方:马智刚

机电设计方:孙晶、李鑫(kcalin 卡林机电设计)

照明设计方:离火照明设计(重庆)有限公司

项目施工方:云南东启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坐落于云南香格里拉小中甸镇吴公村的先锋书店,由三栋典型的“闪片房”藏式民居改造而成。项目在原有木构与夯土墙结构的基础上修缮,保留建筑的空间肌理和聚落形态,以最小介入延续文化和历史价值。


面对屋顶腐损、光线不足等问题,设计摒弃传统“木闪片”,在原木架上加装轻钢框和可调光的阳光板,用电动窗帘控制自然采光,同时保留深屋檐来保护夯土墙。引入高原阳光和通风,使原本昏暗的藏房变成开放明亮的文化空间。


三栋建筑分别设为书店、文创店和咖啡馆。书店中庭挑高两层,围廊和书架环绕,带来庄重感;文创店地面层后改为员工住宿,二层为展览空间;咖啡馆则下挖牲口棚地面,局部加固结构,保留原生火塘,营造多层次空间体验。




巴丹吉林沙漠里的家 / 阿拉善

 


项目地点: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巴丹吉林嘎查苏敏吉林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3年10月

项目业主方:无(科研经费资助下的公益项目)

项目设计方: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项目主创设计师:梁宇舒、张准

设计团队:甘静雯、董一凡、郭士博、王世龙、王潇、罗宇豪



“巴丹吉林沙漠里的家”以“草砖-棚屋”的双重结构为核心:厚重的草砖墙体构成居住核心,保证冬季保温节能;外层轻盈的半透明棚屋形成“气候过渡区”,提供夏季通风、储藏和交流的场所。


建筑延续了当地芦苇编织和草砖砌筑等传统工艺,同时引入轻钢架、冲孔铝板和聚碳酸酯板等轻质材料,减轻沙漠施工和运输负担。棚屋内部形成U形动线,兼容日常生活、烹饪、牲畜宰杀及旅游季的集体聚会。阁楼顶部设计出类似蒙古包的围坐空间,唤起熟悉的民族记忆。


夜晚时,棚屋透出温暖灯光,如同沙海中漂浮的银碗,这座位于世界遗产地巴丹吉林沙漠盆湖地貌的住宅,为牧民家庭打造,兼顾旅游接待功能,在生态保护限制下探索着当代牧居的新模式。








深圳南山百校焕新行动 / 深圳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2年9月至今

项目指导单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和建筑设计处

项目建设单位:深圳市南山区建筑工务署

项目业主单位: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

项目策划单位:百校焕新设计联盟

项目总策划人:周红玫

项目学术策划人:朱竞翔

项目学术支持单位: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

参与方:46家海内外建筑设计事务所+10家施工图设计单位



“百校焕新”行动聚焦高速发展中深圳存量校园面临的普遍问题:密度高、建筑老旧、空间紧张、难以满足现代教学需求,校园也难以承载社区共享、儿童友好等更多功能。行动首次系统性地引入学术力量,回应城市管理核心议题:如何在极短实施周期内,精准利用有限资源,让更多学校获得公平发展机会。


自2022年启动以来,项目有序焕新南山区143所中小学及幼儿园,三年内完成逾150万平方米建筑改造,惠及近15万儿童。项目突破传统翻新修补模式,回归教育空间本质,倡导“空间育人”理念:以研究引领设计,创新采用集群式矩阵管理,鼓励年轻建筑师参与,并通过“一校一策”与“建筑师负责制”机制,推动存量校园系统性更新,激发空间活力与场所精神。


“百校焕新”不仅是校园硬件的升级,更是一次对校园公共性的深度探索。每处校园更新都在保留与改造间寻求新平衡,在校园日常、场所精神、邻里关系与城市文脉之间构建新秩序。同时,行动聚焦教育、文化、社区与环境等多维赋能,将装置产品、视觉艺术、城市家具等“微基建”融入校园,重塑空间环境与边界,营造开放、共融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面对超量城市化挑战,“百校焕新”凝聚建筑学界智慧,突破公共空间建设与管理局限,成功探索并实践了“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新模式,为唤醒城市存量价值思考、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标杆性范例。




蛇口社区无车日 / 深圳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16年至今

项目主办方:蛇口社区无车日小组、蛇口社区基金会、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

项目发起人:吴文媛



“蛇口社区无车日”是中国首个由居民发起、封闭道路超一公里的社区无车日活动,自2016年起已连续举办九届。活动以“封路”为载体,将街道变为“社区的客厅”,鼓励居民参与、表达和共创,从一日节庆发展为长期推动社区共治与信任的平台。


活动每年围绕绿色出行、社会包容、韧性发展等主题,通过居民意见征集、专家论坛和“马路嘉年华”三大板块展开,街道化身为艺术巡游、儿童友好空间和社区集市,营造开放、健康的公共生活方式。


项目主题紧贴社会议题,从绿色低碳到气候应对与邻里互助,推动形成从居民、机构到政府的“三方共治”网络,联动超280家机构,在公益、教育与经济层面实现良性循环。通过“伙伴计划”“善意积分”等机制,居民与青少年成为社区共建者,让城市成为“无围墙的学校”。




南坡秋兴 / 焦作

 


项目地点:河南省焦作市大南坡村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0年至今

项目主办:中共修武县委、修武县人民政府、修武县诗山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修武县美尚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承办:修武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修武县美尚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协办:修武县西村乡人民政府、修武县西村乡大南坡村委会

项目总策划:左靖/左靖工作室
联合策划:张晓舟、刘庆元、王彦之、彭嫣菡、涂飞、崔峤、陈奇、芬雷、徐敏

视觉设计:马仕睿/typo_d打错平面设计工作室、PAY2PLAY
项目执行:远乡(上海)文化创意工作室、振村声(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方庭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项目统筹:蒲佳
主要合作机构:修武县大南坡小学、大南坡怀梆剧社、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方所文化、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郑州航空港园博园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摩登天空、东南卫视“中国这么美”节目组、湖南卫视&芒果TV“花儿绽放·乡村季”节目组、栩栩多多、黄骥影像教育工作室、G-steps街舞工作室、禾邻社
特别支持: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创意专家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与可持续发展教席学术委员会
项目主要成员:张鑫、刘亚兰、李国胜、郭婧雅、陈海蓓、杨希、郭家稳、闫菲、王依妹、王艺达、王娜、李耀、戴铭泽、熊浩淇、李久安、艾琳、程思明、谢颖、李伟涛、李泽洲



“南坡秋兴”是“大南坡计划”中的核心文化活动,自2020年起每年在河南修武县大南坡村举办,已连续举办四届。它通过复兴节庆的方式,激发乡村审美和文化活力,让村庄成为文化互动的新舞台。


整个村庄就是节庆的现场。音乐会、戏剧、展览、论坛、工作坊、纪录片放映和出版等活动汇聚了建筑师、艺术家、作家、学者与村民,共同创作与交流,推动资源和文化的双向流动。


推动怀梆戏回归、开展儿童美育计划,引入本地文学、音乐和艺术实践……在“南坡秋兴”的活动中,传统延续和当代表达并存,每届节庆围绕“诗、声、展、书”展开,从而孵化出新的文化表达,构建起社区参与、知识生产与文化传播的长期机制。




贵池茶厂焕醒计划 / 池州

 


项目地点: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

项目建成/后用时间:2024年10月

项目业主方:安徽国润茶业

项目发起人:刘姝瀅

项目主体机构:安徽国润茶业、杭州久舍营造工作室、陈伊甸平面工作室、山门来吧中轴线数字艺术馆、南郊陶瓷工作室、月乃音日本中国茶教室

项目建筑修缮顾问及空间设计方:杭州久舍营造工作室

项目主创设计师:范久江、翟文婷

项目设计团队:杨溢、李婷、王家桢、王迪、高欢悦

项目相关负责人:殷天霁(安徽国润茶业)、陈伊甸(陈伊甸平面工作室)、吴旭(山门来吧中轴线数字艺术馆)、王驭峰(南郊陶瓷工作室)、渡边乃月(月乃音日本中国茶教室)



贵池茶厂焕醒计划以“民间自觉”重写工业遗产复兴范式,为城工业遗存转型提供了创新路径。面对国内唯一完整存续70年的祁门红茶生产线,项目突破“政府主导 + 资本驱动”的常规模式,由跨领域民间团队以“职工”身份自发介入,用七年时间完成“档案−空间−风味”的系统性唤醒。茶厂不再是被凝视的“展品”,而是嵌入城市生活网络的活性节点——讲座、市集、茶会等事件在新旧交织的场域中自然发生,工人后代与年轻创客在此碰撞记忆与灵感。


这一实践证明,民间力量驱动的“微更新”能以低消耗、高情感联结的方式,让沉寂的工业遗产重新参与城市能量循环,在保留个体叙事的同时,为高密度城市提供了历史叠加与当代活力共生的创新范式。




龙游瀫畔·8090青年创造季(第一季) / 衢州

 


项目地点: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4 年3 月

项目主办方:龙游县人民政府

项目发起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发起人:朱荣远、李晖、徐逸

项目执行负责人:孙俊、周天璐、吕凝珏

学术鼎力团:李晖、刘珩、刘建华、柳亦春、马岩松、庞伟、沈烈毅、张宇星、朱荣远

项目承办方:龙游县龙游瀫建设管理中心、龙游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龙游县小南海镇人民政府

项目支持方:衢州云新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宣洛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小县城如何实现城市发展与文化生态的共生?


自2022年启动的衢州龙游瀫畔·8090青年创造季,围绕浙江衢州龙游县衢江沿岸30平方公里的城乡区域展开,通过政府搭台、鼎力团助推的机制,集聚全国建筑、景观、艺术设计等领域的8090后青年,形成了以“瀫岸”“瀫村”“瀫之灵”为三大主题板块的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


全程充分赋权青年,通过机制创新,推动来自政府、规划、策展等团队的8090后青年操盘、策划、统筹、执行。在不同代际、不同专业、不同语境的交流碰撞中,青年的才华与想象力在龙游瀫畔得到释放,获得了一批具有成长性、延展性的关于未来城市与乡村的方案。在这里,油菜花田变成舞台、树林变成剧场、水闸变成美术馆……艺术深入到乡村日常,激活了当地的生态和文化资源,造就了一座没有围墙和屋顶的大地美术馆。


这场关于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社会实验”充分展现了8090青年的思想与能力。随着活动的持续开展,创造季作为龙游县新兴的城乡品牌也在不断生长,它不断吸引着各地青年,为龙游提供活力。龙游瀫畔“设计社会”的实践,在为城乡营造提供新路径的同时,也在传递“青年即未来”的信心。










经过提名与初审程序,“大运河杭钢公园(一期)”已经入围了本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的建筑贡献奖。由于该项目主创建筑师刘家琨先生担任本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终审团主席,出于评奖程序公正性的考虑,组委会将该项目列为“荣誉入围奖”,不进入终审评选。




大运河杭钢公园(一期) / 杭州

 


项目名称:大运河杭钢公园(一期)

项目地点: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

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4年5月

项目业主方:杭州运河辰祥工业遗址综合保护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方: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项目主创设计师:刘家琨






城市是观者与演者合一的生活剧场,要害在于彼此都能沉浸其中。尽管设计和营造需要千般技艺,技艺的价值却不在于自我呈现,而在于其结果能抚慰人心,给予每个个体以尊重和尊严,此所谓人文城市。




“故事剧场”诉说城市中多重记忆与生活交织的场域,描绘空间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理想的人文城市不仅关乎开放与流动,更体现在对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之中,呈现出复杂而丰富的生命层次,唤起人们对归属与未来的想象。


这次入围的许多项目,通过对废旧材料与既有建筑的巧妙再利用,为建筑空间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们通过重新审视原有的功能布局,激发出新的可能。正是这些充满创意与希望的项目为当下的公共与城市空间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与想象。看到这些构想在不同城市落地实践,令人备感振奋。




“人文城市”是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我会刻意回避的一个词,因为它过于宽泛,甚至空洞,难以被界定。“人文城市”又是一个需要的时候我会有意使用的词,因为它足够抽象,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可能性,能够激发人的探索行动。理解人文和“人文城市”因此成为我个人持续探索的有趣话题。


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一个爱的器官,因而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怀人和照顾人”。这是我唯一能够接受对“人文城市”的定义。任何试图获得“人文城市”承认的作品,请讲述一个视角独特的关于人的故事,一个关于无微不至的关怀人和照顾人的作品故事。这个故事应该足够具体,足够细致,足够直白。


三联人文城市奖是手段、形式,获奖作品助推的对人的关注、理解,对人的关怀人、服务才是目的。




作为建筑师群体的一员,我们以往关注高品质的建成环境,关注一个设计项目对建筑学科的突出贡献。但此时此刻,我们更需要聆听一个故事中其他“作者”的声音。


有些故事在视觉上未必精彩,但在事实上却令人动容。它们提醒了建筑师,传达了一些原本可能非常简单的道理。在一个越来越需要人们共同创造空间价值的环境里,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希望奖项可以帮助我们达成一定的共识。




三联人文城市奖的价值在于真心关注居民物质与文化需求、关注细微而真实的改善和务实有效的行动,从而激励设计师、运营商、主理人通过精妙的创意设计提升空间、场所和活动的价值,让居民在艰辛的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满足和慰藉。




唯有具备人文精神的城市才有容纳不同的人群的能力,并帮助他们有尊严地出演各自的角色。




在城市不断膨胀与转型的当下,我始终相信,真正决定一座城市人文温度的,是那些与人发生紧密关联的“公共空间”——它们是城市中最真实、最具情感张力的剧场。


一个好的公共空间,不强加叙事,却能自然生成故事;不喧哗,却余音绵长;不夺目,却给予人安全、自由与归属感;常常在微小中能见真章。正是公共空间的质量,最终构成了我们每一个城市人日常幸福感的基底。




说到底,城市的人文价值,就体现在每个人真实的生活感受里。我认为,建筑和空间好不好,首先得看它能不能打动人的感官和心灵——让人身体舒服、心里有共鸣。只有当一个人真正被尊重、感到安心舒适时,他才有能量去和别人建立更深的关系,去创造,才能共同编织出属于这座城市的好故事。所以,那些从人的细腻感受出发设计、能轻柔唤醒我们感知、并真正拉近人与人距离的“柔性空间”,一直特别打动我。




我的评审视角,始终聚焦于“人”本身。


在审视每一个项目时,我首先探寻其是否真正关注了鲜活个体的感受与需求——人是空间叙事的起点与核心,是设计和策划者首要服务的对象。环境的友好与可持续性固然重要,但其价值根基在于对人的关怀与尊重。


城市作为“故事剧场”,其生命力和灵魂正源于此:没有人的互动和参与,再精美的空间也只是没有灵魂的布景。三联人文城市奖的珍贵之处,正在于它坚定地将“人”置于聚光灯下,提醒我们城市的温度与生命质感,皆由其中的人所赋予。




一座好的城市就是有公共精神的城市,让生活在期间的人能够“看到”彼此的城市。所以对我来说,公共性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关乎人与人的链接。


进一步讲,一个好的公共性的塑造,形式只是一系列思考的结果,而思考的起始应该来自于对现场的敏感捕捉,对不同利益诉求的理解和编织,更来自于公共环境的塑造者们有没有在“抽象的人”中看到“具体的人”的面貌。







公共空间奖 (人与场所)


旨在表彰体现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公平、提升城市公共生活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包含建筑/规划等实体空间实践。



建筑贡献奖 (人与建筑)


旨在表彰出色的建筑单体或群体设计,通过建筑本身及其赋予的空间功能,为改变人们的生活起到积极作用甚至带动区域或城市整体人文发展:可以是新建、改建或修复的建筑项目。



社区营造奖(人与社区)


旨在表彰有规模的、对居民共同生活具有启发意义的营造活动,可以包含社区空间营造、社区环境治理与社群运营等社区实践。



生态友好奖 (人与自然)


旨在表彰尊重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城市实际发展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设计实践/技术研究,包含生态修复、绿色建筑、城市景观等。



城市创新奖 (人与城市活力)


旨在表彰在城市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上积极探索的、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项目,包含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城市事件等实体或非实体项目;或者积极寻求更好城市人居生活,为解决包括交通、医疗、教育等城市问题而做出创新探索的长效实践。







2023/04/01-2025/03/31 期间建成的、在中国境内的实体或非实体项目,包括建筑单体、景观空间、生态系统、社区营造、创新实践以及非实体的城市公共性事件和系统解决方案。







在地

LOCALITY


我们的城市空间应该根植于地域文脉,将历史记忆融入当代生活场景,重构人与场所的深层联结。



融合

INTEGRATION


我们需要兼容城市不同群体的需求,打破多重边界,构建多元共生的社会生态和城市文明。




创新

INNOVATION


我们需要以创新的方式来应对更为复杂时代的挑战,在环境友好、经济繁荣与社会公正三个方面,探索中国城市的未来范式。




可持续

SUSTAINABILITY


我们倡导人与环境的平衡共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延续生命系统,推动居民福祉的世代共享。














组委会主席

李鸿谷


组委会成员

贾冬婷/李伟/吴琪


总策划

贾冬婷


项目执行

活动:潘鸿/宋洋

品牌:袁潇雪

策划:俞冰如/吴佩珊/吴小霜

传播:沈雨潇/李靖越/蒋瑞华

商务:蒲军强/申倩倩





指定独立计票机构


北京市东方公证处


负责统计和复核选票的工作,

终审统计结果将在颁奖典礼前对外保密。



视觉设计

4aC Design







2025.05

评奖启动,提名团提名



2025.06

初审团针对提名项目进行投票,

评选出入围项目



2025.07-09

终审团针对入围项目进行实地考察



2025.09

终审团终评会



2025.11.1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





今天看啥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EDqLBE08hk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三联人文城市奖 公共空间 建筑贡献 社区营造 生态友好 城市创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