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正成为内容电商格局中的关键变量。
2025年,其商业化进程显著加速,第一季度财报延续盈利势头,“618”大促中,其带货GMV更是实现了41%的同比高速增长,其中数码家电行业的带货广告收入同比高速增长111%。
数据增长的背后,是B站正尝试将其最核心的社区信任资产,进行规模化的商业重构。
但这一过程也暴露了平台的根本矛盾:追求商业交易的效率,与维系社区信任的根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
一个关键的战略性问题摆在B站面前:能否在不稀释核心社区价值的前提下,建立起一套持续高效的商业转化体系?
信任是矛也是盾
B站的逻辑起点,是其独特的社区生态。
根据B站公开资料,其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到了惊人的108分钟。这意味着,用户每天有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生活在B站的世界里。
长时间的沉浸式互动,在UP主与粉丝之间,滋养出了一种超越普通播主与观众的深度信任关系。
这种信任,并非来自直播间里的热情叫卖,而是源于长期的内容陪伴和价值认同。
家居评测UP主“Mr迷瞪”就是这种信任经济的最好范本。
他并非简单地推荐商品,而是通过把主流洗衣机拆开做评测这类硬核内容,将自己打造成粉丝信赖的专家,最终实现“内容即服务,信任即成交”的商业闭环。
这种信任,直接转化为了惊人的购买力。此前,“Mr迷瞪”就创造过单场直播破1.3亿元的记录。
然而,这根信任的纽带,也正是B站商业化最脆弱的环节。
B站的社区文化,核心是“纯粹”。用户对商业推广内容,有着近乎苛刻的审视。
如果一个UP主的内容与商品关联生硬,或是推荐了名不副实的产品,翻车几乎是瞬间的。轻则掉粉,重则人设崩塌,被冠以背刺粉丝的骂名。
这种社区氛围,决定了UP主们在选品和推广时,必须慎之又慎。
他们往往需要花费远超其他平台主播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产品,将商业信息小心翼翼地包裹在优质内容之中,大大抬高了带货的门槛和成本。
根据行业内的观察,B站为了鼓励更多的UP主参与带货,目前的平台抽成低于抖音、快手等成熟电商。
B站董事长陈睿曾强调,“会以社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长期目标”,这番表态的潜台词是,在社区氛围和商业收入之间,B站现阶段必须优先选择前者。
社区信任,既是B站无往不利的矛,也是束缚其手脚的盾。
它让B站的GMV看起来很美,却也让B站在 每一笔交易的实现过程中都如履薄冰 。
从看到买的鸿沟
B站电商的另一重挑战,在于内容场与交易场的融合难题。这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电商逻辑的直接碰撞。
在抖音,平台通过算法将商品无缝融入信息流,用户在随机娱乐中,能快速完成冲动型消费,这是一种追求广度和效率的兴趣电商。
而在B站,用户通常带着明确的内容消费目的前来,商业内容的插入更易被视为一种打扰。
消费的发起,并非源于算法的精准推送,而是强依赖于对UP主本人的长期信任。这是一种决策链条更长、更侧重深度的信任电商。
两种逻辑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商业效率的不同。
据相关数据,抖音电商2024年GMV已达约3.5万亿元,其规模化效率是B站现阶段难以比肩的。
B站的模式优势在于能支撑高客单价和高用户忠诚度,其科技区UP主带货的成功便源于此。
但这恰恰也构成了它的局限,这种成功模式很难被快速复制到需要冲动消费的美妆、快消等品类上。
要构建能与兴趣电商全面抗衡的商业生态,B站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商业逻辑的再造
认识到问题,B站早已开始行动。
它推出了“星火计划”,打通了与淘宝、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的数据;上线了选品广场,让UP主能更便捷地找到合适的商品;甚至将直播带货的粉丝门槛降至1万,试图激活数量庞大的中腰部UP主的带货潜力。
这些举措,都是为了降低UP主的“恰饭”成本,提高内容场与交易场的连接效率。
但更深层次的变革,或许必须触及B站的底层逻辑和社区文化,这可能是一场痛苦的变革。
比如在流量分配上,B站一直以普惠和内容质量为核心原则,而电商业务天然要求流量的精准倾斜。
平台是否应该给予那些带货能力强、商业信誉好的UP主更多的流量曝光?这会不会破坏社区用户心中用爱发电的公平感?
再者,在社区文化的引导上,B站是否需要更大胆地为商业化正名?
在用户心智中,将“三连”和“买单”塑造成同样值得鼓励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小心翼翼地“恰饭”。
B站手中握着一副好牌——中国互联网最具活力和消费潜力的年轻用户群体。
如何在不稀释这种独特社区DNA的前提下,将他们对内容的热爱,平顺地转化为对生活的消费,是B站未来数年商业化叙事的终极考验。
从2024年首次实现盈利,到2025年盈利能力的持续巩固,B站已经证明了自己活下去的能力。
现在,它需要向市场和用户证明,自己能活得更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EXT趋势”,作者:方远,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