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8月01日 17:30
实验猴又涨价,竟是因为“老龄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CRO行业龙头昭衍新药股价大幅上涨,显示出CXO行业复苏的迹象。昭衍新药通过“囤猴”策略成功扭亏为盈,其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大幅增长。这得益于实验猴价格的回升,背后是创新药研发投入的增加和生物科技公司支出的复苏。然而,国内实验猴群面临老龄化和繁殖率下降的问题,导致供给紧张,可能引发新一轮猴周期。引种政策和长周期的影响,使得实验猴的供需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这反映了生物医药创新与生物规律之间的挑战。

💡 CXO行业复苏信号显现,昭衍新药股价上涨反映了市场对CRO行业回暖的预期。在创新药研发投入增加和生物科技公司支出复苏的背景下,作为行业晴雨表的实验猴价格正在底部回升,供给趋于紧张。

🐒 实验猴价格上涨是昭衍新药扭亏为盈的关键因素之一。公司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贡献显著,这主要得益于猴子数量的自然增长和市场价格的稳中有升,印证了猴子价值的提升。

📈 市场普遍认为,随着创新药研发需求的复苏,实验猴的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加大,从而带动猴价持续上涨。海外Medpace等公司的超预期表现以及国内药明康德等企业的同步回暖,都为这一判断提供了支撑。

⏳ 国内实验猴群面临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母猴繁殖率下降,导致整体供给能力受限。上一轮价格周期中,年轻种猴被优先出售,加剧了当前猴群结构的失衡,影响了实验猴的可持续供应。

⏳ 尽管引种政策已重启,但受限于高昂的成本、检疫场地限制以及国际公约约束,引种规模有限。实验猴从出生到能提供有效供给需要较长周期,短期内供需矛盾难以缓解,新一轮猴周期或已启动。

CRO龙头昭衍新药已经接近翻倍了,7月份的涨幅则超过50%。

原因无他,市场看到了CXO复苏的信号,昭衍新药靠着囤猴又成功扭亏为盈。根据中报预告,尽管因为价格战等因素,其实验室服务业务依然亏损,但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0.7亿—1.1亿元。

简单来说,猴子又值钱了。虽说昭衍新药认为猴子市价变动不大,主要是“自然生长”带来的价值增长,但益诺思和美迪西在近期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都提到猴价有所上涨。

这背后创新药研发的晴雨表在摇摆。海外Medpace中报超预期,国内药明康德等企业同步回暖,中小biotech投入复苏的信号已现。中泰证券则表示,目前猴价处于底部回升阶段,供给略显紧张,未来随着需求复苏,实验猴供需缺口有望进一步加大,从而带来猴价继续上涨。

这个缺口,不仅是因为猴子繁育周期本身就较长,更是因为猴子的生育能力跟不上了。种猴繁殖率骤降、年轻猴被提前消耗、繁育周期长达6年……

万物皆周期,市场需求也瞬息万变,猴子却不管你那一套。那么,新一轮猴周期,是否已在供需裂痕中悄然启动?

猴子又香了

无论海外Medpace等企业,还是国内药明康德等国内头部企业中报都超预期。尤其Medpace,客户结构中小型Biotech收入占比接近80%,其经营反转被市场视作,全球生物科技公司投入增加新周期扩张的信号。

事实上,从猴子的角度也能看出CXO复苏的苗头。

实验猴是新药研发的刚需,一般研发一款新药做的生物实验,起码需要70—80只实验猴。某种程度上,猴子的价格和供需可以说是CXO的晴雨表。

前几年上行期,昭衍新药、康龙化成等曾因“囤猴”享受涨价红利,典型如昭衍新药,2022年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利润为3.3亿元;也因猴子跌价连续承受减值损失,2024年损失超1亿元。

眼下,猴价的拐点似乎来了。

昭衍新药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约6.3亿到7.02亿元,同比下降约17.3%到25.2%;归母净利润预计达5032.43万元至7548.65万元,同比扭亏为盈。这背后,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是核心动力,为其贡献净利润有可能超过1亿元。

这也意味着,昭衍新药养的猴子身价涨了。根据其一季报,生物资产一季度环比仍在减值,也就是说,猴子的身价是在二季度涨的。

而按照昭衍新药的说法,“持有的生物资产市价无重大波动,生物资产自然生长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对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何谓“自然生长”?一是成年猴比幼猴贵,老年猴更稀有,而同样的猴子从2.8岁长到3岁,就会让它更值钱;二是猴子是会繁殖的,数量的增加也会带来资产的增值。

不过,益诺思和美迪西在最近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都提到猴价有所上涨,具体描述为“市场价格保持相对稳定略微上涨的态势,供需处于平衡但相对偏紧状态”,以及“近期实验用猴的市场价格稳中有升”。

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5月初的食蟹猴采购中标公告,50只猴,中标价为460万元,单价为9.2万元。几天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实验用猴采购项目,9只食蟹猴中标价为83.7万元,单价为9.3万元。

中泰证券认为,在行业上行期R端有望率先体现弹性,目前猴价处于底部回升阶段,供给略显紧张,未来随着需求复苏,实验猴供需缺口有望进一步加大,从而带来猴价继续上涨。

猴子又香了。

猴子也老了

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猴子却不管你那一套。

这是因为,猴子类人,繁衍周期很长。一只实验猴从出生到出栏需6年:性成熟需4年,妊娠半年,幼猴养至2岁方可出售。这意味着,一只实验猴完成迭代的周期至少是6年。

同时,繁殖效率更是致命瓶颈:母猴6—7岁前繁殖率尚可,7岁后断崖式下滑,15岁后基本丧失生育能力。

而眼下,国内实验猴群正深陷“老龄化泥潭”。根据招商证券,8岁以上繁殖母猴占比由2020年底的56.8%增至2023年的80%,存量猴老龄化加剧,繁殖率下降。

某种程度上,这一问题的根源,也在于上一轮价格周期的反噬。2018年至2022年猴价从1万元暴涨至20万元,猴场有猴就卖,年轻种猴也被优先作为商品猴销售,而非留种补充种群。

这也不难理解。当时一猴难求,下游企业留种猴的欲望不大。即使当前跌至10万元以下,但在业内看来,仍属于难得一见的行情,猴场老板们通常会选择将猴子出售,落袋为安。

因为“留种”是成本、是消耗品。等一只种猴繁衍后代至出售起码需要6年的时间,6年前猴价比天高,6年后如何,谁又知道?

这也造成了现在的老龄化局面。

华创证券的调研数据显示,国内实验猴存栏量仅20万只,其中母猴不足10万只,且平均出生率从50%以上暴跌至30%以下。同时,实验猴年龄结构呈倒三角形,0—4岁幼猴占30%,4—10岁主力猴占20%,10—15岁老龄猴占20%,供给青黄不接。

理想的猴群年龄结构应为中间大、两边小,这种倒三角形结构显示猴群老龄化问题,自然会影响实验猴的可持续供应。

雪上加霜的是,引种政策曾长期冻结。行业前几年的引种数量有限,现在可以繁育的母猴,基本都是猴场通过留种自繁的,老龄化比较严重了。

所以,一旦市场需求加速回暖,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局面:能繁母猴老了,新猴供给不足,只能再度抢猴。

又一轮猴周期?

老龄化与长周期叠加,似乎正在制造新的实验猴供给矛盾。

华创证券年初的调研数据显示,国内每年的猴子供应量大约在25000到28000只之间,而实际需求接近4万只。如果出口放开,国内的猴子供应将更加紧张。

即使政策始终保守,不放开进出口,国内实验猴供应的改善也需要较长时间。这是因为,在当前猴子老龄化的情况下,没有新的种猴引入,出生率很难提高。

2022年国内已经重启了引种政策,但是单价较高(一只10万元左右),同时,受检疫场地限制(需周边3公里无居民区)及国际公约约束(如柬埔寨因野捕争议被CITES禁售),华创证券的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引种量不足万只。

理想情况下,2024年取得一些进展,2025年仍需继续引进数万只种猴,这些猴子还要经过检验期,并经过繁殖准备期,至少到年底才能开始繁殖。因此,2025年基本不会有新增出生,2026年才能看到新增实验猴的出生。

而从出生到能够提供有效供给,通常也需要3年左右的生养周期。这也是为什么说,短期内供需矛盾难以缓解。

万物皆周期,大周期套小周期。猴子老龄化,则可能是一个被选择忽视的生物周期。

价格飙涨时,猴场出于赚钱目的不考虑留种;2023—2024年跌价期,引种高风险抑制投资意愿;如今虽有需求预期,但时间是绕不过的门槛。

再加上政策、市场的不确定性,能够放开手脚、未雨绸缪的人,想必少之又少。

现实是残酷的,如何让实验猴形成正向循环成了一个待解的题目。与此同时,随着需求端的复苏,供需可能进一步紧张,进而抬高猴价。又回到那个熟悉的轨迹上。

本质上,无论是上一轮疯狂的实验猴周期,还是眼下正在酝酿的新周期,都是生物医药创新浪潮与生物规律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而周期的解药,永远在周期之外。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CXO 昭衍新药 实验猴 CRO 生物医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