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还在豪言壮语,半年后却人去楼空,这场固态电池的“豪门婚变”,究竟是技术躺平,还是资本不耐?
固态电池赛道刚刚经历了一次“安静的地震”。
7月22日和24日,两家上市公司——安孚科技和蠡湖股份先后发布公告,宣布终止与高能时代的固态电池合作项目。
原因是控股股东股份已经被冻结,经营性稳定性和履约能力存在重大不稳定性。
背后传递的信号已经很明确,这个曾受万众期待,被捧为固态明星的创业公司,正在从牌桌上消失。
几年前,高能时代以“硫化物固态电池”技术路线频繁刷屏,不仅拿下欣旺达、中金等知名产业和金融资本,还在深圳、珠海同步推进落地项目,被视为有望最早实现量产的玩家之一。
但高能时代的官方微信,上次更新停在今年一月,上面还在乐观回顾公司2024年的成绩单。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新的信息。
如今,两家合作方同时悄悄抽身,在行业内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一个曾经站在聚光灯底下的名字突然退出舞台,固态电池的神话,也仿佛被戳破了一角。
这不是单一公司的失败,而是一个信号。当资本退潮,泡沫破裂,固态电池赛道正在进入下一阶段。
01 不体面的分手
在高能时代,“明星”两个字几乎写在了招牌上:明星创始人、明星背景、明星团队,一度是固态电池赛道最亮眼的存在。
当年它和安孚科技、蠡湖股份牵手合作,一时间还被视为产业协同的范本——中试产线定了300MWh,量产节奏分阶段规划得清清楚楚,外界一度以为这会是一段奔着落地去的“强强联合”。
那时候媒体稿件里写满了“突破”“共赢”“引领”,听起来一切都在正轨上,甚至前景可期。
安孚科技可能没有什么名气,但是旗下的南孚电池,却是家喻户晓的国民品牌。一下就将高能时代带入了大众视野。
双方合作公告
但好景不长,就宣布了和平分手。
要知道就在前不久,他们还胸怀雄心壮志,准备大干一场,将未来的规划明明白白。
计划2026年底完成3C消费和小动力两轮车固态电池产品送样
2027年底实现家庭储能产品送样
2028年底推动机器人及新能源汽车动力产品送样
到2030年,更有宏大目标,要实现大型储能设备产品送样
先看安孚这边,3月还齐心协力准备合资建厂,7月就发公告说:股东股份被冻结,合作方的经营和履约能力堪忧,我们不玩了。这不是随便说说,是因为合作对象高能时代核心股权被冻结,钱袋子“被封”,根本没法支撑后续投入。
蠡湖股份那边更直接,合资公司都成立了,高能时代却迟迟不出资,催款多次无果,最终只能选择甩手掌柜,0元转让股权抽身,留下一地鸡毛。
这两起声明直指高能时代的问题——团队已经解散,资金链断裂,业务几乎停摆,2024年营收只有区区1.95万元,亏损却高达近1800万元。
说到底,这就是一场带着光环的隐形崩盘。谁也没料到,那个拿着丰田背景、搞定东京大学合作、融资屡次得手的技术大牛,竟然会在短短几年内,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所以说,这次和平分手,其实是高能时代破产的序章。不是你情我愿的“好聚好散”,而是资金链断裂后被迫解除合作的无奈。
02 想要的太多
首先得承认一点,高能时代曾经的设想没毛病。
作为一家聚焦硫化物固态电池的初创企业,它几乎把白皮书里“未来电池技术”的所有关键词都占全了:
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替代液态电池潜力巨大……再叠加珠海、深圳、日本三基地规划、资本加持、多个公开测试数据领先。一时间,高能的故事讲得比谁都动听。
企业曾经斩获多项荣誉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它把故事讲得太好了,却没把账算明白。
过去两年,硫化物固态电池被整个行业当成终极答案,但现实是,这条路的起点不是做出样品,而是量产落地——而量产意味着极高的资金密度、系统工程能力、生产一致性、规模供应链协同,缺一不可。
高能时代的问题,并不是看不懂趋势,而是太着急了。
它想干的事情太多,动手的节奏也太快。日本横滨有研发基地,珠海也有基地,深圳还得建产线,;
一边在找OEM试水量产,一边又憋着搞自己的自建产能。这摊子一铺开,场面是壮观了,可账上的现金流开始吃紧,研发和量产还没成气候,资金却已经快弹尽粮绝。
更难的是,高能时代甚至分成了珠海和深圳两个相对独立的团队各自推进业务,这更加速了公司为数不多的资金的消耗。
而它的资源,显然还撑不起这么大的野心。地方政府欢迎归欢迎,给地也给政策,可真正能落地为订单、变现为现金的东西,却没多少。看起来很热闹,其实谁都没敢真下场给兜底。
于是高能像是搭了一座光鲜亮丽的舞台,但聚光灯一灭,发现后台空空如也,既没有稳得住的基本盘,也没有拖得动的续命粮。表演还没演完,剧就散了。
这其实是一个经典的硬科技创业困局。
你需要在“技术、资本、产线、订单、政府”五个变量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但只要有一头掉链子,其它几个也会迅速失衡。
高能不是不努力,它只是用错了方式。
而且它踩到的是最危险的一个点,烧钱效率低下。
当你在两地铺设产线、人手几十号、核心材料还要大量进口的时候,没有稳定的资金流,就等于慢性自杀。
这时候再加上大环境的融资收紧,一级市场“从下注梦想变成要看现金流”,本来能撑三年的计划,一年半就崩了。
所以,安孚和蠡湖的退出,更多像是顺势而为——它们看明白了“明星公司也会塌”,与其陪跑到底,不如早作了断。
03 资本也不爱了
翻看这家企业的官方公众号,发现了最近的一则动态停留在年初的一则人力述职的信息。
这不禁令人唏嘘,年初还在热血述职,年中就走上破产清算。但这不仅是某家固态电池明星企业的跌落时刻,更是整个一级市场情绪反转的注脚。
2021年到2023年,是固态电池最躁动的几年。资本扎堆入场,技术创业公司动辄估值数十亿,只要站在风口上,哪怕产线没建、量产没影,只要是自带光环、讲得了好故事,依旧可以拿到钱。
高能时代也是趁着时代的风口,连拿四轮融资,成为一级市场的明星。
但风停了,钱也不再是撒胡椒面式的洒。
一级市场最先变脸。
2024年开始,一线VC的投资策略悄然生变,不再看人投,而是看交付投、看烧钱效率投、看三年内能不能进客户目录。也就是说,你得开始讲明白:你的项目除了先进,到底靠不靠谱。
早在今年年初,就有市场人士透露,不少早年杀进固态电池赛道的投资机构,最近已经在悄悄找人打听出手价了。
“老股能不能卖、能不能在二级市场换点现金走人,先套一层是一层”。这一波操作,其实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当初的信仰,现在开始动摇了。
一些投资人的纠结也不难理解,市场上明明有那么多已经跑出来的头部电池企业,技术、产线、客户都不缺,也不乏在内部孵化固态团队的基础,为什么要跳过它们,把钱砸给一些还在起步阶段的创业公司?
估值看着吓人,风险又高,营收也撑不起梦想。说到底,这不是在押技术,而是在赌。
这股情绪,不是一家公司的问题,而是一级市场对固态电池这场豪赌,开始变得犹豫了。
而这,正是高能们的问题。
产品成熟度不够、验证周期太长、大客户还在观望,团队又不想慢慢来。于是只能继续融资、烧钱、多线发展提速,一头往前冲,直到摔个粉碎。
而分手风波表面看是本位主义、内部混乱,但本质上是企业已经扛不住了。在此之前,这家企业已经悄悄裁员、项目搁置、客户推进放缓……甚至融资窗口也一再推迟。
所以不是资本抛弃了固态,而是有些人花得太快了。
说到底,在越来越多的“技术明星”陷入资金断流的当口,谁能拿住最后一轮融资,才是活下来的分水岭。
这轮固态电池的退潮,有点像当年的“氢能泡沫”。一开始大家都往颠覆式创新冲,讲零排放、讲碳中和、讲改变世界,但最后活下来的,反而是能先搞定应用场景、能一步步迭代的那批人。
固态电池的现在,也在经历类似的转向。
资本正在重新评估什么是硬科技,不是把最远的梦想写进PPT,而是能做出第一个稳定产品的人。哪怕不完美,只要能上车、能用起来,就足够证明技术路径是可行的、商业模型是能跑通的。
你看现在还能拿到钱的,清一色是要么有实车验证、要么已经小批量上路的选手。而那些技术路线太全、产品还在试验室里、融资花得飞快的公司,逐渐被归入另一本账本。
04 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是哪家企业的孤立问题,而是一个赛道的现实拐点。
风口退去之后,裸泳者自然会显形。而最先被浪打下水的,往往不是最差的公司,而是最“烧得起”的那类公司。他们习惯了有钱、有光环、有资本兜底,一旦融资窗口关闭,反而成了最脆的那块骨头。
在这个阶段,谁能撑住验证周期、控住成本效率、抢到客户订单,才是进入下一轮的门票。
固态不死,但泡沫先破。
故事还在继续,但讲故事的人,要换一批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能源产业家”,作者:刘然,36氪经授权发布。